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既要守住底線、又要打好組合拳
中財辦副主任、中農辦副主任韓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深化農村改革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各項改革正在扎實開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項試點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取得積極進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深刻變革,農村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目標更加多元、影響因素更加多樣、任務也更加艱巨。農村改革綜合性強,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進一步提高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性。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化農村改革總的目標、大的原則、基本任務和重要路徑?!秾嵤┓桨浮肥菂f調推進農村改革的總遵循,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總體“施工圖”。要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改革,不斷完善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守住底線,增強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感
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頭戲,抓好農村改革,必須從總體上把握好方向,防止農村改革走偏跑調,避免犯不可挽回的方向性錯誤。深化農村改革,要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土地制度改革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涉及農村的根本制度。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是促進農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制度保障。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堅持土地的公有性質。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一定要防止一些人以搞農業的名義到農村大量租賃土地后搞非農建設、搞“非糧化”,侵犯農民利益,影響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對資本下鄉,一定要建立起規范、管用的準入和監管制度,扎好防范風險的“籬笆”。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一定要把好耕地保護關,不能讓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實,要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現象。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出現閃失,我們將犯難以改正的歷史性錯誤,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子孫后代。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保護和調動好農民的積極性,是黨正確處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基本準則。深化農村改革,必須把增進農民福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保持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依法保障農民的合法財產權、平等就業權、公平受教育權以及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絕不能忘掉農民的冷暖,絕不能侵犯農民的合法權益,絕不能違背農民的意愿。
農村改革要破解的難題很多,抓好農村改革,必須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實現主要目標是: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制度更加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農村社會管理和農村基層組織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農業農村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法治水平進一步提高。要通過實施綜合性的體制機制創新,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確保到2020年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打出“組合拳”,增強推進農村改革的整體感
農村改革涉及面廣,農村各項改革相互之間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農村改革不能搞單兵突進,只顧其一不及其他;不能把改革“碎片化”,各唱各調、各喊各號,必須把農村改革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實施。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等五大領域的改革,對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制度體系框架來講,具有“四梁八柱”的作用,要從全局上牢牢把握好這五大重點領域的改革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統籌考慮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統籌考慮城鄉改革發展,統籌兼顧公平與效率,加強各項改革之間的銜接配套,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的綜合效應。
一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在中國特色農村基本經濟制度中,既有農民家庭經濟,也有集體經濟、合作經濟、國有經濟。在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建立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與村民自治制度相互配合,構成了我國農村治理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基本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集體資產總量有很大的增長,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流轉不暢的問題日益突出,在很多地區,集體經濟缺乏發展活力,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困難,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圍繞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實行確權到戶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及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
二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經營體系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核心和基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深刻變化,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不斷涌現?!罢l來種地、誰來建設現代農業”,已經成“三農”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圍繞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培養職業農民隊伍、健全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和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三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業支持保護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對農業進行補貼和保護。這些年來,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快速增長,農業補貼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寬,已初步構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比較完整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有力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國農業發展底子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欠賬多,目前的支持保護力度還不能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近年來,我國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農業比較效益偏低,保證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證農業產業安全,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隨著財政收入增幅趨緩以及農業補貼日益逼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也需要調整和完善。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就是圍繞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建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新機制、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完善農業生產激勵機制,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效能,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四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作為公共資源最核心部分的公共財政,其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擴大,逐步從純公共產品向準公共產品延伸,已基本改變了“農民的事農民自己辦”的格局,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與農民的分配關系實現了由少取、不取到多予的歷史性重大轉折。自2010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連續五年縮小,統籌城鄉發展邁出重大步伐。但農村發展滯后、城鄉發展差距過大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國正處在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時期,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就是圍繞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規劃體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推進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拆除城鄉二元結構利益藩籬,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五是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強,常年在外打工、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舉家外出、完全脫離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多,農業副業化、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越來越明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規模龐大。隨著農村社會關系快速分化和重新組合,農村社會結構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加速轉變,農村階層多元化、農民利益訴求多樣化,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新問題。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就是圍繞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農村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深化農村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黨政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協同,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組織民主制度,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三、加強指導和協調,增強深化農村改革的行動感
重要的轉折階段,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需要應對的挑戰日益增多,農業農村發展中的許多矛盾難題不靠改革破解不了,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不靠改革保障不了,做強農業這條“短腿”,補齊農村這塊“短板”,根本出路在改革。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切實增強領導、組織、監督農村改革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堅持問題導向,下大力氣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完善各級黨委、政府推進農村改革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健全和落實責任制度。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農村改革工作,把握好方向和路徑,加強對農村改革工作的指導,確保改有所成、改有所進,提高廣大農民對改革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確保農村改革落到實處,一是鼓勵支持地方大膽探索創新。為農村改革定原則、劃底線,絕不是要束縛各地的手腳,而是為改革指明方向,做到蹄疾而步穩。各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各不相同,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新農村建設,必然是起點有差距、進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重點有不同,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必須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既要重視頂層設計,通盤考慮,高位推進,又要為基層探索創新留出足夠的空間,放手讓基層干部、廣大農民群眾去闖、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在更高層次上駕馭農村改革。二是扎實開展改革試點。要制定科學、規范的改革試點方案,明確任務和重點,強化責任、明確分工,提出可檢驗的成果形式和時間進度安排。及時總結提煉改革試點中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三是形成推進農村改革的合力?,F階段的農村改革已經由農村內部利益關系的調整,轉向工農、城鄉以及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利益格局的調整,涉及的利益關系更為廣泛和復雜。農村改革的獨立性大大降低,城鄉改革的關聯性大大增強。推進農村改革,要強化統籌協調,形成推進農村改革的整體合力。四是做好改革督查工作,努力使出臺的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建立改革預警監測機制,對改革效果進行全面、科學評估,切實提高改革質量。五是做好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加快推動有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確保農村重大改革于法有據。
農業供給側改革下單:加快大眾農產品去庫存
在上周五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路。
