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是咱老百姓的習慣叫法,之前更文縐縐的一個詞是“古村落”,指的是民國以前所建的村子。2012年9月,剛成立的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開了一個會,給“古村落”起了時髦的名字,叫“傳統村落”。2012年12月12日,三個部委一起出臺了個文就叫《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自此,國家正式點的文件、文獻中一般都叫“傳統村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由住建部牽頭,中央多個部委共同參與。我曾參加過這項工作,并作為中央7部委共同成立的督查組的組長,帶隊到湖南、重慶具體了解保護情況。結合這些工作和自己一些研究,從民宿的角度聊聊以古村為典型代表的鄉村的發展問題。其實,“古村”與“民宿”本來是沒有啥關聯的兩個詞,在這幾年卻成了一對姊妹詞,談古村必聊民宿,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一、機遇:“火熱”的民宿
民宿的火熱程度,從多彩投的一組數據能窺見一斑。多彩投是一家以酒店和民宿為主要業務的眾籌平臺,這家機構2014年10月創立,短短5年間就眾籌了近千個項目,成交額超過50億元。他們的主要玩法其實是一種P2P模式。平臺對項目進行包括現場勘查、查驗相關合同等在內的盡調審核,審核通過后的項目在平臺上線。投資人最低投5000元、最高可投50萬。目前,平臺上的投資人已超過10萬。讓這么多人踴躍掏腰包的原因,除了每年有10%-12%的現金分紅和15%-20%的消費權益,還有“民宿”這兩個字。
民宿的火爆僅僅是不久之前的事。我認為,民宿進入大眾視野與兩件事有關:一是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從國際經驗看,一旦跨過這個門檻,社會發展將進入服務業全面躍升的階段,人們的消費需求會發生非常顯著的深層次變化。我們國家是2015年開始進入這個階段的。這是需求端。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面推開。2013年,原農業部率先舉起美麗鄉村大旗,將美麗鄉村推向全國。我有幸參與和見證了這一過程。美麗鄉村建設對中國鄉村的催化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影響到了鄉村的方方面面,從村莊面貌到人的精神面貌,從鄉村治理到文化傳承再造,從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到新業態新行當的大量涌現。鄉村的這種由內而外的變化,為民宿的流行提供了土壤與可能。這是供給端。“兩端”的事兒解決了,民宿不火都不行,自然而然就進入到了“火熱季”。根據我的觀察,從2015到2019這5年,甚至用“火熱”這個詞來形容民宿的“熱度”都有點不夠,民宿應該是蹦著往前跑過這5年的,尤其是傳統村落里的民宿。盡管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這幾年傳統村落的民宿數量應該是翻了好多倍。
打個比方,“民宿”特像鄉村里用木頭做的那種獨輪車。汽車上路是有限速的,但是自古以來的法律都沒有對木頭獨輪車限速過,因為不用限速它也跑不快。“民宿”這架獨輪車這幾年跑得太快了,快了肯定就會出狀況、出問題,這是第二部分要跟大家聊的。
二、問題:“水深”的民宿
如果說,有這么一個行業,看著好玩其實不好玩、看著掙錢其實不掙錢、看著容易其實不容易,那這個行業大抵說的就是民宿。多年以來,我幾乎每周都要到各地去調研,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了大量因為情懷、因為覺著容易而撲進這個行業的人,也見到大量因為情懷、因為覺著容易而在這個行業栽了跟頭的人,見多了便感嘆“水太深”。
民宿其實是一個很尷尬的行業,直到目前,依然如此。所謂的尷尬,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定義的尷尬。民宿到底是什么,不只很多消費者分不出來,業內人士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地一直爭執不休。就是在國家標準《鄉村民宿服務質量規范》審查會上,專家們討論最多、爭論最大的也是這個問題。審查組我們五個專家圍繞著四個問題激烈爭論了三個多小時:鄉村民宿的定義怎么描述?“民宿主人”指的是誰?民宿用房是否限定在自有閑置房?對民宿的規模是否進行一個限定,若限定數量定在多少?此前,“民宿”已有幾個定義了,譬如2017年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中對“旅游民宿”進行了定義:利用當地閑置資源,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360百科的“民宿”采用的是這一定義。