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仇煥廣:農業能夠創造巨大生態價值

[ 作者:仇煥廣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11-24 錄入:王惠敏 ]

——《三農大家談》解讀二十大報告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仇煥廣教授做客《三農大家談》,為我們解讀如何推進農業降碳、減污、擴綠,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振興。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仇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三農大家談》。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低碳是報告中被數次提及的關鍵熱詞,那么具體到農業領域,在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上可以有哪些作為?又將會發揮什么樣的積極作用?

仇煥廣:我覺得農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部門,過度的化學品投入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比如畜牧業,畜禽糞便不進行處理,可能就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農業部門也是一個能夠創造生態價值的部門,比如說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防風固沙等。農業產值約七八萬億元,它的生態價值可能要達到二十萬億元以上。農業部門在未來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一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農業農村部2016年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是控農業用水,現在農業用水大概占淡水資源的60%—65%,如果能夠節約農業用水,就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兩減”是減農藥、減化肥,“三基本”就是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現在我們國家提出“3060碳中和碳達峰”,農業部門其實能做很多工作。比如草地恢復,就可以吸收很多的碳,森林資源增加了,也會從大氣當中吸收很多的碳。

在農村的方面,現在我們也特別重視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如果我們能夠把農村垃圾處理得比較好,那么也會給我們美麗中國的建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家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和進展?

仇煥廣:在農業方面,第一是土地質量提升。農業生產不僅要杜絕欠新賬,而且要還舊賬,要促進可持續的發展。我們之前對土地的使用強度很強,過度地使用了土地。現在我們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等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土地的質量,提升了農產品品質,也減少一些其他投入品的使用。

第二是節約水資源。很多地方采用了新的灌溉設施,噴灌、滴灌等,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用水的使用效率。

第三是農藥化肥減施,農業農村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措施,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基本達到40%,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第四是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目前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76%,一些大規模的養殖場達到97%。還有農膜回收上,通過幾年的努力,現在每年農膜回收率基本穩定在80%以上,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總體來說,我們確確實實在綠色生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總書記對這個問題特別重視,之前提出來的“廁所革命”等等,做了很多的工作,農村整體的生態環境、生活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農業生態環境既關系到農業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也事關我們舌尖上的安全。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全面向綠色轉型的關鍵期,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還面臨哪些壓力和挑戰?

仇煥廣: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農產品特別是肉蛋奶需求都在上升,就會增加一些壓力。一方面要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另外一個方面,怎么去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化學品的投入。

我們還是要靠技術的進步來減少生態環境壓力。一方面要研發新的技術,包括生物防控的技術、緩控肥、緩釋肥等新產品,另外一方面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

國家現在采取了一些措施,草畜平衡政策、補貼政策等,要使得政策更好發揮效果,構建一套生態服務價值激勵政策。要通過市場機制,真正能夠讓綠色有機的農產品能夠得到好的市場價格。此外還需要加強政府補貼政策,去促進農業更好地發揮生態服務的功能。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十四五”期間,持續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生態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未來我們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在政策上有何舉措和部署?

仇煥廣:在增加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方面,我覺得我們國家應該給予更多補貼也和政策支持,創造更多的機制,讓農民、企業愿意在這方面做貢獻,減少對資源的依賴。

在技術方面,應該做更多的研發和投資。使有機肥、綠色防控技術、綠色節水等新技術新產品被農民接受。

在土地質量方面,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建設高標準農田,現在是9億畝,未來要建到10億畝。高標準農田實際上不僅產量高,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強。

對一些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本身生產能力也不強,可以恢復其生態功能。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最怕的是今天我們要增加農業生產,把很多坡地、差地都變成耕地了,明天說我們要保護環境了,又把耕地還回去了。要有一個長期的策略,真正能夠使那些環境比較脆弱的地方的土地,能夠保持比較好的生態功能。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除了擴綠、降污,減碳也是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您覺得農業減碳潛力有多大?有哪些可操作性強的實現路徑?

仇煥廣:農業部門的碳排放來源于哪里?一個是化肥、農藥的使用,另一個就是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投入。秸稈焚燒、畜禽糞便、草地質量退化、森林蓄積量減少,這些都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

減少碳排放首先是生產環節,要推廣減排固氮的技術,比如保護性的耕作,秸稈還田,減少水稻生產中甲烷的排放等。

加工和流通環節,一方面推進農產品加工綠色轉型,加快綠色高效、節能低碳的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生產開發營養安全、方便食用的食用農產品。另一方面構建綠色流通體系,發展農產品綠色低碳的運輸,加強市場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構建。

消費環節,我們每年有2000億元的農產品在餐桌上浪費了,夠2億人吃。我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每個人能夠減少1/4浪費,農業部門的碳排放就會減少6%—7%,那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減少浪費的50%,那碳排放就會減少10%以上。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您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什么?如何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進而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仇煥廣: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它既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又有產品生產、旅游休閑等物質文化方面的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實現機制,既有政府的作用,也有企業的作用,也有消費者的作用。

一是完善政府投入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價值功能的恢復。

二是要借助市場手段,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挖掘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價值,開發旅游觀光、農事體驗、生態康養等多種產品,真正能夠使農業的生態多功能性發揮出來,被消費者認可。

三是建立監測平臺,用新技術去監測生態系統,優化空間格局,研發和運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綜合作用的模擬技術、資源環境承載力安全評估和預警技術,對重點區域加強保護。

四是重視法律法規的作用,加強監督和監管,用法律來約束農業生態保護,對未完成保護目標任務的實行終身追責。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兼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兼青年學者委員會主任,北京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22年11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小早川怜子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丝袜四区 | 亚洲在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AV在线不卡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