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產業振興則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從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機理來看,鄉村產業振興主要通過發展規模化經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助推外出務工的方式帶動農民經營凈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增加。然而,當前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離實現產業興旺目標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實際推進中還面臨著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足、三產融合層次較低、新型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能力較弱、農民外出務工穩定性較低等諸多挑戰,制約著農民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未來要從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推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能力、保障農民外出務工的各項權益等方面著手,以有效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關鍵詞: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農民增收
一、引言
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成為我國現階段的重要使命。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重點是要讓農民富起來,難點在如何讓農民持續增收。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徑,其一直將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中心任務。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只有做優做強鄉村產業,才能保持鄉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了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性,提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因此,探討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之間的理論關系及影響路徑,對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堅實邁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現有關于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從鄉村產業振興角度來探討農民增收路徑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學者們主要關注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優化路徑,他們認為我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著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基本要素供給不足;鄉村產業相對單一,與二三產業融合度較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不足,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發展動力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困境。推進產業振興亟需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新型業態,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能力,完善帶動機制;積極完善支持平臺,構建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在農民增收路徑方面,黃季焜認為要在保障口糧安全的基礎上,推進以高值農業發展和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村經濟轉型,大幅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民與全體國民共同富裕。謝天成和王大樹認為要通過加快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民就業創業幫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四方面舉措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在鄉村產業振興對農民增收的影響路徑方面,學者們主要從農村產業融合角度進行了研究。李乾等發現當前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主要包括勞動力、土地、資金以及產品增收路徑,而技術、物質資本等增收路徑相對較少。譚燕芝和姚海瓊發現,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對我國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在新發展階段,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鄉村產業振興的大力支撐。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在于厘清鄉村產業振興發揮增收效應的路徑,以及如何因勢利導完善并強化該增收路徑。然而,目前相關研究較少,僅有的研究也是聚焦在鄉村產業融合方面,缺少從內在機理方面去探討鄉村產業振興對農戶增收的影響路徑。鑒于此,本文在分析鄉村產業類型和農民收入現狀的基礎上,從收入結構角度闡述鄉村產業振興對農民增收的帶動機理,探究現實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面臨的困境,進而針對性提出優化路徑,以期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有益思考。
二、鄉村產業類型和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
從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角度來看,鄉村產業類型主要可分為直接生產帶動、就業帶動、資產收益帶動和混合帶動四種類型,各種類型的優劣勢對比如表1。直接生產帶動是指企業通過在生產、銷售等環節為農民提供生產資料、生產技術、銷售方式、服務指導等幫助農民增加經營凈收入,這種方式要求農戶具備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和相關技能,主要的生產風險仍由農戶承擔。就業帶動主要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為農民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或者政府通過勞務對接幫助農民外出務工,提升工資性收入。農民主要通過務工賺取工資,除生活成本和交通成本外,不需承擔任何生產風險,但是對勞動力健康水平和交流能力的要求比直接生產帶動類型要高。資產收益帶動類型是指農民將自有資產或資金以入股形式加入到企業生產過程中,待企業利用此類資產盈利后,與農民進行分紅,增加農民的財產凈收入。這一類型的好處是對農民的健康要求和技能要求較低,是無勞力和弱勞力的重要增收方式,但是也不利于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混合帶動是對前三種方式的綜合,吸納了前三種方式的優點,也是目前低收入農民的主要增收方式。
在農民收入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從2013年的9492.6元增長至2021年的18930.9元。收入結構持續發生變化,經營凈收入占比逐漸下降,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占比整體均呈現上升態勢,財產凈收入保持穩定。代表農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較強的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總和占比從2013年的80.4%下降至2021年的76.7%,這主要源于脫貧攻堅時期強大的兜底保障政策起著關鍵作用引起轉移凈收入占比的上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因此經營凈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凈收入是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主要著力點。
三、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機理分析