百度百科引用這個定義時加上了“經營用客房不超過4層、建筑面積不超過800 ㎡”這樣對規模的限定。臺灣地區2001年出臺的《民宿管理辦法》對民宿也有個定義: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臺灣對民宿的規模有明確的限制:客房數5間以內,總面積150平方米以內。但原住民保留地、經登記許可的休閑農場、劃定的休閑農業區、觀光地區、偏遠地區和離島地區的民宿最多可以允許15間、200平方米。參照這些,更參照各地實際、消費需求和行業發展,我對鄉村民宿的定義修改、表述為:“位于鄉村內,利用村(居)民自有住宅、村集體房舍或其他設施,民宿主人參與接待,方便客群體驗當地優美環境、特色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場所?!眹覙藴省多l村民宿服務質量規范》最后公布稿中,采用了對鄉村民宿定義的這一表述。希望隨著這個國標頒行,能對鄉村民宿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引導與推動作用。
二是身份的尷尬。到目前,民宿是少有的沒有確定主管部門的一個行業,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在灰色地帶游走。每個地方具體管理中,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按飯店管理、有的按賓館管理、有的按旅游單位管理,就是按民宿管理的少。要做民宿,在很多地方需要辦很多證件,譬如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特種行業許可證、消防檢查合格意見書、食品流通許可證、餐飲服務許可證等等。要取得公安部門的特種行業許可證,得先拿到消防部門的消防檢查合格意見書,根據有關規定,建筑面積超過2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場所或者人員密集場所,需要到消防部門報送手續,200平方米以下的在當地派出所辦理。這里面很復雜,一般民宿經營著一時半會兒掰扯不清?,F在,各地陸續出臺了一些民宿管理辦法,在做一些新的探索。
三是門檻的尷尬。民宿的門檻到底是高還是低,好像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一般是這樣的:業外的人大都認為比較低,業內的人很多認為比較高;干之前認為比較低,干過一段時間后會認為比較高;做得一般的認為比較低,做得比較好的則認為比較高。據我的觀察,民宿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主要體現在這個幾個方面:首先是資金,這是硬杠杠,一般一個院子由民房變成民宿,平均大抵需要30萬左右的投入,精品民宿投入還要高些。其次是建設打造過程中對主人的美學素養、文創能力、對民宿的理解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同的人建的民宿真的不一樣。再次是運營過程中對主人的創新思想、經營理念、現代服務意識、網絡傳播能力等的要求也都不低,否則就玩不轉。所以,認為民宿這個行當的門檻低是一個誤區,事實恰恰相反。
正是這些尷尬的存在,讓民宿成為一個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不簡單的一個行業。如果在這種尷尬中沒有清晰、清醒的認知,沒有精心、精準的把握,沒有系統、系列的措施,很容易就被它的外表誤導,從而很難掙到錢,更別說有未來。那么如何認識和理解“民宿”這兩個字,這是第三部分我要跟大家聊的。
三、特點:“人性”的民宿
中國旅游日是每年5月19日,定這個日子有個原因:這天是徐霞客寫下第一篇游記的日子。從小便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大志的徐霞客,歷時24年,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行程超過5萬公里。他跑這么久走這么遠,都住哪兒呢,根據《徐霞客游記》里的描述,主要是住店和到寺廟里去蹭住,也有很多時候是住在老百姓家里的。要知道徐霞客不是一個獨來獨往的背包客,而是帶著挑夫、腳夫、助理等一些隨從以幫他搬運攜帶很多也很重要的行李。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么一大堆人到一個農戶家里去連吃帶住,主人肯定是要收點費用的,這其實就有點民宿的性質了。
在很多傳統村落里,很多民宿做得像模像樣的,為啥流水上不來。當然原因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業主沒有悟到“民宿”二字的真諦。要理解這兩個字,需要把握民宿一些特性、個性的東西。
