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市鄉村振興工作調研報告
雙峰永豐辣醬曬制現場 王秋文 攝
新化縣渠江源紅茶基地 袁小鋒 攝
婁星區雙江鄉洪山村甘蔗基地 陳燁 攝
冷水江渣渡鎮鐵山村楊梅基地 鄒樹芳 攝
漣源市橋頭河鎮"蔬菜公園" 張揚 攝
編者按:近年來,婁底在鄉村振興中,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特色鄉土產業體系、以環境整治為先手棋實現生態賦能、激活地域傳統文化凝聚鄉村活力、以積分制為抓手推進鄉村治理多元共治、多措并舉建立鞏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形成了特色趕超的新局面。2023年6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課題組調研發現,婁底的基本經驗是堅持高標準定位,注重循序漸進;堅持差異化發展,突出地域特色;堅持因地制宜,確保發展實效;堅持典型示范,重視基層創新;堅持民生導向,建設和美鄉村。這些做法和經驗,對于進一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啟示作用,即:要有久久為功的理念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多方協同的合力不能財政依賴;要有創新發展的思維不能坐等政策;要有多元發展的路徑不能生搬硬套;要有統籌的財政政策不能九龍治水。現刊發主要觀點供參考。
近年來,婁底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委決策,把鄉村振興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首仗”,推出“十百千萬”和美鄉村建設工程,開展以積分制為主的鄉村治理創新;依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對接的底線,鄉村振興有序推進并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獲得了14項國家級和15項省級先進榮譽,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給我們以深刻啟示。
一、五大成效形成婁底鄉村振興特色趕超新局面
婁底鄉村振興著力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從基礎工作抓起,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首仗”,實施“十百千萬”和美鄉村建設工程,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全面發展,特色趕超取得了顯著成效。
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特色鄉土產業體系。婁底立足各縣市區的資源稟賦和文化優勢,圍繞“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鄉土產業體系。“一縣一特”特色產業差異發展體系逐漸形成。雙峰縣發展辣椒辣醬傳統特色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6億元;新化縣著力建設紅茶特色縣,茶產業綜合產值近15億元;冷水江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水果”,綜合產值近10億元;婁星區把湘村黑豬作為“一縣一特”產業,養殖農戶300多戶,綜合產值超過14億元;漣源市發展蔬菜特色產業,綜合產值47億元以上。“一特多元”的農業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新化縣在做大紅茶產業的同時,大力打造“中國黃精之鄉”,綜合產值達8.2億元。漣源市除了傳統蔬菜特色產業,還因地制宜發展錯季和耐儲存的特色柑桔產業,到2025年預計產值可達20億元。此外,雙峰縣的特色小農機產業,冷水江市的休閑觀光農業,婁星區的石井楊梅和甘蔗、紅心蜜柚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婁底市“一縣一特”為龍頭、多元特色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特色主導的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雙峰辣醬、新化紅茶和黃精、漣源蔬菜和柑桔、冷水江“小水果”、婁星區湘村黑豬等特色產業,通過深加工,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延伸,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以環境整治為先手棋,實現生態賦能。婁底把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仗”,堅持高標準謀劃推進“十百千萬”工程,推動農村“顏值”大提升,群眾精神面貌大變樣,帶動了營商環境大優化。高位推進,打好人居環境整治“第一仗”。制定出臺《婁底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頒布《婁底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條例》等文件法規,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顧問,市委副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黨政“一把手”主動抓、分管領導直接抓、各級各部門協同抓、全市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生態賦能,臟亂差得到系統治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治理臟亂差現象。2022年以來,全市清理衛生死角56.1萬余處、生活垃圾637萬余噸、“牛皮癬”78萬余條、臭水溝渠2.8萬千米、農業生產廢棄物1.26萬余噸。完成42717戶廁所改造,群眾滿意度99%以上。群眾唱主角,內生動力全面激發。推進“一切工作到支部”、到“最小管理單元”、到“作業面”工作法,黨員帶領群眾同心協力干,讓群眾“唱主角”、擔主力、聚合力,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激活地域傳統文化,凝聚和美鄉村建設活力。