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
一、引言
從全球農業發展史觀察,除早期英國農業轉型和現代化萌芽屬國別現象外,以1900年左右蒸汽拖拉機應用為標識,肇始于工業化、城鎮化催生的現代化要素生成的技術作用于農業,從內涵和外延兩個維度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產出效率,推動了商業化農業大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運行軌跡,在全球開啟了農業現代化征程。一百多年來,現代化推進的農業運行,革命性的創新有三大標志:其一,拖拉機、收割機等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極大地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產出超過從業者自身生存必需的農產品,滿足了工業化、城鎮化對農產品的旺盛需求,也促使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社會化大生產格局不斷形成;其二,現代種業、化肥、農藥等生物技術及要素創新組合方式應用于農業,極大地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率,并使“增長的極限”預言一次次破產;其三,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產出效率和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大大豐富了農業產業內涵,拓展了農業產業的外延,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過程交織,促使農業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呈現。特別是隨著數智農業向縱深推進,將逐步減少或徹底擺脫天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對農業增長的約束,重新定義農業的內涵特征和產業形態,以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完美詮釋了農業運行的底層邏輯。
二、準確把握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
從本質上講,農業現代化是各種先進生產要素迭代升級的歷史演變,是機械、化肥、種業、數據、管理等現代要素不斷滲透、應用、融合于農業,不斷替代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資源的過程。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滲透、應用、融合、替代進程明顯加快,特別是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大大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了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嬗變,賦予了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刻的產業特征和要素組合內涵。
1.階段性。生產力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通過勞動者與勞動資料改造勞動對象,不斷創造新的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作為持續演進的動態過程,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生產力通過現代科學技術賦能的最新形態。由此,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了階段性特征。
2.創新性。檢索現代農業發展史,不難發現,每一次現代工業元素注入農業,都掀開了革命性新的篇章。拖拉機、收割機等裝備運用于農業,極大地解放農村勞動力,使從業者生產出超出自身和家庭需求幾倍、十幾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大量農產品,既滿足了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對農產品的旺盛需求,也極大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農業革命”緊隨并跟上了“工業革命”的步伐。而化肥、農藥、農膜、種業等生物技術等應用于農業,掀開的一次次“綠色革命”“白色革命”,使有限的天賦自然資源生產出了趨于無限可能的各類農產品,大幅提升了自然資源的產出效率,不僅有效地應對了全球人口爆炸式增長帶來對食物接近瘋狂的需求,而且使人類消費的食物更加多元、更加營養、更加健康。若不是因為客觀存在不公平的分配規則,全球現有的農產品供給增長速度遠遠超越了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速度,這就是生物技術運用帶來的革命性創新成果。而今天農業無處不在的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使自然資源的利用可以做到更加節約集約,更加精準地投放,精準利用,精準產出,最大化利用、改造、維護自然生態,實現可循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而從發展趨勢看,未來農業更有可能徹底擺脫農業由自然生產與經濟生產相交織的再生產過程決定的產業特征,使農業生產邊界由現在的有邊有形、平面發展向未來無邊無形甚至立體發展轉變,不斷生成和拓展農業產業空間,自然資源對農業的約束將無限下降,而經濟要素對農業的影響將無上限擴張。由此可以預測判斷,在長達幾十萬年的時間跨度內,人類社會在經歷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實現了第一次“農業革命”后,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下,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先導,完全可以開啟以人的因素為主導的第二次“農業革命”。
3.開放性。生產力發展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元要素注入的開放演進過程。新質生產力發展包含了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生產力三要素質態的全面躍升和優化組合。從勞動者來看,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背景下,勞動力分工分業,不僅在農業內部簡單的勞動力體力支出被復雜的體力與腦力組合賦能的從業者替代,而且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各種富有人力資本的勞動力進入,充分滿足了農業運行多元化功能和多元化價值釋放需求,豐富了農業產業內涵,擴張了農業產業的外延;從勞動資料看,伴隨著各種工業元素生成的生產工具和手段進入農業,特別是資本、技術、數據、管理要素賦能農業,智能、高效、綠色、安全,實現了農業生產力質態發展的革命性重塑;從勞動對象看,多元的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出現,表現了新質生產力的開放性,推動了農業與工業、商業、文化等產業的有機結合,拓展、模糊了農業產業邊界,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均衡發展。
