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不是要均貧富,而是要在高度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高度現代化必然要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否則不可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不過,共同富裕只是未來的目標,是現在努力的方向,并非當下立即就可以成為現實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一個長期的過程。不算進城農民工,中國農村當前仍然有 6億多居民??傮w來講,這些居民主要收入來自農業與農村,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與他們有著密切關系。
從致富來講,2億多農戶要靠 20億畝耕地上的有限農業收入致富,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從為農民提供基本保障上講,農業收入卻十分重要。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戶都存在 “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模式,即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中老年人仍然務農,從農業獲得收入。此外,還有一部分青壯年農民通過流轉外出務工農戶的土地成為村莊“中堅農民”,他們有了適度農業經營規模,農業收入不低于外出務工收入。
農業收入不僅為缺少進城機會的農民提供了基本保障,而且為進城居民提供了一條進城失敗的退路。
當前中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進城有一個過程。在農民城市化沒有完成,還有大量農民仍然要依托農業收入,農業和農村仍然是農民的基本保障時,農業不可能讓農民致富,農業農村現代化也不可能立即實現。
農業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前提是適度規模經營,即使按一個家庭農場經營 200畝土地來計算,中國 20億畝耕地最多也只能容納 1000萬個家庭農場。如果由資本下鄉經營農業,農業可以容納的農村勞動力就更少,可以為農民提供的致富機會也更少。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一定要以農民不再依托農業為前提。農業現代化不能變成驅趕進城,而應當走在農民進城的后面,且農民進城后所留下來的農業獲利機會,應當首先讓渡給仍然缺少進城機會或不愿進城的農民,而千萬不能通過政策支持城市資本下鄉,用農業現代化的名義剝奪農民的利益。農業現代化要水到渠成,不能急于求成。
農民從農村轉移出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目前來看,農民轉移進城并在城市安居大概還需要 20年。這 20年間,農業不僅是收入來源,而且要為 2億多農戶提供基本保障、提供就業。中國農業不僅生產了農產品,保證了糧食安全,而且為中國 2億多農戶提供了收入、就業和保障。人們常說,中國農業效率低,由 6億多農民來養活中國是個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看,就是 20億畝耕地的農業為中國接近一半的相對弱勢、缺乏城市就業機會的農民提供了保障,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越多農民進城并在城市安居,他們就讓渡出越多農業和農村獲利機會,留守農村的農戶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增加獲利機會,并因此可以采用更加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手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到了一個時點,農民城市化完成了,留守農村的農民有了適度經營規模,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能快速發展并最終實現。有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才能宣布中國終于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有一些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會走在全國前列,典型的就是沿海城市經濟帶內的農村。鄉村工業化后農民就有大量家門口的二、三產業就業機會。農業不再是農民的保障,農民將承包土地流轉出去,村集體往往邀請外地農民來耕種土地。因為本地農民不再種地,外來農民就可能形成適度經營規模,采取現代農業技術,容納更多現代農業生產力,結果就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現代化自然而然就實現了。
現在的問題是,蘇州農村早已工業化,農民不再種田,農業幾乎與當地農民沒有關系,這樣的農業現代化就變成了政治。這種政治上的農業現代化,在上海、北京都存在。
發達地區有余力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并非壞事,但若以此來推動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甚至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之中,就有急于求成之嫌。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經濟帶的農村,實質上已是城市經濟內在有機組成部分,其農業農村現代化方案,與中西部地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并列比較。
當前階段,沿海發達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已經對中西部地區造成負面影響,國家相關政策部門在推動中西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切實防止照搬東部地區的做法。
(作者系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節選自《鄉村的視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