厘清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機理,首先要從內涵出發。關于鄉村產業的內涵,《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中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指出“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鄉村產業振興,就是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引導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流向農業農村,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農民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受益者,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最終目的就是要將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實現鄉村生活富裕。農民的收入包括經營凈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四類,工資性收入是目前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經營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則是未來挖掘農民持續增收的潛力所在。隨著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民的增收渠道不斷增多,各類收入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產業振興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道路,進而帶動農民經營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增加。鄉村振興的目標是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產業振興則承擔著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任。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長期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決定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大國小農”國情下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之路,即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一部分農戶會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全方位、多樣化的社會化服務,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增加家庭的經營凈收入。一部分農戶會通過流轉、入股等形式將土地、技術等要素集中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從而獲得財產凈收入。新型經營主體利用集中的生產要素,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有效開發銷售市場,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2.鄉村產業振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產業深度融合,進而帶動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增加。產業融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產業融合包括農業產業整合、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拓展、技術滲透和農業產業集聚等模式,通過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而影響農戶收入,是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從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來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會逐漸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會逐漸上升。農業就業份額也會逐漸下降,農業勞動力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兼業成為基本形態。例如,1960—2015年,日本專業農戶減少了78.69%,兼業農戶占總農戶的比重由65.69%增加至66.70%。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物流網絡和冷鏈物流、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二三產業,都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就近就地吸納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進而提高家庭的工資性收入。鄉村三產融合可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實現產業一體化發展,既能顯著提高農產品利潤,又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讓農民有機會參與到產業全過程,享受農業增值收益,提高家庭的經營凈收入。
3.鄉村產業振興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進而帶動農民財產凈收入的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農村建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功推進,明確了農村資產的產權歸屬,提高了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為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鄉村產業振興必然要發展現代農業,高度組織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的實現需要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作為保障,而集體經濟具有統籌整合資源的制度優勢,因此在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整合鄉村的資源和資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文旅融合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提高產業持續盈利能力,讓農民真正分享集體資產的收益。另一方面,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經營,通過“保底+分紅”“目標收益管理”等多種模式,聚集現代產業發展要素,賦能集體經濟內生發展能力,提升集體經濟收益質量,增加農民的財產凈收入。
4.鄉村產業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助推農民外出務工,進而帶動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我國2021年末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預計2035年將達到75%左右,屆時鄉村人口將由現在的5億下降到3.6億,城鎮人口則同步由9億增加到11億。鄉村振興是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新型城鎮化是帶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引擎,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促互生。在這種背景下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一定要順應新型城鎮化的趨勢,通過制度改革和創造條件,將鄉村多余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并穩定下來,從農民變為市民,不僅可以幫助農民獲得非農就業機會,提高家庭工資性收入,也有利于緩解鄉村的人地矛盾,為產業振興過程中的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新型城鎮化的輻射效應也會為周邊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人才、資金、技術等支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而吸納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實現就業的轉變,增加工資性收入。鄉村振興過程中,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向縣域梯度轉移是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重要措施,農民工市民化不僅可以為產業轉移提供更多勞動力資源,而且可以使農民工不必背井離鄉,在縣城就能實現就業,有利于提升子女的陪伴時間以及減少教育成本。與此同時,不少制造業企業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制造業整體利潤有限,無法通過高額工資吸引更多勞動力。因此,完善的醫療、教育和住房制度是留住農村勞動力的必要條件,可以減輕農村勞動力的生活成本和后顧之憂,相較于不能穩定下來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穩定下來不僅有利于促進其可持續增收、安心搞事業,解決“故鄉留不住肉身,他鄉留不住靈魂”的現實困境,而且可以提升消費能力和信心,拉動消費需求,促進國內大循環暢通,也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