婁底根植豐富厚重的傳統文化沃土,聚焦保護傳承,堅持守正創新,著力挖掘好、利用好、推介好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形成發展活力。湘軍文化資源進一步開發激活。雙峰縣作為曾國藩故里,著力打造湘軍文化品牌。雙峰縣荷葉鎮利用湘軍文化創辦了荷葉家風館,積極宣傳曾國藩持家教子的理念與實踐,形成了以大界曾氏家族、長塘葛氏家族、城南王氏家族、永豐“蔡林氏”家族為核心的家教家風系列典型。梅山文化賦能鄉村旅游產業特色發展。新化縣突出梅山文化和蚩尤文化的精粹、特色與魅力,深入挖掘梳理梅山文化,通過創新提煉,推進梅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2022年新化縣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特色縣。紅色文化助推地方特色發展立新功。開發青年毛澤東游學地婁星區東沖村、奉家鎮上團村紅二軍團長征司令部舊址、冷水江錫礦山展覽館、游家鎮楚怡高工舊址、羅盛教故居及紀念館、陳天華故居及天華廣場、方鼎英故居等地的旅游觀光景點和紅色基地,推動湘中紅色旅游不斷發展。
以積分制為抓手,推進鄉村治理多元共治。婁底在全市推廣積分制,完善責、權、利關系,鄉村治理多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以積分制推進鄉村治理創新升級。通過對鄉村治理各項事務進行量化積分,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統一評價標準,同時開發積分制管理平臺,實現積分制運轉數字化,提升基層治理標準化、數字化水平。如新化縣油溪橋村通過積分制,促進了村莊治理共同體的形成。以“屋場會”群眾工作模式,有效化解鄉村矛盾。漣源市結合自身傳統資源,推進“屋場會”群眾工作模式,2020年以來累計召開屋場會2.8萬場,化解各類矛盾1.79萬起,全市70多名重復訪越級訪的當事人息訴息訪。以“屋場為基本單元治理”,形成鄉村治理新模式。婁星區以“屋場為基本單元治理”,把全區144個村劃分為1042個屋場,通過成立屋場黨小組、屋場理事會、屋場合作社,使黨的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分工合作,協同發力,實現鄉村治理創新。
多措并舉,建立鞏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婁底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多措并舉建立鞏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獲得國家鄉村振興局的肯定和推介。“四個走遍”責任落實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期內走遍所有鄉鎮,縣級黨政主要負責人,任期內走遍所有村,每年走訪率均不低于30%,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每年走遍轄區內所有農村低收入家庭,村級黨組織書記和駐村第一書記,每半年走遍轄區內所有農戶。通過“四個走遍”共解決實際問題6.03萬個,1.11萬戶2.16萬人穩定消除致貧返貧風險。“一個體系”政策執行到位。市縣行業部門出臺有效銜接配套措施,形成一個完善的幫扶政策體系。“一個體系”使全市監測對象享受的幫扶措施數量從戶均2.04項提升到4.29項,躍居全省前列。“三個十天”幫扶及時到位。在幫扶時限上,對新納入的監測對象,要求村級在十天內制定幫扶措施;鄉鎮在十天內明確有能力的干部擔任結對幫扶責任人;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在幫扶措施制定后十天內入戶檢查政策措施是否管用夠用。2022年,全市臨時救助受災群眾1萬人,505個產業幫扶項目利益聯結18.67萬人。“四種渠道”監測管理到位。即村級設立“防貧監測員”,負責動態排查;鄉鎮每半年組織對所有農戶集中排查;縣級每月比對分析部門數據,預警信息15天內核實處置到位;群眾自主申報。累計納入“三類監測對象”2.35萬戶5.18萬人,及時將307戶917名退出后又出現新風險的對象重新納入監測,采取針對性措施持續幫扶。
二、五個特色趕超的鄉村振興經驗值得全面總結
婁底市鄉村振興高位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取得顯著成效,積累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堅持高標準定位,注重循序漸進。婁底鄉村振興成效的取得,在于其堅持高標準定位,做到循序漸進。在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工作上,堅決扛起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出臺“抗旱打井十條措施”“保糧奪豐收九條措施”等文件,全力開展抗旱保糧促豐收“三進三全三送”行動,2022年實現糧食面積和產量雙雙超過省定任務。在脫貧成果鞏固上,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和市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高位布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工作。在人居環境整治上,堅持高標準謀劃,在全省率先出臺《婁底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條例》地方性法規,形成循序漸進抓好人居環境整治的制度保障。
堅持差異化發展,突出地域特色。婁底立足特色資源,注重各地的差異化發展,做好“特色+堅持”文章。在發展模式上,形成了冷水江市、漣源市和婁星區以城帶鄉型鄉村振興,新化縣與雙峰縣城鄉互動型鄉村振興,兩種類型實現差異化發展。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婁底市各縣市區不搞一刀切,鼓勵自主探索,各縣市區形成了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營造了你爭我趕的良好氛圍。在文化振興上,既有雙峰縣、漣源市、婁星區以湘軍文化為依托的文化振興形式,也有新化縣、冷水江市以蚩尤梅山文化為依托的文化振興形式,地域特色得到有效彰顯和傳承。