4.未來性。農業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始終是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類多元化需求,要求釋放農業多重功能和體現鄉村多元價值,而瞄準未來產業發展,對克服天賦自然資源約束以及各類風險產生的不確定性意義重大。未來產業基于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在人工合成溫度、濕度、光照光譜等模擬環境下,生產動植物產品和未來食品,實現產量的極限生產、品質的極限提升和品類的極限生成,農業未來產業前景廣闊。而人工智能基于算力、算法和數據對要素資源的創新性配置,助力精準投放生產資料,降低損耗,縮短生產周期,延長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韌性,最低成本、最大產出、最優績效,確保農業成為現代化的強大產業,支撐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未來產業基于與全球先進科技的耦合互動關系,通過聚焦前沿性技術生成的新要素和要素組合,催生新的產業模式,凸顯大國農業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要求,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產業波動、失速和損耗,防范各類產業風險,保障農業產業健康運行,促使未來農業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大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從農業自身運行看,其一,保障國家糧食及農業產業安全。農業新質生產力通過實施先進的農業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保障各類農業資源和產業產品總量增加、結構優化、質量改善,穩定提升自然資源要素的產出能力。通過各類要素資源的強化投入和優化組合,挖掘要素資源的增產潛能。特別是通過顛覆性的前沿技術應用于農業,有效利用非耕地的草原、荒漠、林地、海洋,包括空間資源,生成可以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熱量、蛋白食品,未來農業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與此同時,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強化農業與非農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高科技、高績效、高質量農業產業發展,供給充足的多元化農產品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均衡增長。其二,提升農業從業者職業尊嚴。農業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業分工分業,實現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均衡變動,要求不斷提高農業從業者人力資本,使從業者具備先進的發展理念、卓越的學習能力,能充分掌握并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生產工具,適應多產業多業態發展以及數字技術與智能時代表現的先進生產力需要,使具有人力資本的農業從業者獲得高于或不低于社會從業人員的平均收益,提升農業從業者職業尊嚴。其三,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永恒的主題,綠色、生態、低碳、可持續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最重要的底色。要堅守綠色理念,踐行綠色行為方式,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資源、挖掘資源潛力,通過不斷創新的科技手段持續推進農業運行轉型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
從外溢宏觀效應看,其一,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需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方面要求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著力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矛盾,城市通過技術、人才、資本、管理等要素下鄉,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獲、共享、共贏發展成果。另一方面要求農業經濟運行秉承先進理念,應用先進科技手段,通過先進生產要素注入、滲透、應用、融合,促進農業生產力快速質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由“串聯式”向“并聯式”的發展。其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也是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的必然選擇。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把握農業科技未來方向,通過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作用于農業產業,現代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質的躍升,推動農業運行動力變革、質量變革以及效率變革。其三,提升農業全球競爭力。通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拓展提升大食物觀下的食物生產供應能力,使農業成為現代化大產業。特別是在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生成超越自然稟賦約束的產業發展新空間,釋放具有人力資本的勞動者潛能,引領產業創新性發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在全球塑造具有領先地位,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吻合的大國農業樣板。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突顯農業產業的本質要求
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進而引領產業發展方向。作為維護人類生存的產業,農業的產業形態和運行邏輯無論怎樣變化,提供最基本的食物,維持生命所需是農業的本源,但怎樣生產食物,怎樣維護農業產業運行,則取決于生產力發展階段和水平。農業新質生產力理念的提出,能否改變傳統概念的內涵,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實現質的發展躍遷,體現現代要素決定的產業特征,構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起點。