會議指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對于大眾農產品進行去庫存,調整糧食供給;另一方面,除了保障農產品數量充足,中央目標是通過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具體包括降低成本來提高價格競爭力。與此同時,要在質量安全上滿足消費者需要?!敝袊鐣茖W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上證報記者。
會議明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當前,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李國祥表示,目前我國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農業生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租金高,近年來我國農村土地加快流轉,租金成本上升速度快;二是人力成本高,未形成適度規?;洜I;三是物化投入高,農藥、化肥濫用現象嚴重?!耙虢鉀Q這三個問題,首先在土地制度上,引導土地股份合作制,讓農民以入股形式參與分紅,調低人們對流轉土地租金上升的預期;其次是促進農業機械化,以機械替代勞動降低人工成本;第三是提升農田施肥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彼f。
配合農業結構性改革,會議還提出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改革提供動力。目前,國家對稻谷、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制度,同時開展對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的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只有農業的生產和市場相匹配,才能充分挖掘農業的產業價值鏈?!币晃晦r業部官員向記者表示,“我國正處在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十八屆五中全會曾明確提出,要發揮消費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基礎作用,這意味著農業的市場問題正被提到更高層面。而構建一個和生產相匹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正處于非常關鍵的起始階段?!?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會議指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就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部署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實施創新驅動激發“雙創”活力,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具體來看,一要鼓勵各地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二要壯大多元經營主體;三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與國家扶持政策掛鉤的激勵機制;四要強化政策支持,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針對中央財政對農業資金的投入,在此次工作會議上,也提出“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要加大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發揮財政投入對結構性改革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還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討論稿)》。業內專家稱,按以往慣例,這一討論稿經討論修改后,將正式形成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
據悉,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時間基本都在1月底2月初,我國已經連續12年聚焦“三農”問題。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的結構改革和產業融合發展預計都將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有所體現。(《上海證券報》2015-12-28)
中辦國辦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主要內容如下。
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農村各項改革正在扎實開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項試點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深刻變革,農村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目標更加多元、影響因素更加多樣、任務也更加艱巨。農村改革綜合性強,靠單兵突進難以奏效,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進一步提高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性。要從總體上把握好農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農村改革總的目標、大的原則、基本任務、重要路徑,從全局上更好地指導和協調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各項改革之間的銜接配套,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的綜合效應。
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從提高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出發,特制定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二)目標任務。到2020年,農村各類所有制經濟尤其是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制度更加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農村基層組織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農業農村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并加強,農村基層法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更具活力。
(三)基本原則
1.堅持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基礎上,加強對農村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農民家庭合法財產權益的保護,賦予農村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同等的市場主體地位,保證其依法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農戶家庭經濟、農民合作經濟、各種私人和股份制經濟、供銷合作社經濟以及國有農場林場等國有經濟共同發展。
2.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把握好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的關系,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實行“三權分置”。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
3.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促進農業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
4.堅持保障農民權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農民合法經濟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
5.堅持統籌兼顧。統籌考慮農業和農村發展,統籌考慮城鄉改革發展,統籌考慮公平和效率。
6.堅持循序漸進、試點先行。發揮好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在把握方向、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允許采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認真組織好農村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對突破現行法律法規的重大改革,要按程序報批,取得授權,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試點。
7.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必須始終把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提高依法做好“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積極穩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
二、關鍵領域和重大舉措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基層黨建等領域,涉及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農村改革要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5大領域。對這5大領域改革的核心問題,要明確大的方向、主要內容和重大方針對策,進一步理清改革思路。
(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建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與村民自治組織制度相交織,構成了我國農村治理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撐。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必須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進一步發揮集體經濟優越性,進一步調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積極性。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防止犯顛覆性錯誤。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落實集體所有權,就是落實“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的法律規定,明確界定農民的集體成員權,明晰集體土地產權歸屬,實現集體產權主體清晰。穩定農戶承包權,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將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本集體組織的每個農戶。放活土地經營權,就是允許承包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依法自愿配置給有經營意愿和經營能力的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確定為工礦倉儲、商服等經營性用途的存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同等權利,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讓、租賃、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規則、服務監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機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權基礎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對農民住房財產權作出明確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
二是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抓緊修改有關法律,落實中央關于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重大決策,適時就二輪承包期滿后耕地延包辦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內容提出具體方案。在基本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按照不動產統一登記原則,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確和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法律效力,擴大整省推進試點范圍,總體上要確地到戶,從嚴掌握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范圍。出臺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指導意見。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制定出臺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的文件,規范草原承包行為和管理方式,充分調動廣大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引導農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使用權有序流轉。
三是健全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耕地保護,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行特殊保護。完善土地復墾制度,盤活土地存量,建立土地復墾激勵約束機制,落實生產建設毀損耕地的復墾責任。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目標,完善農村土地整治辦法。依法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規范管理,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的法定責任,完善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評價體系,確保補充耕地數量到位、質量到位。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強對耕地占補平衡的監管,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田現象,杜絕違規占用林地、濕地補充耕地。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政府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地票”等試點,推動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易地扶貧搬遷。
2.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核實農村集體資產基礎上,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重點是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對非經營性資產,重點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對經營性資產,重點是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農村產權依法自愿公開公正有序交易?,F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切實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占、支配集體資產,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產。
