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住在鄉村的人口50979萬,農村人均住房面積47.3㎡,農村住房面積達269億㎡。建筑面積和住房需求是特別大的一個量,但是這個量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建筑師或設計單位為他們提供設計和支持。
村民在沒有設計支持的指導下一直在自建,四十年間鄉村不停地拆建,村民大量的財富都留在不停拆建的混凝土建筑里。我們作為建筑設計從業者,是不是可以幫助他們建房子,從另一方面解決鄉村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問題?因此在這十年間,我們在全國整村推進一些項目,解決一個村的居住環境問題,主要分改造和整體新建兩種類型。
村民主體,全程參與
在整村推進項目中,有兩類人很關鍵,一類是書記,一類是村民,要讓書記支持我們,說服村民進行建設。其中村民的工作很難做,我們探索出了幾種辦法:
其一,村民大會。經常在村民的院子里或廣場上開村民大會,村民對規劃團隊有一種不信任,我們頻繁地和他們交流接觸,可以增強村民的信心。
其二,建立群聊。我們建立一個全村人的大群,開始特別鬧,狀態比較糟糕,但一段時間溝通后會變得比較安靜,由此能判斷村民開始接受。然后我們再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群,在小群里溝通具體事情。
其三,駐場辦公。一個項目全程跟蹤兩年,很多同事在村民家里辦公,和村民一步步地溝通,甚至陪村民一起購買家具或添置東西。
消隱的鄉村設計策略
江西有一個高嶺村,這個村以前遭遇冰災,村民被困山上兩個月,發誓再也不住山上,因此他們都搬到縣或鎮里住,撤出村子十幾年了。前幾年一個驢友在村里拍了一張銀杏樹照片,把村子帶火。當地請我們到該村做一個改造。
這個老村子,我們希望設計痕跡不重,把消隱感做得更強烈。我們和村民們一起慢慢清理場地,讓當地村民自己來建設,用周邊材料來砌道路和擋土墻,整治基礎環境,依山就勢,用當地的材料盡量少地影響環境。
接著是民宿改造,客家民居有一個限制是開間特別窄,我們把里面的空間全部拆掉。每個房子是幾個人或一個家庭、兩個家庭一起住,全部拆掉后做了大量的生活空間。整個建筑的外面保留著客家民居的特點,內部是一個全新的空間,所有的家居強調舒適感和體驗感,目前一期的房子已經建設完成,開始運營。
產業興旺,生態也要宜居
重慶榮昌河包鎮是西南地區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個鎮,其不普通在于它是一條被藏起來的古街。鎮里有粉條產業,一年七八個億的產值,還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比如白塔、教堂等。
河包鎮有三百年前的房子,也有五十年代的紅磚房,是一個很豐富、很自然生長的小鎮。我們提煉了幾種當地材質,一對一地溝通,每家每戶做設計,當村民看到自己房子的效果圖時,就覺得很有參與感。在和村民溝通過程中,也是采用了一個大群、一個小群的方式,我們剪輯了一個視頻,評論下很多村民回復,慢慢地把情緒醞釀起來,村民也開始同意我們的設計,改變觀念提出要改造房子。除了把每家每戶設計出多樣性,鎮上的基礎設施和景觀也做了創意設計,加入了粉條元素,遵循著曲線規律,讓曲線超脫物質本身,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滲透和影響著大家。
我們能夠做成很多項目,得益于政府在政策和基礎設施上的支持,以村民為主體,自主自建,一對一溝通,一家一設計。我們不和村民分享運營、民宿相關事情,而是解決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他們的生活更舒適。
(作者系北京安哲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主持建筑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