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何秀榮:食物觀的理性認識和實踐場景

[ 作者:何秀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1-14 錄入:王惠敏 ]

2015年以來,大食物觀一詞經常出現在我國重要會議報道和文件中,因此在國內遂成熱詞,不僅媒體和政界在廣泛使用該詞,學界也在廣泛使用該詞。如何理解這種熱像?如果將這個熱詞作為理念或口號來理解,應該是任何時候、在任何國家都是絕對正確的;但如果從當前中國實踐指導和政策含義來理解這個熱詞,似乎就有點現實匹配上的認識偏差,即實踐意義是什么?如果從學理學術角度衡量,這個熱詞就更值得探討和推敲了。本文就此談點個人的看法,以助于深化認識與實踐探索。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食物觀

今天大家熱用的大食物觀一詞,在歷史上還有類似的一些表達詞,如食物觀、現代食物觀、新型食物觀等,從本質含義上可以視為同義詞。

食物觀是一個早就出現的名詞,但就較大社會影響來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有二次熱議。第一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提出食物觀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二類,一類是省級行政領導人,如浙江省原省長沈祖倫、福建省原副省長童萬亨,另一類是學者,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盧良恕,中國工程院院士、草地農業科學家任繼周,他們不僅在不同會議上呼吁食物觀,而且公開著文倡導食物觀。

雖然他們是從各自工作角度提出了食物觀,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食物是人類攝入人體所需各種營養以維持自身健康的物質來源,糧食只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來源,我國糧食生產的再發展和人民需求水平的再提高都要求我們跳出糧食觀,放眼食物觀,用食物觀來組織生產,更好地保障人類營養與健康。

第二次食物觀熱議是自2015年開始的,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此后,中央領導人講話和正式文件中不斷出現大食物觀一詞,因政治而成熱詞。與上一次食物觀的不同,主要在于兩點,一是在詞語表達上用“大食物觀”來替代上次所用的“食物觀”,但其本質意思并沒有變,即跳出糧食觀,放眼食物觀,用食物觀思維來組織食物生產,更好地保障人類營養與健康。在“食物觀”之前加上“大”這個形容字,應該主要是針對過去片面的糧食觀或說谷物觀以及對食物認識范圍依然不夠而言的。另一不同之點是大食物觀一詞頻繁出現在官方重要會議報道中,并且寫入了官方重要文件中,這是上一次食物觀熱議中所沒有的現象,實際上食物觀是官方推動。

傳統中國把食物等同于糧食,甚至在聯合國機構的中文譯名上也體現了這種傾向,因此,把農業等同于種植業,甚至等同于糧食生產。但無論是從概念上還是從學理上說都不應該等同于糧食。食物觀或大食物觀的提出,無論從概念上還是從學理上無疑是正確的,以及其對政策制定和指導實踐會有積極作用。

二、國際上流傳的食物觀

國際上一直也有食物觀的說法,但沒有大食物觀的說法,主要是從供給角度來針對谷物生產不足的國家說的,基本意思是,一國谷物生產不足時,可以利用各種資源條件來生產非谷物的其他食物,如水產品、畜產品、蔬菜水果及可食木本產品等,照樣可以為人類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和營養素,從而提高居民的營養和健康水平。說到底,國際上的食物觀主要是為了彌補谷物生產不足而言的,用擴大食物供給來緩解甚至解決谷物供給不足的營養不安全問題。雖然國際上早就有食物觀的意思,但不是一個流行的詞,比如英文中并沒有一個“食物觀”的通用英文詞,更沒有一個專用名詞。

將國際上的食物觀與國內的食物觀作一比較,國內早期廣泛使用的食物觀也是基于國際含義的;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內食物觀熱起的第一原因或說直接原因是為了解決“口糧型”糧食飽和的糧食出路問題和出于進一步發展糧食生產的考慮;第二原因或說間接原因是著眼于改善中國居民的營養質量問題,主要是通過飼料糧過腹來換取動物蛋白和脂肪,糧食主要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含量很低。這點與國際上廣泛含義上的主要著眼于提高居民營養供給的食物觀是有所差異的。到了今天所說的大食物觀,不是出于我國糧食或谷物生產不足的原因,而是為了滿足人民需求日益廣泛的食物需求。這點與國際上流傳的食物觀含意以及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食物觀都是有所區別。