3.深化林業和水利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重點,深化配套改革,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權,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調動林農和社會力量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穩步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研究提出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指導意見,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開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4.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在農村耕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經營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不搞大躍進,不搞強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揮,使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提升農戶家庭經營能力和水平,重點發展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使之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適時提出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相關立法建議。
5.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務,創新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和利益聯接機制,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之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進一步創新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機制,允許政府項目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完善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
6.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家庭經營在相當時期內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力量,要通過周到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把農戶經營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充分發揮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作用,大力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政府向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
7.培養職業農民隊伍。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8.健全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對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作出明確規定,建立嚴格的資格審查、項目監管和定期督查機制,禁止以農業為名圈占土地從事非農建設,防止“非糧化”現象蔓延。鼓勵和支持工商企業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資本農地租賃風險保障金制度。
9.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和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研究出臺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創新行業指導管理體制、企業市場化經營體制、農場經營管理體制,明晰農墾國有資產權屬關系,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推進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按照為農服務的宗旨和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方向,因地制宜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與農民利益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作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使之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三)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對農業實行必要的支持保護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以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效能,完善農業生產激勵機制,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10.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轉換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規范涉農轉移支付資金,對“小、散、亂”及效果不明顯的涉農專項資金要堅決整治;對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對地方具有管理信息優勢的涉農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由地方統籌支配,落實監管責任。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切實提高涉農資金投入績效。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支農事權,明確政府間應承擔和分擔的支出責任,推進各級政府支農事權規范化、法律化。
11.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根據各類主要農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進并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思路,繼續實施棉花和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完善補貼發放辦法。改革、完善玉米收儲政策。改進農產品市場調控方式,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完善農產品收儲政策,堅持按貼近市場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原則確定收儲價格,降低儲備成本,提高儲備效率。加強糧食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積極鼓勵引導流通、加工等各類企業主體參與糧食倉容建設和農產品收儲,規范收儲行為,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強化以信息化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新型業態,發揮電子商務平臺在聯結農戶和市場方面的作用。
12.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現行的“三項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優化補貼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保持與現有政策的銜接,調整部分存量資金和新增補貼資金向各類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合理確定支持力度,不人為“壘大戶”。進一步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渠道,突出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重點,持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強化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加大對農業投入品、農機具購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補貼資金發放辦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對農民收入補貼的辦法。
13.建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新機制。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農業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配套完善供水計量設施,建立有利于節水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維護。
14.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推進農業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門條塊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完善科研立項和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強化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扶持種業發展,做強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骨干種子企業。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探索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
15.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制度,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激勵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和東北黑土地保護。深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限牧限漁。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穩定投入機制。
16.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堅持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準入和差異化監管制度,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健全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的制度,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開發和農村建設的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提升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能力和水平。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完善治理結構。鼓勵郵政儲蓄銀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鼓勵組建政府出資為主、重點開展涉農擔保業務的縣域融資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完善農村信貸損失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地方財政出資的涉農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創新和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機制,拓寬“三農”直接融資渠道。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以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為依托,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引導其向“生產經營合作+信用合作”延伸。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制定農村信用合作組織業務經營規則和監管規則,地方政府切實承擔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完善地方農村金融管理體制,推動地方建立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與授信。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成立農業互助保險組織,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提高保障水平。深入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研究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17.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規劃體制。加快規劃體制改革,構建適應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編制體系,完善各類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監管制度,健全縣市域空間規劃銜接協調機制。盡快修訂完善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鎮、鄉、村莊規劃,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下,探索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提高規劃科學性和前瞻性,強化規劃約束力和引領作用。
18.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探索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機制。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和運行管護機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通過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和運營。
19.推進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完善縣域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機制。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統籌發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城鄉區域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可持續,完善綜合監測評估制度。鼓勵地方開展統籌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試點。
20.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充分考慮各類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承載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細化完善和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加快建立和實施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的全覆蓋。構建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明確各級政府承擔的相應支出責任,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地區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21.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進一步清理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規定,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落實鼓勵農村勞動力創業政策。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原則,突出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把進城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政策。
(五)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
