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將提升村容村貌繼續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重點任務,是下步各地開展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南。村容村貌是農村的“形”,是當地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行動方案》在充分總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立足“十四五”時期的新形勢明確了新要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操作性。
一、村容村貌提升,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十四五”時期的重要抓手
從2018年開始,村容村貌提升就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這與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是在“十四五”時期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
過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整治臟亂差問題為主,隨著鄉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農村優美人居環境的的期待,從“擺脫臟亂差”逐步提升為“追求鄉村美”。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將“村容村貌提升”作為重點任務。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此次發布的《行動方案》,提出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從改善村莊公共環境、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加強鄉村風貌引導等三個方面提出了詳細工作指引,并給出了部門職責分工。這既是與2018年以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有效銜接,又是對新時期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的具體要求。
二、村容村貌提升,需要與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互相融合、互相促進
文化是村容村貌提升的根基,老百姓生活是文化的載體,村容村貌提升要立足根基、用好載體,推動鄉村處處顯文化、見歷史,讓老百姓在生活當中能夠觸摸到歷史,感悟到文化魅力,形成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里提到“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中華文化的根基在鄉村,明確“文化”是鄉村的“根”,才不至于本末倒置,產生涂脂抹粉的“面子工程”和造型夸張的建筑風貌。要實現村容村貌的提升,只依靠政府推動是不夠的,村民才是鄉村風貌保護和建設的重要主體,讓村民對其所生活村莊的歷史和文化,產生認同感、自豪感,形成自覺的保護意識和行動,是實現鄉村風貌“可持續”的第一個基礎。
產業是村容村貌提升的動力,村容村貌提升的成果同時也是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優勢資源,要讓這些資源活起來、用起來,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有更多的獲得感。同時,鄉村風貌的提升和維護需要資金的支持,也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驅使鄉村不斷追求“美”,鄉村產業的發展則是動力來源。近年來,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向觀光、休閑、體驗型轉變,鄉村旅游產品進入創意化、精致化發展新階段,村容村貌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空間載體之一,也面臨美學上和文化上的更高要求。農村一二三產的融合,鄉村產業的個性化發展,是實現鄉村風貌“可持續”的第二個基礎。
三、村容村貌提升,是循序漸進的“健步走”
如何有序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行動方案》也給出了答案,提出了三項重點任務:改善村莊公共環境、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加強鄉村風貌引導。這三項重點任務其實也是循序漸進的遞進關系,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穩步提升。
首先,改善村莊公共環境是基礎,先做到“干凈整潔有序”。重點解決村莊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線路“蜘蛛網”、火災隱患、戶外廣告亂象等問題。其次,推進綠化美化,保護好“青山綠水田園”。重點從村外生態環境(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等)保護、“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綠化、水系連通等三個方面推進。最后,加強鄉村風貌引導,能突出“鄉土特色”、樹立“文化自信”。重點解決千村一面、大拆大建、鄉土特色缺失、鄉土文化消失等問題。
四、村容村貌提升,要避免的幾個問題
(一)公共環境整治,要避免矯枉過正的誤區。線桿很亂不美觀,但也不必一律入地。我國村莊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等通常采取架桿建設方式,與村莊道路、房屋界面的關系考慮不足,往往容易形成“天空蜘蛛網”。《行動方案》提出,“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工作,有條件的地方推動線路整齊有序治理”。但是有些地方直接把“三線”入地,經濟成本極高、并且維修不便,所以在整治村莊線桿時要結合村莊實際情況,靈活采取線路整理、線桿移位等方法,不必強制要求線路一律入地。
戶外廣告不美觀,但也不必統一匾額。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廣告在農村廣泛蔓延,大量在墻面隨意圖畫、宣傳怪異夸張的廣告破壞了鄉村的風貌。《行動方案》提出,“整治農村戶外廣告,規范發布內容和張貼行為。” 但是有些地方“一刀切”地將農村所有廣告匾額換成統一的樣式,并且與村莊特色不符合,所以在整治戶外廣告時,應當根據村莊自身特色對戶外廣告進行適宜引導,統一而不死板,與村莊整體風貌相協調。
(二)綠化美化建設,要避免“城市綠化下鄉”。近年來,某些地區的村莊綠化中出現了像城市一樣的“大草坪”、“大花壇”、既不實用、維護成本也高。《行動方案》特別指出,推進村莊綠化,要“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這個做法就特別符合鄉村的實際特點。在城市里居民只能通過人工綠化接近自然環境,所以城市特別強調綠地系統布局和綠地率;而村莊不同,建設規模不大,周圍就是山水田園,容易實現出門見綠,適度綠化即可,不必刻意增加人工綠化,關鍵是要有公共空間、活動場所,同時與綠化相結合。
(三)鄉村風貌引導,要避免照搬照抄、盲目模仿。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揚,不是一味的建仿古建筑。《行動方案》也提出,“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保護好、利用好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名鎮才是保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應當深入地、挖掘當地歷史和傳統文化,保護老宅院、老廟堂、老樹老井、老地名、老風俗等,做好活化利用,并融入鄉村建設之中。現代農村社區不等于兵營式社區。建設“新農村”不是建起與城市類似的兵營式、多層或高層社區,追求形式上的“現代化”。此次《行動方案》也特別強調了,“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真正的現代農村社區既要保留農村社區的特點,即“多樣的有序”,還要從市政基礎設施、物業管理、運營維護等方面提升現代化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質量。鄉村風貌不能簡單照搬照抄、拿來主義。《行動方案》特別指出,加強村莊建筑風貌引導,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這是因為,鄉村風貌之風在于鄉土文化,提升村容村貌一定是在鄉土文化的基礎上提升審美情趣,挖掘鄉村美感和亮點,要杜絕對國內外經驗簡單的“拿來主義”,造成對本地鄉土文化和特色風貌的破壞。
(作者系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原標題:《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穩步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