三、食物觀的現實背景

為什么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沒有熱起食物觀,而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熱起了食物觀?這就需要聯系每個名詞提出和熱起的時代背景,在這里就需要了解當時提出食物觀的時代背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改革基本解決了口糧問題,甚至每遇糧食豐收就出現農民“賣糧難”現象,農民陷入了“少生產糧食則影響收入、多生產糧食則賣不出去”的困境,我國陷入了“口糧型”糧食飽和狀態。而那時生產肉蛋奶的畜牧業尚不發達,全國居民熱量、蛋白和脂肪的人均每日消費水平還較低,1995年我國人均每日食物消費水平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世界平均水平為100),我國的熱量水平為104.57、蛋白水平為102.45,脂肪水平為99.87。因此,省長們和專家們認為糧食作為飼料糧過腹后一方面可以轉化為肉蛋奶,從而滿足人民對肉蛋奶的需求和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依靠口糧直接消費已不能根本解決賣糧難問題和有效刺激糧食生產增長,從口糧轉為飼料糧為主的糧食消費模式可以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并且能為未來的糧食增長提供消費出路,從而能進一步刺激和容納糧食生產增長。

這一食物觀不僅在理念上是正確的,在理論上也是成立的,并且非常符合當時的中國糧食生產和整個農業經濟發展現實,因此,盡管當時在官方文件中并沒有專門寫入食物觀,但在農業政策及其實踐指導上是沿循這一食物觀理念發展的。事實上這也是國際常規的農業發展道路,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口糧消費為主轉型到飼料糧消費為主的糧食消費模式,同時也能大大發展起以蔬菜、水果、堅果、菌類等其他重要食物產品。

以第一次食物觀熱起的1995年為比較基礎來對比2004年的十年農業生產發展和營養數據,生產方面,主要農產品的年均增長率為糧食(0.07%)、油料(1.08%)、蔬菜(8.82%)、水果(7.96%)、肉類(5.51%)、蛋類(5.54%)、奶類(16.40%)、水產品(5.96%)。居民營養攝入方面,2004年我國居民每日的人均熱量、蛋白、脂肪攝入分別達到2887.0大卡、86.8克和80.1克,不僅明顯超過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2678.3大卡、73.7克和73.9克,更是全面超過了營養界推薦的2300大卡熱量、72克蛋白和72克脂肪的日均攝入水平。

2015年后熱起的大食物觀,從文件表述看,基本著眼點依然是擴大食物供給來源,即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有人還將大食物觀進一步擴大到要加快發展新食品制造業,推動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新型食品制造,擴大食物來源。

以第二次食物觀熱起的2015年為比較基礎來對比2023年的九年農業生產發展和消費數據,生產方面,主要農產品的年均增長率為糧食(0.73%)、油料(1.65%)、蔬菜(2.80%)、水果(3.68%)、肉類(1.36%)、蛋類(1.98%)、奶類(3.32%)、水產品(1.71%)。居民營養攝入方面,由于國際數據目前只發表到2021年,這里不得不用2021年數據進行比較。2021年我國居民每日的人均熱量、蛋白、脂肪攝入量分別達到3406.0大卡、124.9克和94.3克,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熱量2959.2大卡、蛋白90.2克和脂肪86.7克。我國居民的營養攝入水平接近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2021年中國人均熱量、蛋白和脂肪是歐盟27國平均水平的95.9%、110.8%和61.7%,可見只有人均脂肪的攝入水平差距較大。2021年我國居民每日的人均熱量、蛋白、脂肪攝入量水平也分別高于營養界推薦水平的48.1%、73.5%和30.9%。2021年已達到了如此攝入水平,2023年和2024年的攝入水平無疑更高。2023年中國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較2022年上升了2.7個和1.7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中國肥胖問題已十分突出,即營養視角的我國居民營養攝入量過高問題突出,另一方面說明這一趨勢上升迅速。

從理念上說,大食物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我們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這顯然是不會錯的。如果說2015-2023年期間大食物觀的現實場景還有很大的實踐空間,但到了今天,大食物觀的踐行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么從實踐意義看,這一理念的當前現實意義如何?