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必須堅持黨政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協同,圍繞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組織民主制度,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2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認真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深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的組織基礎。創新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加強鄉村兩級黨組織班子建設,選好用好管好帶頭人,向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和貧困村黨組織選派第一書記。嚴肅農村基層黨內政治生活,用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和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做好農村發展黨員工作,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嚴肅處理違反黨紀黨規的行為,堅決查處擠占挪用惠農資金、侵占征地補償款、侵吞集體資產等發生在農民身邊的腐敗行為,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務監督機制,保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純潔性和凝聚力。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強化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多為群眾辦實事,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贏得群眾,帶領群眾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嚴格落實農村基層黨建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加大抓鄉促村工作力度。
23.健全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體資產所有權關系和鄉村傳統社會治理資源,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在已經建立新型農村社區的地方,開展以農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探索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為載體,創新村民議事形式,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落實群眾知情權和決策權。建立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機制,理順村務監督機構與其他村級組織的關系,切實發揮村務監督機構作用,落實群眾監督權。積極探索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協商形式,重視吸納利益相關方、社會組織、駐村單位參加協商。研究明確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機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定位及相互關系。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探索剝離村“兩委”對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職能,開展實行“政經分開”試驗,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
24.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社會文明水平。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修訂鄉規民約。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平臺和支撐作用,加強農村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提高設施利用效能。建立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體育健身等重點文化體育工程有效合作機制。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方式,支持社會各類文化組織和機構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抓好農村業余文化骨干隊伍建設,加強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保護和傳承具有民族特色的農耕文明,加強農村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廣泛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與特色農業有機結合,提升農產品文化附加值。引導和組織農民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
25.創新農村扶貧開發體制機制。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農村貧困人口掉隊的要求,分類施策,加快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完善貧困縣考核機制,完善干部駐村幫扶機制,完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建立扶貧對象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有效銜接的機制。完善片區聯系工作機制,推動片區規劃實施與減少貧困人口的目標相結合,將政策、項目等落到實處。抓緊研究制定扶貧開發的重大舉措,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26.深化農村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農村基層執法力量,推行對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游、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領域的綜合執法,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執行,依法維護農村生產生活秩序,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
三、(略)四、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切實增強領導、組織、監督農村改革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堅持問題導向,下大力氣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完善各級黨委和政府推進農村改革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健全和落實責任制度。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農村改革工作,把握好方向和路徑,加強對農村改革工作的指導,確保各項農村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農村改革亮出“組合拳”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專家解讀《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斗桨浮穼τ谖磥磙r村改革作出怎樣的部署?“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應如何系統科學推進?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此進行了解讀。
“三大重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方案》中提出了農村改革的5個關鍵領域和26項重大舉措。其中第一項就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此,陳錫文表示,5個關鍵領域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放在首位,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和作用?!爸袊r村實際上呈現出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我們整個國土面積中約45%屬于農村集體所有,其中包括18億畝耕地,還有林地、草原和未利用土地,因此,集體經濟在農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陳錫文說。
“未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有三大重點:一是耕地,二是農村的非資源性經營性資產,三是農村非經營性的集體資產?!标愬a文分析指出,根據第二次土地詳查結果,我國現在保有耕地20.2億畝,有2.3億戶農民承包了集體的土地。因此,怎樣進一步明晰耕地產權制度,這是當前農村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陳錫文介紹,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試點3年,在全國2200多個農業縣市區開展試點,到今年6月共有2.6億畝農民承包地明確了承包經營權,通過確權登記頒證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穩定下來,明確它的用益物權的性質,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
而對于農村非資源性的經營性資產,例如農村鄉鎮企業、物業經濟和物流經濟等,未來改革又將如何推進?《方案》中對此也作出了明確部署,提出“對經營性資產,重點是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在改革中,把集體的經營性資產通過一定的形式,通過讓老百姓認可的方式確權到每個家庭、每個農民身上,從而提高農民對經營性資產的參與性、知情權和監督權,保障每一個擁有股份的集體組織成員都有對資產分紅的權利。而對非經營性資產例如幼兒園、小學校、衛生所等,《方案》明確“重點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這都為未來改革指明了方向。
“財政杠桿”: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三農”
近年來,我國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隨著財政收入增幅趨緩以及農業補貼日益逼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也迫切需要調整和完善。
對此,《方案》明確指出“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未來如何通過財政資金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三農”領域?
“現在雖然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無論國家財政多么困難,今后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對‘三農’的投入不會減少?!标愬a文明確回應,在新的情況下,財政職能的方式需要創新,例如財政可以通過以獎代補、財政貼息、建立擔保體系、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來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金來參與有回報的、準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參與現代農業的開發,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參與一些有收益的水利項目等。
在陳錫文看來,這兩年,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三農”勢頭不減。今年一至三季度,我國“三農”領域投資增長超過26%,尤其是農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投資增長速度更快?!捌诖S著政策的完善,這個領域能夠更加成為‘三農’投資的亮點領域?!标愬a文說。
“誰來種地”:培養職業農民隊伍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農業勞動力老弱化問題日趨突出,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問題不斷加重,“誰來種地”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在農村留住一部分青年人,特別是要把中年人留在農村,而不是讓農村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成為一個記憶中的故園?!表n俊憂心地說,怎樣能夠讓農業更有吸引力,讓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是“三農”政策中要破解的一大難題。
對此,《方案》和“十三五”規劃建議里都明確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這成為激發未來農業農村發展潛能的關鍵一環。
韓俊建議,要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起來,要讓一些進城務工的農民甚至一些農業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愿意回到農村務農。
“我最近看到江蘇省做了一個調查,大學生中愿意回到農村務農的占到了5%~6%,看到這個數據我感到很驚喜。如果這個數字連1%都不到,就很成問題。”韓俊表示,發達國家的農民是職業化的,農場主很多都是大學本科畢業。而我們現在的農村,大部分農戶只種七八畝地到十幾畝地,他們種六七畝地和在城里打工一個月的收入相當,這并不具備規模效應,沒有吸引力。
因此,他建議,要讓農業更有吸引力,必須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完善相關配套制度,為種糧大戶、新興職業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制度保障。(李慧)
釋放“1+1>2”的改革綜合效應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閉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重要節點,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是從提高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出發推進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方案明確了深化農村改革總的目標、大的原則、基本任務和重要路徑,頂層設計清晰、指導性強,不僅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必將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十三五”戰略規劃的宏偉藍圖中擔當重大作用。
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新常態和改革深水區,經濟增速放緩,外出務工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困難,農業經營比較效益不高,農民就業增收面臨多重困境。糧食高產量、高收購量和高庫存量“三高”疊加,暴露出的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的價格“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的雙重壓力仍在不斷加重。一系列現實挑戰表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迫切需要更加綜合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當前各項改革正扎實有序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正穩步向前。但是,利益關系更加復雜了,發展目標更加多元了,影響因素更多樣了,任務也更加艱巨了。因此,更要從總體上把握好改革方向,加強各項改革任務之間的銜接和配套。
農村改革綜合性強,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進一步提高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性。要緊緊圍繞“四個全面”和“十三五”時期的核心任務,抓好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等關鍵領域。要深入推進當前正在進行的各項改革任務,并從全局上協調農村各項改革,完善農村各類所有制經濟制度,加強對農民財產權的保護。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節奏,完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體培育、支持保護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農村金融等體制機制,提升農業發展競爭力。
深化農村改革要切實保障農民利益,統籌兼顧各項改革任務。要進一步理順城市與農村、效率與公平、發展與保護等重要關系。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和領域,加快農村改革縱深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發揮各地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條件尚未成熟的地區和領域,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鼓勵循序漸進,試點先行,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
