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琦: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 作者:張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0-25 錄入:曹倩 ]

——河南省新鄉縣翟坡鎮東大陽堤村的創新實踐和成功探索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河南省新鄉縣翟坡鎮東大陽堤村堅持黨建引領,建強“兩委”班子、創新工作機制,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作為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堅強后盾,以打造綠色生態宜居舒適現代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打造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新高地為目標,以打造文明風尚安定祥和社會環境為重點,形成了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一體推進的高質量鄉村振興新格局,走出一條成長快、成效好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路徑。

一、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好樣板

黨的領導是新時代扎實推進高質量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堅強后盾。東大陽堤村創新“一三五”機制,通過抓班子建設、抓隊伍建設、抓制度建設、抓陣地建設、抓為民服務舉措使黨員先進性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高質量鄉村振興中得以充分發揮。在改善黨領導鄉村振興的組織體系、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和創新黨領導“三農”工作的機制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第一,創新“一三五”機制,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讓鄉村振興組織體系“實”起來。一是建強一個堡壘。東大陽堤村著力優化“兩委”班子,既注重經驗傳承、又注重新鮮血液注入,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7人“兩委”班子,不斷提高“兩委”鄉村全面振興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二是建設“三支隊伍”。即:村“三委”、黨員、村民代表三支隊伍。建立村級網格組織架構,職責明確,分工合作,用網格化推進工作,在群眾中形成“有困難找黨員、要服務找支部”的共識。“兩委”班子和“三支隊伍”有機配合,東大陽堤村形成了一支黨性可靠、群眾信賴、能力出眾、常駐不走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三是建立“五個機制”。即:民主決策機制、綜合治理機制、為民服務機制、文化建設機制、有效監督機制,以五個機制促進了村集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和自治能力的顯著提高。

第二,強化教育學習,鞏固組織陣地,讓黨組織政治引領能力“強”起來。一是加強黨員學習培訓。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通過專題黨課、小院課堂等多種形式,提高黨員理論素養和把握國家關于“三農”工作政策方針的能力。二是要求黨員亮明身份。要求黨員佩戴黨徽“亮身份”,掛“黨員之家”牌子“增榮譽”,清楚“我是誰”“為了誰”,增強黨性修養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感。三是突出黨建氛圍營造。通過“村道命名”“黨建長廊”等形式,展出展板近300塊,豎立宣傳牌60塊,在村內外營造濃厚黨建氛圍。

第三,創新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方法,讓黨組織服務“三農”工作“順”起來。一是堅持黨員、村民代表雙聯戶制。東大陽堤村要求村內黨員、村民代表每人聯系10戶左右村民,每月走訪農戶,及時發現、反映群眾中存在的矛盾,精準化解“三農”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優化工作方法,理順工作程序。東大陽堤村建立黨群服務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綜合載體,以“六字工作法”—“訪、定、選、聯、幫、建”,細化優化黨組織服務“三農”工作程序。三是數字賦能,高效服務。東大陽堤村強化“數字”鄉村建設,打造“智慧”平臺,通過科技賦能,把黨員教育、民情收集、活動宣傳、“三務”公開等融為一體,“群眾線上點單,組織線下服務”,讓黨組織服務“三農”工作更高效。

二、新時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好典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高質量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任務。東大陽堤村將改善村民生活條件、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優化村內社會環境作為工作重點,形成新時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好典型。

第一,科學規劃,打造綠色生態宜居舒適現代生活條件。一是提升村莊形象。打造“小院課堂”“鄉愁記憶”主題游園、農耕文化長廊、法治文化長廊和4處景觀,美化村莊形象。二是提升農房風貌。建成120戶獨院,11層小高層6幢,容納居民572戶,基本實現家家戶戶住“洋樓”,建成花園式新村。三是提升綠化水平。村內綠化品質持續提升,綠化美化面積達到50%以上,農戶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100%,清潔能源普及率達到100%。村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第二,產業發展,打造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的新高地。一是開展清產核資,盤活資產資源。東大陽堤村通過規范資產分類、賬目登記,規范成員界定、收益分配,規范承包合同、權屬劃分等加速村集體激活“沉睡”資產,收回“特權”資產,整合利用坑地、荒地277畝,盤活廢舊、閑置廠房資源3.4萬余平方米。二是大力招商引企,促進村民就近就業增收。東大陽堤村堅持借力發展,合作共贏,13家企業陸續入駐東大陽堤村,涉及新能源、機械制造等領域,用工量達8000多人,年輕的做技術工人,年齡大的從事保潔、保衛等,東大陽堤村的勞動力全部實現家門口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3萬元。