從耕地資源利用看,當前我們還有多少可利用而未利用的耕地?從耕地數量規模看,總體上可以說目前除了少數拋荒地外,可利用的現有耕地基本上已經利用起來了,進一步的耕地增加需要巨大的投資開發以及生態考慮,如可開發利用的中低度鹽堿地約有1億畝、西北地區缺乏水資源的干旱地。2015年以來各級政府一直在不計成本地大力抓糧食生產,但2015年到2023年的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僅僅增加了9萬畝,說明向耕地要糧只能靠提高畝產,很難靠規模。從草原草場利用看,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草原草場過載過牧問題,以致于國家一直在實行草原生態恢復工作。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指出:總體上看,內蒙古的草原已經過牧了,要注意休養生息。2024年初內蒙古啟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方案》。從水面利用看,淡水養殖達到了全球無以復加的地步,近海養殖也獨步全球,甚至連近海行船都得小心避開水下箱籠,其密度或建設程度從我們把我國的近海養殖稱為“海上牧場”就可見一斑。而無論是淡水水面還是近海的養殖污染一直是我國在努力治理的重要內容。從林地利用看,目前尚有一定的開發潛力,特別是木本油料生產潛力。

從表1可以看到前后二次食物觀熱起后約十年內的農產品產量年均增長率的實際表現,第二次食物觀熱起后的農產品產量年均增長率,除了糧油的年均增長率明顯高于第一次食物觀熱起后的表現,其他主要農產品產量的年均增長率都大大低于第一次食物觀提出后的表現。這說明什么?大概可以看出,盡管各級政府和媒體都在推動大食物觀,但其實踐場景并不足,使得實際業績并不明顯。

 微信截圖_20250114164234.png

今天我國更重要的一個經濟現實是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以及食用菌、林產品堅果等的供給非常龐大、各類農產品的名義平均價格在全面下行,實際平均價格下降得更厲害,這一現象背后的實質問題是農產品全面供大于需。我國當前面臨的普遍食物問題不是供給不足或不豐富、也不是供給不均衡,而是全面供大于需,那么,增加供給的結果只能是進一步導致各類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行。換句話說,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索取更多的熱量、蛋白和脂肪的現實意義或說現實場景在哪里?如果雖有正確理念但缺實踐場景,那么,離開了實踐場景的理念正確的實際意義在哪里?當前倡導的大食物觀到底要解決什么現實問題?能解決什么現實問題?這是一個不得不客觀冷靜考慮的問題。

顯然,基于今天的現實狀況來踐行大食物觀,總體上說,主要不應是資源規模上的“開源挖潛”,而應是依靠科技創新來獲得單位資源利用上的綠色優質增效,延長產業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樣才能真正更好更全面地滿足人民日益多樣化的食物需求、引導消費者更合理更健康地攝取營養。具體說就是,生產供給端應該是如何更綠色、更優質、更高效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索取熱量、蛋白和脂肪,即生產上如何綠色優質高效地提高單位資源利用效率;居民消費端應該根據大食物觀的理念引導居民飲食的營養均衡、合理飲食、合理營養問題,減少充足營養供給狀況下的肥胖以及因此導致的多種慢性病,為健康中國建設加磚添瓦。