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著眼社會發展和三農工作全局,統籌規劃,妥善安排,把握好農村改革的方向和路徑,落實好各項農村改革措施,協同、有序推進各項改革,力爭最大限度釋放“1+1>2”的改革綜合效應。
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解讀①
解讀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趙陽祝衛東
采訪人:人民日報記者高云才 顧仲陽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今年8月浙江省德清縣的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貴州省湄潭縣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全國“第一槌”,標志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浙江、貴州、四川等試點縣已經完成6宗共58.59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交總價2493.07萬元。
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有利于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有利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有利于促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開展以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進行了全面部署,對改革試點工作提出了系統要求。
針對征地范圍過大、程序不夠規范、被征地農民保障機制不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方案》提出,要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權同價,以及交易規則亟待健全等問題,《方案》提出,允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確定為工礦倉儲、商服等經營性用途的存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同等權利,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讓、租賃、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規則、服務監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機制。針對農戶宅基地取得困難、利用粗放、退出不暢等問題,《方案》提出,要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對農民住房財產權作出明確界定,探索宅基地的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防止犯歷史性和顛覆性的錯誤。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得把集體所有制改垮了、把集體所有權改虛了、把集體資產改沒了
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著眼于加強對農村集體產權保護,激活農村各類要素潛能,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產權關系清晰、利益分配共享、要素配置優化、治理結構完善的有效實現形式,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
要針對不同類型的集體資產推進分類改革。對于資源性資產,重點是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對于經營性資產,重點是以明確債權債務、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管理、收益分配等為主要內容,推進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健全對集體資產運營的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機制。對于公益性資產,重點是探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的有效機制,更好地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及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務。
《方案》指出,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切實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占、支配集體資產,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產。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必須堅守改革的原則和底線。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是一分了之、吃集體經濟的“散伙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穩定。要堅持農村土地和資產由農民集體所有、集體受益、集體內部共同分享,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途徑,不得把集體所有制改垮了、把集體所有權改虛了、把集體資產改沒了。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穩妥推進改革。針對農村千差萬別的實際,推進改革不能用一個尺碼裁衣,改革的節奏、方式都要從各地實際出發,給基層留出具體“施工”空間。
深化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土地流轉,不能搞大躍進,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截至今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9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
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讓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煥發新的活力,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增添新的動力,成為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要規范有序,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要順勢而為,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搞大躍進,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在“多種形式”上下功夫,既要鼓勵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更要支持不流轉土地經營權,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要在“適度”上做文章,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一定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不能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不能人為地“壘大戶”。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領域有著獨特優勢和發展空間,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追求一種模式,不偏好一類主體,重點是強化政策扶持,促進規范發展。要不斷創新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之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培養職業農民隊伍,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解讀②
解讀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吳宏耀張征
采訪人:人民日報記者朱雋常欽
支持保護制度是現代化國家農業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這些年來,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快速增長,農業補貼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寬,已初步構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比較完整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但是,近年我國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農業比較效益偏低,保證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證農業產業安全,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隨著財政收入增幅趨緩,以及農業補貼日益逼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也需要調整和完善。最新公布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提高農業支持保護的效能,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體系,以保障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投入只增不減,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農業要發展,投入是關鍵。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保障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意義重大。
《方案》指出,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同時,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支農事權和責任。整合涉農轉移支付資金,切實提高投入績效,也可以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發展現代農業、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還需要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完善等形成合力。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方案》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有利于節水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維護。同時,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讓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完善科研立項和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強化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扶持種業發展,做強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骨干種子企業。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探索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
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業補貼制度——農產品價格改革將“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補貼資金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不讓種糧農民和主產區吃虧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調控制度,要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各類主要農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方案》提出,要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進農產品市場調控方式,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在農產品流通方面,要強化以信息化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新業態,發揮電子商務平臺在聯結農戶和市場方面的作用。
農業補貼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關于如何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方案》要求,要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
對于補貼資金投向,《方案》強調,調整部分存量資金和新增補貼資金向各類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突出財政支農重點,持續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強化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加大對農業投入品、農機具購置等的支持力度。同時,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種糧的農民和主產區不吃虧。
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的未來方向,也是我們對子孫后代不可推卸的責任。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要強化生態保護的機制創新,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做好生態治理工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和東北黑土地保護。深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限牧限漁,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
此外,《方案》對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也提出了要求。要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促進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建立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放在首位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2015年11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邀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介紹《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等方面情況,并答記者問。
9億多農民切身利益跟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密切相關
陳錫文表示,《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放在首位,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來說帶有基礎性的意義和作用。他認為,中國農村實際上是一個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它的主體當然是農村集體經濟。“我們整個國土面積中大約45%-46%的面積屬于農村集體所有的,其中包括18億畝耕地,還有林地、草原和未利用土地。因此,集體經濟在農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他的還有國有林場、國有農場、供銷合作社等一些國有的或者其他所有制經濟,以及農民的個體私營經濟、農民的合作經濟等等,所以農村經濟是復合型的。”陳錫文說,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并不是說對其他經濟是忽視的?!捌鋵嵨覀冴P于國有林場的改革、國有林區的改革、國有農墾的改革、供銷社的改革這些文件都在陸續發出,也包括對于保障農村的個體私營經濟等等,都是高度重視的。只不過是因為整個農村經濟當中集體經濟所占的比重很大,9億多農民切身利益跟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密切相關?!?
