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是實現鄉村振興落地的主載體,縣級黨委是鄉村振興的一線指揮部。縣域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規劃先行、有序推進,做到注重質量、從容建設”,要“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因此,縣域鄉村振興的規劃要正確處理四個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群眾性和務實性。
一、正確處理全盤與重點的關系,突出規劃的科學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全盤考量、重點發力。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聚集能夠實效動員廣大鄉村空間的縣域單元。鄉村振興規劃,首先是國土空間規劃。要明確區域管控邊界,合理掌握管控強度,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及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這三條剛性控制線代表著底線思維,在此基礎上結合縣域特點與空間發展戰略形成協調一致的全盤規劃,統籌考慮國土空間、經濟振興、產業、村莊等領域的專門規劃,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明確、具體和科學合理的政策靶向。做到實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也不打腫臉充胖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建設行動,做好村莊規劃是重點,這有利于理清村莊發展思路,明確村莊定位、重點任務和發展目標;有利于保留鄉村原有風貌,科學布局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系統保護好鄉村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觀;有利于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統籌安排各類資源下沉農村,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堅持村莊規劃引領,做到建設有依據、發展有遵循,確保鄉村振興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正確處理城鎮與鄉村的關系,彰顯規劃的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村人居系統與城市人居系統的差異廣泛存在于各個方面,鄉村振興不能走與城市發展相同的路徑,不能通過農村城市化、工業化來實現鄉村現代化,需要探索符合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的路徑,引領鄉村振興科學、有序的實施。在鄉村規劃中,根據各鄉(鎮)、村(社區)產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特點,因地制宜著力提升鄉村“形實魂”。具體表現為:重點實施風貌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保護好一些鄉村的山水格局、田園風光、歷史文化民族資源,塑造美麗鄉村之“形”;重點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盈鄉村產業之“實”;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多措并舉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鑄牢鄉村文明之“魂”。例如,一些地方將不同村莊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分門別類編制村莊規劃,合理優化生態、產業、文化、住房布局等。
三、正確處理主動與被動的關系,保證規劃的群眾性
鄉村是農民的家園,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鄉村建設得好不好,最終是農民說了算,要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參與,化被動為主動。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新性、主動性,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鄉村規劃建設全過程、各方面,把建設鄉村的權利和義務交還農民。另一方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注重“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在帶動、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民或是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提供政策傾斜、資金補貼、人才支持等,增強“造血”能力。充分考慮農民需要,解決好道路交通、污水垃圾處理、通水電網等問題。加強文化陣地建設,逐步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對一些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心態和積極參與村莊規劃而不知渠道的農民,應加強宣傳引導,暢通農民多形式表達訴求渠道,把村莊規劃的過程變成組織農民、引導農民、培育農民、提升農民文明素質的過程,真正讓農民從“臺下看戲”轉為“臺上唱戲”。
四、正確處理主要與次要的關系,做到規劃的務實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明確村莊布局分類,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盡快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我國行政村(社區),數量多、區域差異大、發展階段不同、類型復雜,自然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各有特點。對村莊分類和布局要知根知底,按照尊重歷史、順應自然地理格局、保護歷史文化、維護群眾利益、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科學評估基礎上,分清輕重緩急,明確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撤并、哪些村縮減、哪些村合并。有條件有要求的開展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對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示范村進行升級打造。在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同時,要充分認識村莊規劃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追求短時期內全覆蓋,務求規劃有用、好用、管用。
(作者系廣西環江縣黨委副書記;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