四、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現實困境
鄉村振興實施以來,各地產業加快發展,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2年,基本上每個脫貧縣都形成了2—3個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提高到2.5,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多萬家,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直播帶貨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在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下,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實際增長9.7%,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6個百分點。然而,產業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久久為功,現有產業發展水平離產業興旺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在實際推進中還面臨諸多挑戰,制約著農民的增收渠道和途徑。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不足,聯農帶農能力有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關鍵是要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近年來,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成為建設現代農業、活躍農村經濟、引領小農戶發展的骨干力量。但從實際情況看,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仍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體制不規范,利益銜接機制不健全。多數合作社仍處于發展初期,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在管理體制上出現組織結構不合理、產權上不夠明晰、管理上不夠民主等現象。而且發展規模偏小、整體實力偏弱,全產業鏈收益能力較低,與農戶的利益聯結以訂單合作和股份合作為主,無法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延伸、價值鏈增值的收益。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有限。雖然服務主體包含的數量較多,但整體的服務能力卻較為薄弱,市場存在著發育不足的情況,尤其是產中、產后等環節和經濟作物等領域服務相對滯后,制約了小農戶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2.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層次較低,不利于農戶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鄉村一二三產融合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鄉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規模初具,成為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然而,目前鄉村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融合層次較低、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一是鄉村產業縱向融合不夠,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較低。鄉村產業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多停留在初級產品的生產環節,盡管部分地區建設了加工廠,但也停留在初級加工狀態,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的附加值未得到有效開發。同時由于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充分,倉儲、冷鏈、物流、信息咨詢等服務較為缺乏,產品銷售仍然以傳統銷售方式和本地市場為主。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產品影響力不夠,市場競爭力較弱,一旦遇到市場需求波動,很容易出現積壓現象。二是鄉村產業橫向融合不夠,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未充分挖掘當地的農耕文化、傳統民俗、人文歷史以及自然景觀等特色資源,導致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存在小眾類、精準化、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缺乏、品牌溢價有限等問題,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帶動農戶發展的能力不足。
3.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能力較弱,難以有效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在一系列國家政策支持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隨著鄉村產業振興的深入推進,現有農村集體經濟人才資源、經營方式等不足以支撐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需求,導致部分地區集體經濟出現產業結構單一、創收渠道較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少領頭人。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許多年富力強、懂經濟、有頭腦、有闖勁的人紛紛外出務工或創業,致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少人才支撐。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方式單一。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創新不足,經營方式保守,缺乏生機與活力,往往傾向于選擇相對穩定且易于操作的發包和租賃集體資源的方式來獲取收益,導致集體經濟創收渠道狹窄且收益不高,自身造血能力也未得到實質提高。
4.農民工難以在城鎮穩定下來,不利于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不僅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充足人口紅利,也為農民收入創造了強勁增長點,有效提高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但由于住房、教育和技能水平問題,部分農民工無法在城鎮穩定留下來,反過來會影響其就業增收。一是住房成為農民工在城鎮留不下來的重要原因。穩定住房是當前制約進城農民工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最大瓶頸和隱形門檻,也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不高的關鍵所在。調查顯示,有60%的農民工沒有穩定住房,這一比例在一線城市高達90%,同時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質量整體不高,導致農民工較低的生活保障水平,穩定留在城鎮的可能性較低,持續增收也會受到影響。二是子女教育也是農民工在城鎮留不下來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城市戶口,農民工很難享受城鎮提供的更好的子女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這就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造成了隱性壁壘。這種“不完全性”的城鎮化,不僅制約著城鎮化的質量,也不利于農民工增收的持續穩定。三是就業技能不高導致農民工就業穩定性低,穩定持續增收受到影響。農民工群體學歷普遍不高,就業技能相對缺乏,多數在電子廠、建筑工地、餐飲賓館服務等行業從事勞動密集且對專業技術要求較低的工作,就業多以短期性、臨時性為主。隨著用工企業的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導致農民工技能很難滿足新技術的崗位要求,從而不利于其穩崗就業。