未來糧價原則要貼近市場兼顧農民合法收益
陳錫文針對“糧食價格”問題時表示,《實施方案》里對整個糧食改革的形成機制實際上已經提出非常原則的重大的意見,就是糧食價格的形成應當貼近市場,同時要兼顧農民的合法收益?!斑@是未來形成中國糧食價格的一個重要原則?!?
陳錫文認為,現在糧食的形勢確實是非常復雜。從表面上來看,概括為三個數量在不斷增長。一是今年是第12年,連續12年國內糧食產量在不斷增長。二是從2010年以來中國進口的糧食數量在不斷增長。三是目前的糧食庫存在不斷增長。這個情況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自從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全球出現了對大宗產品需求的疲軟,包括農產品在內,都出現了價格的大幅度下跌。
“國際市場的糧價如果和2011年相比,目前的國際市場三大主糧的糧價差不多跌下去40%-50%,這是全球的局面?!标愬a文說。
中國正制定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方案,嚴禁對外吸儲放貸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關于農村的新型合作金融,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幾年,也是國家推行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允許農民合作社來開展資金互助這方面的活動,有的也叫信用合作或者叫資金互助。在這方面,地方自發地做了很多探索,金融監管部門也正在制定這方面改革的實施方案,也就是為了落實《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的要求。關于具體的改革方案,關于農村信用合作、農民合作社和信用合作這方面的具體方案,正在制定過程當中,這方面確實是要嚴格把握好政策尺度,現在要求必須是嚴格限制在社區內部,不能夠對外吸儲,也不能夠對外放貸,它就是一種信用合作或者資金互助,如果突破這種界限,就可能變成亂集資。
韓俊認為,有的合作社,有的打著合作社的旗號,甚至在十幾個省搞亂集資,一下子20多個億,最后高息,利率甚至是30%、40%,放高利貸,一旦失敗,農民便“血本無歸”。如果開展這方面的改革,監管一定要跟上?!艾F在提出地方政府要負責任,現在在縣一級的農村監管體制,農村金融監管的體制還不夠健全,比如銀監系統在縣一級就幾個人,管不過來,怎么能夠理順縣域農村金融監管的制度,這是一項重要的改革任務。如果推開這方面的改革還必須有審批,這里面也提出要制定監管的細則,這方面的工作正在向前推進過程當中。”
中央財政對“三農”投入實現全覆蓋,未來支持力度不減
韓俊表示,最近幾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很大,公共財政可以說實現了對“三農”領域全方位的覆蓋。過去農村的事農民自己辦,現在可以說農村的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越來越依靠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來作為主要的資金渠道來支持。“我們這些年的‘三農’政策的一條主線是‘多予、少取、放活’,現在基本上對農民不取了,‘多予’的力度越來越大?!表n俊說,這個《實施方案》里專門就農業支持保護提出了今后的政策目標。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里面也明確提出,要持續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要完善農業的補貼制度。但是現在確實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加大,現在財政形勢跟前幾年也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無論國家財政多么困難,今后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對“三農”的投入不會減少。(簡承淵)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怎么改?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系列述評①
“我們鄉下人種田也有證啦!”2015年11月6日,江西省南昌縣黃馬鄉徐家村曹門自然村66歲的張根娣翻出耕地確權證,高興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張根娣家10口人,承包了10畝責任田。今年南昌縣抓緊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張根娣和其他村民一樣,順利地拿到了證書。
南昌縣是全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告訴記者,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自2011年起已先期試點。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進一步推進此項工作。
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全國農村有2.3億戶農民承包了集體的土地。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表示,受當時歷史條件制約和相關制度不完善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民承包集體的耕地普遍存在地證不符、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全等問題。
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2014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指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抓緊抓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充分依靠農民群眾自主協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可以確權確地,也可以確權確股不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補助?!?
