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從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鄉愁看鄉村振興,則可以發現,建設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是鄉村振興的使命與價值所在。眷戀故鄉和懷鄉思歸的鄉愁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但中國人是世界上鄉愁情結最濃的國家,因為中國是世界上鄉村社會發展歷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國家。
鄉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之載體、文化之根系,由此形成的鄉情、鄉思、鄉戀已經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液和中華文明的基因中。在全社會開展記得住鄉愁的“愛家鄉”教育活動,既是有效的愛國教育,也是將這種鄉愁變成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
一、“愛家鄉”蘊含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好的愛國教育
中國作為家國一體的文明國家,與“家”緊密聯系的是家鄉和故土,所以家鄉蘊藏著中國人最深厚的感情和愛的源泉。幾千年來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正是這種源于濃厚家鄉的情懷,成為葉落歸根、告老還鄉的一種無形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成為讓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強根固本的力量。
特別是當中華民族面臨危亡之時,這種濃厚愛家鄉的力量,又會升華為強大的保衛國家的愛國力量。從民族英雄岳飛的精忠報國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喚醒中國人保家衛國情感的震撼人心的《松花江上》和《黃河大合唱》,一直到抗美援朝時期的響徹全國的“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我們發現無論時代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力量的家國一體情懷的“故鄉情”始終沒有變。
隨著改革開放推進,在追趕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特別是隨著城市化推進對鄉村帶來巨大虹吸力的背景下,幾千年來傳承與延續的這種“愛家鄉情懷”越來越淡薄,與此同時也出現愛國之情的淡薄和愛國教育失靈等問題,社會出現了“生活在農村的人,不愛農村,愛城市;生活在城市的人,不愛城市,更向往國外的城市”這一令人擔憂的現象。
家鄉是養育我們的母親,那里蘊藏著每一個中國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答案。為解決目前存在的“愛國教育失靈”問題,急需在全社會開展記得住鄉愁的“愛家鄉”教育活動。
二、“愛家鄉”是喚醒鄉愁、記得住鄉愁、反哺鄉村的重要動員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建設者。任何一個中國人,倒推三代都是農民,都出生在鄉村,鄉村作為中國人的共同故鄉,由此決定了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農民自己的事和農業部門的事,更是所有中國人都要心系情連的事。中國幾千年來,正是利用這種割不斷、血濃于水的故鄉情,以及所形成的告老還鄉制度,成為解決葉落歸根、不斷反哺鄉村的原動力。
目前,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大量人才和資金,另一方面鄉村建設又缺乏高收益回報吸引力,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僅僅通過利益驅動和商業活動無法吸引鄉村振興需要的人財物。針對這種情況,要充分利用愛家鄉所喚醒的鄉愁之情,吸引更多人參與到返鄉建設家鄉和反哺家鄉的鄉村振興中來。
從這個意義上看,在全國開展愛故鄉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全社會的愛家鄉之情的原動力,是激活鄉村振興的精氣神和提升全社會鄉村價值認識的重大舉措,也是解決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和資金的重要途徑。
三、在全社會開展記得住鄉愁的愛家鄉教育活動的若干建議
1.要把愛家鄉教育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國家鄉村振興局要與宣傳部、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共同制定開展愛家鄉的相關政策和激勵制度,通過愛家鄉的教育活動推動社會資源反哺鄉村;
2.把愛家鄉教育納入大中小學的愛國教育體系中。要將抽象的說教式愛國教育,變成少年兒童可感受可體驗的鄉土、鄉音、鄉情和鄉味的鄉土教育。愛鄉之情的連接,必須從青少年兒童教育開始,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故鄉情,會終身難忘。國家教育部門要出臺讓各地編寫愛家鄉的鄉土教材,納入學校愛國教育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接受程度和特點編寫不同的愛家鄉教材。在愛家鄉與愛祖國教育緊密結合中,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愛國教育之路徑;
3.要充分發揮各類社團組織在愛家鄉中的作用。要鼓勵與推動共青團中央、中國婦女兒童、工商聯、僑聯,以及各類社會社團組織,開展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活動;
4.要充分發揮媒體網絡在宣傳推動愛家鄉教育活動中的作用。讓愛家鄉教育進入主流媒體,讓愛家鄉蘊藏的情懷成為喚醒整個社會愛祖國的正能量;
5.要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和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開展愛鄉土教育。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民間風俗等濃縮著深厚的綿延不斷的鄉土情,把這些活動與愛家鄉相結合,是喚醒中國人的故土情,找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資源;
6.要充分發揮文學藝術力量在愛家鄉教育中的作用。傳承千年文明的鄉村,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審美意識、詩意情懷和哲學人生之源,是當代中國邁向新時代文化藝術活化創新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富礦。國家要出臺政策,鼓勵有鄉村情懷的藝術家、文學家和文化人回鄉采風,讓喚醒故鄉情的鄉土文化、鄉土藝術、鄉土音樂和鄉土電影進入主流社會,充分發揮文化藝術在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獨特作用;
7.建議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要出臺鼓勵退休干部、教師、科技人員、文化藝術人才、企業家回報家鄉、回鄉養老和回鄉當鄉賢的相關制度政策。讓具有家鄉情懷的人才回鄉當新時代鄉賢,是鄉村振興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耕讀生活教育聯盟”公眾號;原題:在全社會開展“記得住鄉愁”的“愛家鄉愛祖國”教育,助推鄉村振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