堅持因地制宜,確保發展實效。各地推進鄉村振興的資源稟賦并不相同,婁底堅持因地制宜,確保各項任務穩步推進取得實效。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注重各地的資源稟賦和歷史傳統,鼓勵因地制宜選擇產業類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體系。在推進鄉村治理創新中,允許各地鄉村治理結合自身資源,創新治理方式,涌現出多種新的形式,如漣源市推進“屋場會”群眾工作模式,婁星區積極探索以“屋場”為基本單元的鄉村治理新模式等。在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上,堅持因村施策,既可一村一策、多村一策,也可一村多策,不搞一刀切。
堅持典型示范,重視基層創新。婁底在和美鄉村建設中,重視基層典型經驗,注重發揮民間智慧和力量。其一,用積分制示范引領鄉村治理多元創新。啟動鄉村振興“積分制”百村示范創建活動,通過典型引領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把廣大農民群眾凝聚起來,激發村民自我管理內在動力。其二,以“十百千萬”典型示范建設和美鄉村。2023年,婁底以創建和美屋場、和美庭院為著力點,在全市開展“十百千萬”工程示范創建工作,以點帶面,聯面成片,推動鄉村振興走上新臺階。其三,典型示范引領庭院經濟發展。2023年,婁底出臺《關于促進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的若干措施》,通過示范帶動,農戶家庭院落的閑置資源得到有效盤活,農戶實現靈活就業,家庭收入有了新的增長點。
堅持民生導向,建設和美鄉村。婁底以民生為要,通過推動“十百千萬”和美鄉村建設工程抓好民生工作。在民生實事上,以民生為導向推進鄉村振興,2022年提前完成22件省定民生實事,超額完成10件市定民生實事,一批重大民生問題得到解決。在脫貧人口就業上,實施“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組織發送“點對點、一站式”直通專列27趟,專車851次,運送4.53萬人外出務工,不斷加強勞務協作和就業幫扶,助推農村勞動人口增加就業。在和美鄉村建設上,以開展“秀美屋場”為抓手,實行“月通報、季講評、半年觀摩、年終驗收”,通過群眾自己動手,不斷向生態保護好、環境維護好、景觀整治好、水體治理好、道路建設好的“五好”標準邁進。
三、踐實婁底市鄉村振興特色趕超的啟示
婁底鄉村振興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特色趕超取得了顯著成就和經驗,對于進一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啟示作用。
要有久久為功的理念,不能急于求成。當前,有些地方把鄉村振興作為一項臨時性工作,不少地方出現了急功近利的做法,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些地方在鄉村振興中大搞超前建設,破壞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婁底學習浙江“千萬工程”做法,堅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腳踏實地穩步走,不急于求成;一茬接著一茬干,不“新官上任三把火”;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東一榔頭西一棒”。這是婁底市特色趕超成功的關鍵。
要有多方協同的合力,不能依賴財政。加大對鄉村振興的財政投入是必然的,但是完全依賴國家財政也是不現實的。目前,鄉村振興面臨著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難題,一些地方由于財政支持不足,鄉村振興工作還在等待。婁底堅持政府主導、社會聯動、農民參與,統籌財政支農資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首仗”,推進“十百千萬”和美鄉村建設,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
要有創新發展的思維,不能坐等政策。鄉村振興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創新工程,沒有現成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當前,有些地方鄉村振興工作還停留在脫貧攻堅時期的思維,創新發展不足、停滯不前的現象比較嚴重。婁底在鄉村振興中鼓勵創新、尊重基層智慧,在創新中找出路,在創新中主動作為,在創新中守正前行,激發了后發趕超的內生動力。
要有多元發展的路徑,不能生搬硬套。當前,有些地方在鄉村振興中,存在不思進取、懶政怠政庸政現象,試圖以幾個模式生搬硬套完成鄉村振興任務,把鄉村振興搞成千村一面。婁底堅持大抓基層黨建作為根本,增強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鼓勵多元發展、鼓勵多元路徑,堅持多元探索、堅持政府引導、堅持因地制宜,形成了鄉村振興多元發展的生動局面。
要有統籌的財政政策,不能九龍治水。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財政投入分屬多個管理部門,部門之間各有各的目標任務,各有各的考核標準。因此,不同部門之間存在九龍治水現象,導致財政投入分散效率低,重復投入不公平。婁底根據這一現象,著力在市縣一級化解九龍治水弊端,推進各種財政投入的統籌兼顧。一方面,用項目統籌財政資金,強化政府協調,化解部門之間的目標矛盾,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整合作用;另一方面,把鄉村振興作為財政優先保障的領域,加大精準投入,各部門嚴格落實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形成工作合力,激發了鄉村振興各級各部門和農民的內生活力。
【課題組成員:陸福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彭秋歸,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婁底日報》2023年11月24日第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