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宴,是村落里最令人難忘的場景之一。
在過去鄉村那平淡的日子里,壽宴喜宴白事還有逢年過節各種地方特色的長桌宴壩壩宴就食宴……絕對是全村動員的大事情。
切菜洗碗的是巧姑娘、珍婆婆等等七姑八姨,燒火掌廚的是虎子、阿根等三哥六舅,安排儀式的是德高望重懂鄉禮知事體的爺爺叔伯。什么忙也幫不上的小娃娃們,則是興奮地竄上跳下東瞅西看,焦急地等著開席。
都往寬里做。成框的蘿卜,成捆的芹菜、成群的雞鴨,成桶的豬肉……只能用大盆、大桶、大碗、大鍋、大鏟才盛得下、攪得動、做得出這么多的吃食。一種菜就得做幾十上百盤,摞在一起蔚為壯觀。家里的灶房是遠遠不夠的,得在外面砌上臨時的大灶,有時候甚至要十幾個灶臺,才能完成宴席的需要。
在小溪邊,在稻田中,在壩壩頭,在院子里,在空場上,案板上切肉剁骨的砰砰聲,柴火嗶嗶啪啪的燒裂聲,炒鍋里熱油哧啦啦地爆響聲,砂鍋里濃湯咕嘟咕嘟的翻滾聲,干事們吆喝叫喊的忙碌聲,小屁孩們的嬉戲打鬧聲……土灶中紅紅的火光,蒸籠里騰騰的熱氣,五顏六色七滋八味的各種菜肴……在和煦的艷陽下,在黃昏的余光中,在微茫的細雨里,在清亮的月色中……融合成鄉宴無法在別處再現的魅力。
鄉宴的菜肴,要的就是本色、直接、曠達、粗野。一條臘肉,最好只切七刀,一根蘿卜,最多剁成五塊。味要濃郁,辣椒生姜大蒜火蔥,直管往鍋里扔。架個門板當桌子,抬來樹根作板凳,削根竹子做筷子,拿個土碗做酒杯。要精致?進城上有格調的館子去。要裝修?還有什么能奢華得過藍天、遠山、清溪、油菜、稻花?
在哪兒吃都成。田坎坎,院壩壩,巷子中,竹林下,祠堂里……在鄉宴里切莫講究溫良恭儉讓,那對主人家不夠尊敬。肉要大塊大塊地吃,飯要冒尖冒尖地盛,酒要大碗大碗地喝,話要大聲大聲地說……這才是鄉情。不管昨天是什么樣子,也別想明天會遇到什么,今天父老鄉親坐在一起,就往高了喝。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只要不染上現在鋪張浪費的毛病,鄉宴,就是鄉村文化共同體最有效和強力的紐帶之一。我們常說社會社會,其實在過去的鄉村中,既有社,也有會,而社、會活動的重要內容,當然就是宴席,在那一起做席的勞作中,在那觥籌交錯的耳熱中,鄉人的情義,打小開始,就一點一點地滋養而成。
可惜的是,在今天的有些村落中,既沒了社,也沒了會,大家關門閉戶過著自己滋潤的小日子;粗野質樸的鄉宴,在有些地方也被精致細膩的專業餐廳服務所取代。只有在那些偏遠的或者還沒有旅游化的村寨里,還能偶遇真正的鄉宴氣息和滋味了。
這對我這樣一個吃貨來說,還真有一點點淡淡的感傷。
(作者系北京工業大學建規學院副教授,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民居建筑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編委會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傳統村落專家組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田園游記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