“各地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已經進行了3年。去年在3個省實行全省性的試點,目前已經擴大到12個省。全國2200多個農業縣市區,都在試點推進。到今年6月份已經有2.6億畝農民的承包耕地完成確權,并且已經開始發證。通過確權登記頒證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穩定下來,明確它的用益物權的性質,可以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标愬a文說。
南昌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涉及263個行政村的2301個村民小組16.5萬個農戶。南昌縣委書記郭毅表示,確權登記難,難在化解矛盾。第一輪土地承包至今已有30多年,1998年開始的第二輪延包至今也有十幾年。這期間,有的地方土地被征用、被調換,有的地方原來的土地承包程序不完備,有的存在一地兩證等現象,農民之間存在土地糾紛;有的承包農戶已離開農村,回來主張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等。
“對這些問題,我們按保持穩定、尊重歷史、依據現實、分類處理的原則,依法妥善解決。法律法規政策有明確規定的,就嚴格依法依政策執行;沒有明確規定的,就依照相關法律和政策,結合地方實際妥善解決。對一些疑難問題,依據法律和政策精神,充分發揮村、組理事會的作用,采取民主協商、村民議決的辦法進行解決。真正做到‘糾紛不出組,矛盾不出村’。”郭毅說。
目前,通過鄉、村、組大量細致的工作,南昌縣已成功調處矛盾糾紛2389起,確權登記工作正在依法依規平穩有序地推進。
三條底線必須堅守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須堅守三條底線——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
基本方向是: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如何落實集體所有權呢?就是落實“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的法律規定,明確界定農民的集體成員權,明晰集體土地產權歸屬,實現集體產權主體清晰。穩定農戶承包權,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將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本集體組織的每個農戶。放活土地經營權,就是允許承包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依法自愿配置給有經營意愿和經營能力的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農村除了土地資產,還有非資源性的經營性資產。大家熟悉的鄉鎮企業就屬于農村非資源性的經營性資產。現在,農村非資源性的經營性資產數量很大,全國總量大約有幾萬億元。這一塊資產過去在一些地方沒有管好,被少數人控制,利益也沒有讓農民共享?!斗桨浮分刑岢鐾ㄟ^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方式,把集體的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每個農戶、每個農民身上。農民參與經營管理,要有知情權、監督權。對經營收益,每一個擁有股份的集體組織成員都有分紅的權利。
“在實踐中,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組織實行股份合作制的產權制度改革后,基本都采取將這些資產實行租賃經營的辦法,很少有自己經營或入股經營的,主要就是為了防范風險?!标愬a文對記者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黃俊毅)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如何建?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系列述評②
賈維濤是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河里村有名的糧食種植大戶,從2007年起開始流轉土地,如今他家的種植規模已經超過1600畝。在他看來,規模經營農業的好處很多,“購買化肥、農藥的成本降低,使用大型機械讓勞動效率更高”。收成好的時候,1600畝土地一年能帶來80多萬元的純收入,這讓他充滿干勁,認準了規模經營這條路。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強調,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方案》還提出,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實踐證明,農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能更好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產生更多的規模效益。這些年,我國各地都在抓緊探索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形式。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農民自己進城打工,就把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給別人,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一批如賈維濤這樣規模比較大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在他們的用心經營下,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各地還在不斷探索更多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有的地方,農民愿意采取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農業合作社,不流轉土地經營權,同樣實現了規?;l展;還有的地方,流行土地托管,農民照樣進城打工,土地交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代管,這種形式也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了效益。
因此,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在“多種形式”上下功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對流轉土地經營權實現規模經營的主體和方式要給予重視,對于土地入股和土地托管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的也要給予同等的重視。
農業規模經營的好處很多,但切不可盲目貪大。有些家庭農場主、大戶在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流轉土地的步子邁得大了點,也容易出現賠本甚至更嚴重的經營風險。對此,《方案》特別強調了把握好規模經營“度”的問題。專家表示,規模經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國情,片面追求流轉速度和超大規模。到底多少算“適度”,則需要根據區域特征、土地條件、作物品種、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確定,一定是有差異的,而且是動態的。
賈維濤告訴記者,他耕種1600畝地并不需要全部親力親為,“村里有農機合作社,有植保隊,農時到了,打個電話他們就上門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離不開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將農業經營主體從部分生產經營環節中解放出來,專注于發揮自身優勢,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有力支撐。
這些年,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但仍然無法滿足廣大承包農戶以及規?;滦娃r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因此,這一次《方案》再次部署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要通過周到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把農戶經營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提出要開展政府向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僅要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還要培育與之相適應的經營主體。目前,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為適應未來的發展形勢,這支隊伍的規模還需繼續擴大,要吸引更多年輕力量和農業能人返鄉務農。
培養過硬的職業農民隊伍并不輕松。“我們的農業職業教育一定要跟上,要發揮農業院校、職業院校的作用,采取定向的方式,培養越來越多的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這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說。(張雪)
如何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效能?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系列述評③
近年來,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有力保障了糧食連年豐產豐收。但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以往的農業支持保護手段效能有所下降。針對這個問題,中辦、國辦《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效能,完善農業生產激勵機制,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目前,我國農業形勢在總體逐年趨好的背景下,面臨著兩個“天花板”、兩道“緊箍咒”的約束。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高于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天花板”;農業補貼中有的屬于“黃箱政策”范疇,繼續增加補貼遇到“天花板”。人工、農機作業、土地流轉等農業生產成本處在上升通道,進一步擠壓農民種植收益。同時,生態環境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弦繃得越來越緊,嚴重束縛農業長遠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這就需要發揮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正向引導作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這些年,中央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盡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中央仍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因此,要用好中央財政支農資金,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通過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自2004年以來陸續實施的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過,現在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難以適應國內外供需變化新形勢,出現了糧食庫存高企等問題。這就需要減少價格支持政策對市場的扭曲影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目前正在探索實施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就是推進價補分離的積極手段,今后要在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完善農產品收儲政策。