民宿有哪些特點呢,有人說是“小”,有人說是“精”。其實,這僅僅是對表象的描述,與特點無關。那民宿的特點到底是什么,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我認為主要有三個:
一是“家”的視角。什么是“家”視角,用兩句話來概括,就是“主人:來我家,客人:回到家”。對民宿主人來說,民宿本身就是“家”的一部分——把自己家的幾個房間收拾出來供客人住,這就是民宿最本源的一個涵義。當然,民宿不僅僅是物質的“家”的一部分,也是內心的“家”的一部分,只有悟到并做到了這點,才能把民宿那種特有的溫度感做出來。對民宿的客人而言,喜歡民宿就是因為其他地方不曾有的那種“家”的溫度感。民宿實際上心目中的異鄉一個異質的“家”。
二是“半公共”空間。為什么說民宿更像是一個半公共空間,首先它是設在家里,具有私人領域的屬性,這點是飯店、酒店、旅館完全不具備的;第二,民宿往往是按照主人自己住喜歡怎么樣就去怎么樣打造的,也往往結合當地居民的居住習慣和文化習俗;第三,客人在民宿里遇到最多的是民宿主人,偶爾也有一兩撥其他客人。我發現,人類有個“稀少交際定律”,就是當熙熙攘攘、人來人往、人很多的時候,不會去交際,可是當一個空間或一片區域內的人數少到一定程度后,就有交際的渴望與需求。而民宿恰恰是到了這一“點”。在很多民宿里,或大或小,都會有個公共空間,主要作用就是便于交流、便于分享。而這種交流也不是商業上的那種純功能、純禮貌式的溝通,很多時候是心與心之間的一種分享。
三是與“人性”的契合。一般的商旅出差住酒店就是為了住而住,而到民宿去休閑則是去體驗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之所以有魅力,還是源于血脈中的本性。鄉村民宿是商業對“人性”的一種詮釋。那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覺是最暢快的,因為“性本愛丘山”。與其他住宿業態相比,鄉村民宿的定位最符合人性、理念最反映人性、體驗最釋放人性。
那么民宿行業如何循著“人性”二字生發出自己的未來,這就是我們要聊的第四部分。
四、未來:“四化”的民宿
對傳統村落民宿未來發展的研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民宿顧客群體的消費趨勢,參考日本、我國臺灣等發達地區的建設經驗、路徑脈絡、發展規律來分析,我認為鄉村民宿的未來會指向“精致化、有特色、重體驗、做感覺”。
一是精致化。宛若生活由溫飽到小康再到精致一樣,民宿的發展也是這樣一個脈絡。民宿必須與生活一致,甚至要走到生活的前面去。其實,我們的民宿行業與發達國家比,“精致”是一個重要短板。當然“精致”指的是方方面面的精致,既包括建設的精致,也包括裝飾的精致,也包括餐飲的精致,還包括理念的精致、服務的精致、營銷的精致、模式的精致,等等。當然,“精致”更多體現在細節上——民宿的成敗在細節。
二是有特色。每一間民宿都應該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特色是靈魂、特色是機會、特色是生命、特色是未來。民宿現狀中有一個通病,我用兩句話四個詞來描述:“簡單模仿、毫無創意,粗暴重復、毫無特色”。沒有特色就失掉了民宿的獨特魅力。我一直以來有個觀點:特色不是鄉村民宿天生具備的,而是需要用內心去捕捉、用理念去雕琢、用文創去打造的。即使是在環境很好、資源很多、文化很濃的傳統村落中的民宿,也是這樣。
三是重體驗。在民宿中消費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體驗的過程。還有不少業內人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看一下日本民宿,他們在立法上學習、采用歐洲的許可制模式,名稱取為“體驗民宿”,說明他們認為“體驗”是鄉村民宿的主要賣點和特色。所以,日本的很多民宿都有個“體驗菜單”,里面是這間民宿自己創造的各種體驗項目。如何設計體驗項目?可以圍繞農林體驗、牧漁體驗、加工體驗、藝術體驗、教育體驗、自然體驗、民俗體驗、娛樂體驗、運動體驗等這九個方面來設計。
四是做感覺。鄉村民宿賣的其實不是那幾個房間,而是“感覺”——在這間民宿所獨有的那種獨特“感覺”。因此,傳統村落中未來的鄉村民宿應圍繞著“感覺”去打造——去打造獨一無二的、一種自己的“感覺”。在推廣的時候,也是主要推廣這種“感覺”,讓“感覺”成為最大的特色、最大的賣點、最核心的吸引力。
特色、創意和感覺是鄉村民宿永恒的主題,誰做到這三點,誰就擁有這個行業的未來。
鄉村民宿四個字要認真考慮。鄉村民宿一定要有“鄉村”的味道,要有鄉愁。要與“民”有連接度,對于周邊的帶動。要與“宿”,用需求與市場銜接。民宿要打造成三維空間,具有安全性、舒適性、私密性。
(作者系美麗鄉村建設評價國家標準專家審查組組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棟見鄉村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