1.新的發展理念。無論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產業,抑或培育壯大農業新興產業和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都要以減少天賦自然資源對農業產出約束,釋放以人力資本為先導的現代要素對農業績效的影響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并以此為切入口,經過長時期不懈的努力,徹底改變農業運行的自然和經濟雙重屬性,使農業產業與非農產業一致,不受或少受自然環境影響,更多地由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人力資本主導。為此,所謂改造提升傳統農業需要運用現代裝備技術、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改良土壤,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發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提高產量,提升品質,精準聚焦農業產業產品,提高天賦資源的產出能力。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求拓展產業概念范圍,以大食物觀、大農業觀為先導,推進數智技術,應用前沿性科技,突破自然資源制約,挖掘自然資源生產食物的可能潛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布局建設未來農業產業,則需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使命,以舉國之力動員國家戰略科技研發資源,強化高科技成果供給,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躋身全球農業科技領先國別行列。與此同時,著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在生產力方面有顛覆性創新,在生產關系調整上也要適應生產力變革需求,組織動員一切現代要素資源和現代生產工具,組合創新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組織載體,使未來農業成為更多受經濟再生產過程引導,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新產業。
2.新的工具手段。當前全球正在經歷百年之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引發的生產力爆發式增長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以融合數字化、新材料的裝備技術,以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為代表的生物技術,以循環利用、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技術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等作為先進生產工具手段,引領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體現了農業運行的底層邏輯。其一,裝備技術?!皬奶镩g到餐桌”的全過程機械化,從產品生產到環境維護的多重功能釋放,裝備技術降低了人工成本,促進勞動力分工分業。其二,生物技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滿足國家戰略與人民生活所需,生物技術重大突破不僅要著眼于提升對重要動植物優良品種的掌控能力,更要著眼于在新的動植物原創性品種研發方面實現更多“零”的突破;不僅要聚焦重要動植物品種單產水平的提升,更要聚焦增強營養、免疫、優良品種研發的能力,提高已利用資源的產出效率,增加可利用資源生產潛能。其三,綠色技術。傳承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文化遺產,采用現代元素,統籌山水田林湖草沙資源改造、利用和維護,利用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和“土壤—植物—微生物”聯合系統改良土壤,修復耕地,促進農牧廢棄物循環利用,發展“理性農業”,持續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減投入、低排放、可持續,體現農業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正向功能。其四,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物流運輸、加工增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諸方面全方位發揮數字賦能作用,綜合利用沙漠、戈壁、草原、森林、海洋和空間資源,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垂直農業、立體農業、無人農場,極限化實現農業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和空間拓展,擴大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提供農業可持續發展動力。
3.新的農業從業者。其一,工匠型人才。通過培養和生成農業從業者高超的職業技術水平,在農業各產業和產業細分環節上追求卓越的專門人才,在表現精湛的產出能力基礎上,通過人力資本釋放,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組織、帶動、發展、富裕、引領更廣大的從業者提升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其二,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生成需要在核心科技ABC(AI、大數據、云計算)、生物技術、綠色技術學習應用方面有能力、有作為、有示范,始終把握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其三,復合型人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需要深耕于專一領域、掌握專項技能的人才,同時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從思想理念、生產技能到行為模式都具有綜合性、復合型能力特征的人才,以適應現代農業運行和鄉村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直接從事或服務于生產經營、社會治理,多元化全方位的復合型人力資本需要。其四,管理型人才。隨著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城鄉之間的邊界不斷模糊,不僅對農業生產經營需要實施有效管理,而且提升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對經營性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需要培育更多既能把握國家政策要求,又能有效利用和配置市場資源的管理者。
4.新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從生產關系角度觀察,如果說農業發展的“采集階段”獲取食物不易決定了“集體行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前提。那么,在長時期農業發展的“生產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農業由農戶家庭經營方式仍是最優選擇。然而,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家庭經營基礎上,采用社會化、合作化、企業化方式營運農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此外,可以預期的是當農業發展進入“創造階段”,生產力出現革命性變革時,生產方式定會同頻共振,發生重大變革創新。其一,從全球實踐經驗看,發達國家農業運行已呈“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的分工與協作格局。規模化、專業化和企業化的現象很好地適應了農業生產力大發展的要求,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對此應有清晰的判斷、認識與把握。其二,從土地制度創新看,現階段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是對小農生產方式的適應,“三權分置”則是在小農生產經營潛力發揮到極限的情況下,適應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改進和創新。