五、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思考
共同富裕是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鄉村產業振興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較為重要的途徑。在新發展階段,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要針對面臨的各種困境和挑戰,從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三產深度融合、集體經濟壯大、外出務工穩定入手,完善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機制和路徑,以持續穩定提高農民各項收入,保護農民權益。
1.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增強其聯農帶農能力。一是開展規范提升行動,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能力。突出質量導向,引導農民合作社在建章立制、股權量化、利益分配、信息公開、民主管理等方面開展規范化建設,提高合作社規范化運營水平和盈利能力。積極探索多種合作模式,通過直接生產帶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合作社通過資產收益帶動與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引導農戶積極參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入農業產業鏈,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獲得穩定持續增收。二是加快構建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能力較強、覆蓋全產業鏈條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服務主體積極開辟新的服務領域,推動服務范圍從大宗農作物向經濟作物拓展,從產前、產中向產后加工、儲藏、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服務延伸,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對不同作物、全產業鏈的覆蓋率和支撐作用。創新社會化服務的模式和手段,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托管、全鏈條服務等多種模式,利用信息化技術推動線上線下一站式便捷服務。脫貧地區要鼓勵龍頭企業與村兩委聯動,在村級設立農業技術服務站,通過生產能手帶頭,組織閑置勞動力成立修剪隊、打藥隊、采摘隊等為農民提供全產業技術服務。
2.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戶共享產業增值收益水平。一是支持和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重點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食品企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產業鏈,促進鄉村產業的上下游分工協作,吸引更多農戶融入產業鏈分工,形成利益共同體。加強倉儲、冷藏、物流等流通設施建設,以農村電商為重點拓寬商貿流通渠道,促進鄉村產業一體化運作,提高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有效規避農戶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二是遵守做精做強的原則,注重提升特色產品質量,引導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共創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帶動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和銷售,增加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讓每個特色產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充分挖掘鄉村優勢資源,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推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做精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同時,提高農戶經營凈收入水平。
3.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能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強基層干部思想共識和技能提升。配強配好村級班子,選好帶頭人,把有思想、懂經營、有技術、有經營管理能力、樂于奉獻的高素質“能人”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加強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拓展教育和現代化技能培訓,使其掌握新型集體經濟的未來趨勢,增強主動擔當意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二是加強各類人才的培育和引進。通過項目用地支持、減輕稅費負擔、提高薪酬待遇等舉措吸引農村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優秀人才、轉業軍人等回到農村發展。要充分發揮這些人群的技術、資金、市場等優勢,建立“致富帶頭人+村集體+合作社”模式,帶動農村集體經濟增收。三是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立足農村資源資產條件,秉承因地制宜原則,科學選擇多元化發展模式,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和帶動性,實現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農民致富的良性互動。例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實現多樣化合作,創造更多就業渠道,重點吸納低收入群體就業增收,同時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高農民的分紅收益。
4.完善就業帶動方式,加強農民外出務工權益保障,為農民增收注入持久動力。從長期來看,提高農民收入需要將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作為重點,新型城鎮化在帶動農民實現非農就業的同時,也會間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一是將外出務工人員的住房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將外出務工特別是舉家遷徙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重點保障對象,通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租賃住房市場創新發展等措施滿足其住房需求,鼓勵和支持人口流入規模較大的城市出臺“農民工住有所居”建設發展規劃,切實推進農民工在城鎮實現安居。要積極采取措施對戶籍制度進行完善,逐步建立外來人口戶籍管理制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強化隨遷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合理、科學地設定隨遷子女的入學辦法及入學規章,精簡審批準入條件,使外出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在城鎮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同時保障進城農民工享受與市民工同等的醫療服務,解除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在城鎮能留下來、穩得住,轉移鄉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推進鄉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三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監測城鎮企業用工需求和崗位要求,動態調整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的內容與方向;創新農民工技能培訓體系,健全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的農民工技能培養體系,提高農民工就業技能和競爭力;加大宣傳力度,采取相應的補貼措施,引導、鼓勵農民工積極參與技能培訓。
(作者汪三貴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二級教授;周園翔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明月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