第三,文化塑魂,打造文明風尚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一是創造便利條件,提高村民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多年來,東大陽堤村堅持開展籃球比賽、廣場舞比賽等,成立軍鼓隊、大鼓隊、老年腰鼓隊、廣場舞隊、合唱團等9支200余人的文化社團隊伍,為村民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和機會。二是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引導村民改變陳規陋習。東大陽堤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規章制度,辦喪事嚴格執行不準擺紙扎、不準有低俗表演等“五不準”,辦喜事明確規定彩禮、小封、嫁妝鑰匙錢等。近5年來,全村僅此兩項,村民節約開支約100多萬元。三是豐富文化主題活動,強化村民現代文明理念。東大陽堤村強化現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總結出“發展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文化”理念,探索出月月有文化主題活動的機制,樹立村民文化自信,提高了村民的精神文明滋養,依靠文化主題活動把現代文明理念轉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好標桿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和不懈追求。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一體推進的結果。東大陽堤村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謀劃鄉村發展路徑;狠抓民生事業,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建平臺強制度,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成效,綜合協調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成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好標桿。

第一,聚優勢抓項目,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一是立足自身優勢,制定發展規劃。東大陽堤村既有長遠謀劃,又有五年規劃,更有年度計劃。堅持符合群眾迫切需求、突出本村優勢的原則,選準突破口,加快上項目,推出2022年鄉村振興十大項目,扎實推進鄉村發展。二是推動產業融合,促進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東大陽堤村立足本村實際,充分利用黨中央支持“三農”發展的各項政策,深刻把握市場、產業發展規律,統籌產業發展,持續推進一二三產融合。超前謀劃“康養+醫養+旅游”產業鏈,康養項目和紅色文化旅游街項目的建設穩步推進。壯大集體經濟,搭建起“一街四區兩平臺”(紅色一條街,傳統產業區、康養醫養區、生態宜居區、農旅文化區,數字鄉村平臺、電商銷售平臺),推動鄉村發展進入“快車道”。

第二,狠抓民生事業,推進鄉村建設現代化。一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成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圖書室、多功能會議室、村民活動室、醫療室、幼兒園、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健身廣場、白事理事大廳、智能充電車棚、銀行、應急避難所等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提升了滿足村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需求的能力。二是提升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村內水、電、路、氣、通信等設施,實現“七通兩入地”,即道路通、污水通、雨水通、自來水通、燃氣通、暖氣通、監控通,強電和弱電入地。

第三,建平臺強制度,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一是以法治為基,建立配套的治理體系。凡涉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所有事項,堅持依法有據,公開透明,程序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同時東大陽堤村先后建立完善《集體資產資源處置辦法》《物資、服務、工程采購辦法》等5大類26項制度,以嚴格的制度規范治理。二是搭建“小社區 大綜治”綜合治理體制平臺,設立網格辦、綜治中心、家事調解室、矛盾調解室、普法宣傳室等組織陣地,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三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村級治理機制。創新“一會四制”村級治理制度機制。“一會”指月末例會,主要任務包括反映村民問題、評議村“兩委”月度工作、安排下月工作計劃。“四制”是指重大事項民主協商制、矛盾協調對接制、家事調解制和數字化治理制。通過“一會四制”,東大陽堤村全方位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眾多急難愁盼問題。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中心主任、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2023年10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自拍视频在线看伦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理论片 |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 午夜亚洲嘿嘿嘿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