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新時代黨領導“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黨的領導肩負著領導鄉村振興和自身建設的雙重使命。為此,須從頂層設計入手,以黨內法規的方式明確各級黨組織的職責,制定出工作中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在工作實踐中,黨的領導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各個工作領域延伸,特別是要在領導經濟發展、鄉村治理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力,開創鄉村振興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黨的領導 “三農”工作 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領導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其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新時代黨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讓黨組織在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引領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1.黨的領導是確保鄉村振興政治方向正確的堅強保證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華兒女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率領廣大農民走上了合作化集體化發展道路,通過改革開放開啟了農村農民共同發展進步的新篇章。歷史已經驗證,中國共產黨是農民的引導者、帶路人,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心骨。黨的領導在農村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確保農村發展的政治方向。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就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就作為一項基本性制度確定下來。這項土地制度的確立,使中國農業結束了幾千年的小農生產模式,走上合作化、集體化的現代化之路。農民因此成為土地的真正主人,農村的各項社會事業、文化事業和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各級黨組織通過對這一制度的堅持和貫徹,保證了中國農業農村的正確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
土地集體所有制是農村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石。圍繞土地集體所有制,黨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服務農業、服務農民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為廣大農民擺脫貧困、農村融入現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石。這個發展方向既體現了黨對農村政治方向的領導,也體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一項基本原則。具體到“三農”工作領域,“共同富裕”的核心主題就是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面對不同意見的討論,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只有堅守了這個“魂”,農村集體經濟才會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逐步壯大,農民收入才會大幅度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才會日益增強,村集體為農民服務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有了這個基礎,集體經濟才能壯大,廣大農村、農民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當代農村發展現實也告訴我們,經濟發展好、社會治理能力強、服務群眾本領大、村民滿意度高的農村,發展起來的原因都是集體經濟實力雄厚、村支兩委班子得力領導,以及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出的政治領導和經濟帶動作用。
黨的領導是強農之本。基層黨建為黨的領導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基礎。中國共產黨已經形成了一整套上下貫通、內外聯結的組織體系。黨在鄉村既有政治優勢,又有組織優勢。只有基層黨組織才有能力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才能統籌協調各種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農村和基層黨的組織肩負著領導鄉村振興和黨自身建設的雙重使命,鄉村振興希望在黨、關鍵在黨。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治理體系得到完善和健全。持續打擊黑惡勢力、宗族山頭,促進了社會主義新風尚、新道德的弘揚,公共服務、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日益改善使人民群眾由衷相信,跟共產黨走,幸福美好生活必定在前方。
2.準確把握新時代黨領導“三農”工作的新特點
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三農”工作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在農村的社會組織形態上,出現了“去組織化”“原子化”等現象。受其影響,特別是基層黨組織出現了運轉經費不足、活動場所短缺、學習活動減少、素質下滑、組織服務基層群眾能力不強等難題。黨組織領導、服務農村能力與農村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形成了指導黨組織領導“三農”工作的頂層設計系統,對黨領導“三農”工作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是更加注重黨內法規、指導性文件的頂層設計。明確了新時代黨領導“三農”農村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把黨領導農村工作的傳統、要求、政策等以黨內法規形式確定下來。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黨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重農強農、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優勢。在組織構架上,規定了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鄉村振興工作的基本組織構架。如《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提出:“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才能保障農村的“共同富裕”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在工作中應對時代需求,因地制宜,不斷創新體制機制。
二是鼓勵各級黨組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經驗。黨的文件規定提升組織力和政治功能不能停留在文件中、口號上,不能止步于行政工作,而是要向鄉村工作全面伸展,落實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上。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有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著眼長遠,久久為攻,一件接著一件干,一任接著一任干。中央領導同志帶頭,經常到各地農村和基層考察調研,及時總結地方工作經驗,并把經驗上升為理念和方法,在全黨和各級政府工作中推廣,給基層組織以肯定,給普通百姓以鼓舞,順便還幫地方品牌“帶貨”。在組織權限上,賦予基層黨組織更多更有效權能,使基層黨支部煥發斗志,有能力有辦法服務鄉村。今后還需要各級黨組織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積極探索黨領導鄉村振興工作的新模式、新經驗。
三是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之間的關系。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既要明確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又要解決好落地問題。對于黨的領導而言,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發揮好鄉村黨組織的作用,把鄉村黨組織建設好,把領導班子建設強,弱的村要靠好的黨支部帶領打開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黨支部帶領再上一層樓。”[1] 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黨組織面臨的任務、目標有差異,在工作方法與策略上要發揮各自的作用。
3.全面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領導作用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黨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必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全面領導、系統思考如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鄉村振興。特別是在我國面對復雜國際局勢制定出“雙循環”戰略的現實情況下,各級黨組織領導鄉村振興工作,必須認清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扎實做好農業農村在國民經濟發展大局中的穩定器、壓艙石作用。首先必須立足本地的特殊環境和本土本色,促進綠色特色。黨的領導工作重點應該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加快推進農村各個領域的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建設,把黨的領導向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延伸,統籌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黨的自身建設。
全面加強黨對農村經濟建設的領導。抓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振興,是黨領導“三農”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是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要充分發揮農村資源、生態、文化等優勢,加快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要讓農民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不能等上級撥款,不能等大資本投資,而是立足農村現有的資源,把資源變成資產,把資源轉化為價值,使村社自身具有更強實力和動力。黨組織領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下一步工作是堅持完善農村集體所有制。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政治問題。黨組織要積極介入、主動作為,在保障小農戶權益的前提下,加快鄉村集體資源價值化,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增強集體經濟的實力,做好鄉村產業振興這一篇大文章。黨組織在深化農村經濟改革進程中,要盤活農村資源,運用經濟手段組織群眾、服務群眾,提升群眾,不僅能給廣大農民帶來經濟收益,也能進一步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不斷加強完善黨對鄉村治理的領導。鄉村治理是黨對鄉村工作領導的落腳點,事關鄉村社會穩定和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事關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目前鄉村治理仍然是國家治理的一個薄弱環節。完善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是首要問題。從治理理念更新、治理體系優化、治理手段創新等方面綜合施策,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是主要抓手。
不斷深化黨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領導。文化是涵養鄉村善治的基礎。弘揚傳統文化、引導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鄉土文化價值被忽略,文化失調、精神困境凸顯,無形中影響了鄉村發展。所以,黨組織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引領鄉村文化建設,挖掘傳統文化,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提升鄉村的文明程度,增加村民獲得感和認同感。同時要開展道德倫理建設,移風易俗,使家風、村風和民風得到凈化和提升,形成人人愿意參與、人人樂于共享、人人自覺遵守的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治理格局。
選好黨組織的領導班子是關鍵。凡是發展繁榮的鄉村,都有一個團結、積極、肯做事的班子。鄉村振興,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帶動,好的帶頭人是發展的保障。黨組織的領導具體體現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方面,要加強對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黨員的政治執行力;要搭建黨員積極開展工作的平臺,讓黨員有權利、有能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群眾中形成影響力和幫扶力。黨組織還要擅于團結培養青年黨員,把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青年吸收到黨內來,把有志向有抱負的青年放到農村去,讓他們在農村的各項事務中錘煉意志、增長才干。
注釋: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領導科學》2020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