我國要順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堅定不移維護土地集體所有,保護農戶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在嚴格遵循相關法律、執行相關制度前提下,推進形成新的發展方式,重塑新型生產關系,以資源要素創新性配置催生新的生產方式以及組織載體適應生產力發展,推進“農地農用農民用”向“農業農用全民用”方式轉變,形成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規?;窬?。其三,從經營制度創新看,在工業化、城鎮化大發展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全國各地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郊區,“家家有地,戶戶種田”已逐步向“家家有地,戶戶不一定種田”的格局演變,不少農戶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或委托經營的方式,將土地由自營轉移至專業化的家庭農場、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業企業經營,承包農戶放棄全部經營權利或采用兼業方式在某些作業環節保留經營權利,農業生產逐步演變為“土地承包者兼業+外來從業者專營”的經營方式已是普遍形式,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多元化農業生產經營組合和生產關系開始形成,既順應了全球農業經營方式變革趨勢,也體現了中國特色。下一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外部環境的變化,要認真研究普通農戶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問題,深化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為規?;?、專業化、區域化背景下的社會化大生產提供制度基礎。其四,從社會化大生產看,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生產方式轉變,糧食生產要走規?;?、專業化發展道路。在糧食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業社會化覆蓋面廣的區域,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主要通過流轉調整經營與自身能力匹配的土地面積來實現,促使從業者獲得規?;找妗@藝性產業要走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發展道路。園藝性生產的產業特征決定了企業相對于其他經營主體,無論是資金、技術、人才、經營管理理念等各方面都處于相對優勢狀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載體是最優選擇,促使從業者獲得集約化收益。畜禽養殖要走科學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發展道路。強化科技創新和養殖設施標準化改造,輻射帶動從業者發展科學養殖,構建現代畜禽養殖、動物防疫和加工流通體系,不斷提高畜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要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作用。在土地流轉方面,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所有權行為主體的統籌協調功能,對社區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和利用,促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在生產性服務方面,應發揮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供銷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和引領帶動作用,提高農業分工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從業者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交易成本。
總之,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工具手段,新的從業者以及新的生產方式,提供了適應需求變化的產業發展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運用前沿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在糧食等資源性傳統產業、工廠化種植養殖的新型產業以及擺脫自然資源束縛的未來產業三個維度同向推進、迭代升級,體現農業產業發展的本質要求。其一,樹立大食物觀。隨著食物消費的不斷升級,以關注總量安全為主視角的糧食安全觀正逐步向多元化的大食物安全觀轉變。保障食物安全既要提升口糧供給能力,向農田要更充足、更優質的食物,也要向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功能作用,構建更加安全高效、結構合理、環境友好的食物系統。筑牢食物安全根基,在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提升方面,綜合應用衛星遙感技術精準監測,確保每一畝耕地“賬實相符”。加強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全程質量監控,防止“非農化”“非糧化”。在糧食等資源性農產品單產水平提升方面,利用傳感器、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監測土壤養分含量、溫度、濕度,實施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精準噴藥,實現農業生產效能最大化。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的育種方案設計、決策及田間采集、加工設備應用,提升育種制種效率,推動種業振興取得突破性進展。運用具有前沿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工具手段,開發利用多種非耕地資源,挖掘多元化食物生產潛能。通過多種現代要素注入,模擬多元化食物生產環境,拓展食物生產領域,用“大食物觀”生產“未來食品”。其二,發揮比較優勢。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多元,基于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水文條件、地形地貌形成的特色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畜禽、水產品、園藝性產品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廣闊的消費市場。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未來特色產業發展存在巨大潛力,也為數字技術等先進科技元素應用提供了廣闊場景。要通過發揮數字技術主導的作用提升產品質量,發展智慧養殖,從畜禽圈舍建造、環境監測與調控系統、飼喂設備、清糞設備、畜禽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促進畜禽養殖向智能化、無抗化、福利化、綠色化轉變。通過數字技術和生物技術促使畜禽養殖過程的飼料精準投放,提升料肉產出比。發展智慧漁業,拓展遠洋漁業發展空間,建設高標準海洋牧場,充實“藍色糧倉”。