四、食物觀的學術探討

上面只是討論了食物觀理念的正確性與現實場景的實踐性,還沒有在學術層面上進行討論。從學術角度看,食物觀或大食物觀作為名詞,首先需要有清晰明確的概念界定和理性解釋,目前在這方面非常不足。比如,現在的學術刊物上可以看到大量的關于大食物觀的文章,但很多文章的題目往往是“大食物觀背景下的……”“基于大食物觀的……”之類的表達,用大食物觀一詞為自己的文章披上一件時髦外衣,時髦外衣所裹的依然是幾乎沒啥直接關聯的內容,即去掉標題上的時髦外套定語也許更貼近文章內容。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討論大食物觀的文章基本上是對官方文件表述的解讀或附注,并沒有多少學術層面的討論。

學術討論首先必須從清晰名詞概念開始,否則連基本名詞都沒搞清楚,討論就無法在一個共識確定的基點上進行。比如,食物觀是相對于糧食觀或谷物觀而提出,這點基本上是有共識的。那么大食物觀是相對于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是相對于糧食觀或谷物觀而提出來的,那就等于以前一直在說的食物觀;如果是相對于“小食物觀”或“中食物觀”而提出的,那么,什么是“小食物觀”或“中食物觀”?大、中、小食物觀的內涵和外延邊界區別有什么不同?目前這在學術層面上是不清楚的。我個人的理解,今天所說大食物觀與以前所用的食物觀表達的是一個基本意思,都是相對于糧食觀或谷物觀而提出來的。大食物觀一詞是一個特定時期的食物觀表達,在很大程度可以說既是一個理念用詞,也是一個政策用詞,但還不是一個學術或學理用詞。

國際上沒有把食物觀作為一個學術性的用詞,只是作為一個理念性的詞語或說法在出現。國際上何時提出了食物觀?由于它不是一個通用或專用的詞,所以已經很難追根溯源了。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食物觀熱起僅限于國內,當年的雜志文章也沒有英文摘要,所以,那時也就沒有英文表述。這次提出大食物觀后,可以看到有很多不一的英文表述,中國知網上查閱一下,如big food perspective, the big food concept, the perspective of big food concept,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food viewpoint, the greater food approach,the big food perspective, greater food vision,等等,可見沒有一個共識性使用的英文詞表達。如果只是一個理念性的用詞,有種種不一致的英文表達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是一個學術名詞,那其國際通用的英文表達往往是比較固定的幾種,甚至只是一個固定的專用名詞。

從食物觀的理性邏輯來說,國內外是有一定共識的,即食物是人類攝入人體所需各種營養以維持自身健康的物質來源,糧食只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來源;放眼食物觀,用食物觀來組織生產,可以更好地保障人類營養與健康。但食物觀的現實意義由于各國不同的自然資源條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所面臨的居民營養問題是不一樣的,因此,其所處階段的實踐層面要針對的現實問題是不同的,不能泛而談之,應有針對性的實踐場景。

結束語

食物觀或大食物觀的理念是正確的,相比糧食觀或谷物觀有更大的營養供給來源視野,并且在國際實踐指導上也確實提供了開拓視野和思路的作用,在國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更是發揮了正確的實踐指導和政策促進作用。今天的大食物觀同樣具有拓展視野和思路的作用,并且在2015年提出大食物觀后的相當一段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促進實踐作用,但基于我國今天的農產品或食物供給水平和國民營養攝入水平的現實條件,今天的大食物觀及其實踐意義主要不是解決總體上的食物營養供給不足問題,因為我國早已過了這個階段;今天的大食物觀在生產供給端主要是提高單位資源利用效率,強調綠色提質增效、更優質高效的供給,提高食物的全要素生產力;在居民消費端,應強調大食物視角的食物營養供給合理和均衡,倡導居民在食物消費選擇上著眼于大食物的多樣化和合理化,減少富裕社會普遍存在的營養足夠的場景下各種因飲食不當、營養不當而導致的多種疾病,以提高健康中國的水平。

參考文獻:略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務院參事。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食物經濟與管理》2024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乱老女人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新 | 曰本亚洲欧洲色A在线 | 亚洲电影小视频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