通過人力資本的支撐作用提升產業效率,要弘揚企業家精神,使具有愛農情懷、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社會責任的新型農業從業者,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應用于現代農業,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注入更多活力。其三,發展新產業新業態?,F代化的工業經營理念、組織方式、設備技術、生產資源融合應用于農業,衍生出農產品加工業、工業設計、工業旅游與鄉村旅游等多元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诓煌男庐a業新業態,形成不同類型的產業集群,推動鄉村再度工業化,促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持續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搭建數字化平臺,擴大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促進農業產業橫向延伸產生的休閑農業、康養農業、會展農業、植物工廠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形成區域“土特產”產業集群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增加農業從業者就業增收機會,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其四,傳承發展農耕文明。與大航海時代后逐步形成、僅有幾百年農業發展史的新大陸國家不同,我國擁有歷史悠久、表現形式多元的農耕文明傳承。為滿足農業生產而形成的天文天象觀測、歷法推算、二十四節氣劃分,凝聚了遠古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風貌、風物、風俗、風味,讓農村處處充滿了“美無可美”“好無可好”的極致空間,使我國歷史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凝聚力。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當下,更要深刻認識傳統農耕文明的現代價值,融合現代科技、文化、體育元素,形成更多新產業新業態,為城鄉居民消費提供新的場景,吸引更多力量關注、推廣、傳承農耕文明,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產業融合發展,豐富農業運行的內涵,體現新質生產力特征。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既要有充分的使命感,更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要以創新為主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產業升級和產業優化,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在城鄉融合發展理念下,實現四化同步協調發展。
1.錨定發展大勢。當今世界潮流瞬息萬變,人類在創新無數先進理念、先進科技、工具和手段、生產方式方法的同時,發展前景也充滿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當前,應隨潮流而動,依趨勢而行,趨利避險,錨定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和發展方向,秉承開放心態擁抱世界,把握全球大勢,躋身領跑行列。要做時代的觀察者、行動者,由緊隨者、并跑者轉變為引領者,方能立于不敗之地?,F代元素肇始于實驗室,率先應用于工業領域是時代大勢,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即時觀察工業革命創新趨勢,通過先進理念和科技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和示范,使現代元素不斷滲透、融入、替代傳統要素作用于農業領域,由工業革命引領農業革命不斷進步,最終實現工農兩大產業并行協調發展。
2.準確定位目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行動,要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終極要求和預期目標,設計制定國家層面的戰略性規劃,布局安排具體行動方案??梢栽趪艺w戰略規劃之下,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條件和資源稟賦以及比較優勢,制定分區域發展目標,設置重大專項和分產業規劃。建議從“十五五”開始,以五年或十年為期,制定設計規劃到2035年、205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任務。同時,安排重大事項的推進要求、保障舉措和調控手段。
3.把握基本原則。通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成功跨越,需要把握基本原則。其一,創新領先。牢牢把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方向,以創新引導行為,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其二,因地制宜。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決定了不同區域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實施,構建多元化發展模式。其三,先立后破。在鞏固優化土地、勞動力等本源性農業基本生產要素基礎上,通過裝備技術、生物技術、綠色技術、數字技術引入以及前沿科技引用,錨定原創性、顛覆性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久久為功,推進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4.優化發展環境。強調政府行為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保障作用,要圍繞產業安全、從業者增收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科學布局、規則制定、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寬松外部環境。同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動員、鼓勵和規范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私募資本和耐心資本等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大合力。
5.堅持改革創新。通過改革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其一,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主動性,強化培訓、使用、激勵、評價、考核機制,釋放科技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其二,下決心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統籌推進現代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均衡配置和協調推進。其三,統籌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先進的工業元素不斷滲入、應用、融合于農業運行過程,實現未來農業發展美好前景。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問題》2024年第12期,全文有刪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