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當前,在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調整改進“黃箱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已成為農業補貼政策改革的重要取向。今年,我國在安徽、山東、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省試點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優化補貼支持方向,提高補貼的精準性,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這將有利于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過去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地膜等農用化學品,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在農業轉型發展中,要通過加大對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力度,引導生產者推廣投入品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同時,通過深化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有效緩解農民“融資難”問題。(劉慧)
深化農村改革先從產權制度入手
——農民日報·深化農村改革系列評論①
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重要節點,作為小康進程中最薄弱環節的農村,搭乘“改革號”高速列車,開啟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的深化改革之旅。在不久前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中,明確了深化農村改革要聚焦的5大領域,其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位居首位。
土地是農民生存之源,也是國家穩定之根,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關乎諸多改革目標的實現,涉及億萬農民的利益,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來說帶有基礎性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必須以保護廣大農民的權利為核心,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林業和水利改革。具體路徑就是要從制度設計上,推動農村集體產權的“確權”“賦權”;從實踐創新上,加快“活權”,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收益。
要精準確權,解決誰有份、有多少的問題。一方面要摸清家底,農村集體資產類型多樣,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廠房等經營性資產以及學校、道路等非經營性資產,各類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進展不一、要求各異,必須分類推進。特別是前兩類資產,對資源性資產,要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做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對經營性資產,重點是怎樣更公平合理、公開透明地將資產折股量化到農民手中,實現“農民變股東、資產變股權”,實現從“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轉變。另一方面要弄清人數,探索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具體辦法,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認定難題。
要充分賦權,解決有什么用的問題。賦予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權利,合理界定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賦予土地承包經營權更完整的權能,讓農民對承包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所包含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更加完整;擴大農民住房財產權的權能,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對農民住房財產權作出明確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擴大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的權能,讓農民不僅享有占有、收益的權能,而且應有處分的權能,也就是可以抵押、擔保、轉讓、繼承,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股份合作。
確權與賦權是基礎,明確了農民的合法權利;活權是實現形式,創新活權才能讓農民的權利進一步物化,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相比于確權、賦權的制度設計,活權更多需要的是各地在實踐上的探索和創新。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建設的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體系,配套出臺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確定9大類交易品種進入平臺交易。為推進林權的流轉交易,浙江湖州以縣區為單位,建立了集體權管理、林權交易、資產評估為一體的森林資源交易平臺,提供融資擔保、小額貸款、資產評估、林權抵押等。
一方地,一瓦廬,皆為民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涉及經濟、法律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問題十分復雜,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既要發揮集體的優越性,又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堅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守住防止集體資產被侵蝕和農民利益受損害的底線,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要堅持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確保農民群眾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農民日報·深化農村改革系列評論②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為我們下一步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充分契合了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大趨勢。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本質要求。農村改革3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新矛盾、新挑戰。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出去的不愿回鄉干農業,留下的不安心搞農業”現象普遍存在,“誰來種地”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農民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明顯下降,種植成本不斷攀升,糧食價格卻在下滑,“怎么種地”問題不容回避。為此,必須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才能留住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生力量,才能改變當前我國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狀況,探索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提高農業效率的有效形式,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收益水平。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培育新型主體的必要條件。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內涵是要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農業經營體系。其核心在于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鼓勵發展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樣化經營主體。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時,除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外,絕不能排斥和忽視農民。要下大力氣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并不斷完善農業支持政策,提高農業經營效益,讓務農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達成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所謂“新型”,表明這種農業經營體系不再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而要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進行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怎么達到適度規模?推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是一個重要方式。此外,通過土地經營權托管、入股等方式,都可以實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經營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規模,不搞大躍進,不搞強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揮,不越俎代庖替農民決策。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要嚴格審查監管,抑制資本的“占地”沖動,嚴防“非糧化”現象蔓延。此外,對農民合作社,要加強其規范化建設,鼓勵其提質增效,實現農戶、合作社、企業三者互利共贏,讓農民更多分享到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對作為“國家隊”的農墾和供銷社,通過推進全面改革,使之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藍圖已繪就,號角已吹響。當前,我國正處在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階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我們不但要學習好,更要落實好,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全力打贏這場農村改革的攻堅戰!
創新方式加大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
——農民日報·深化農村改革系列評論③
支持保護制度是現代化國家農業政策的核心,對農業實行必要的支持保護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以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持續增加“三農”投入,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更加堅定地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顯得尤為必要。與此同時,隨著財政收入增幅趨緩,以及農業補貼日益逼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也需要調整和完善。
我們看到,方案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就是,今后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對“三農”的投入只增不減。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被提上重要位置,農業農村成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
在新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金投向“三農”領域,也是深化改革的要點之一。方案提出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轉換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此外,涉農轉移支付資金將被大力清理、整合、規范,“小、散、亂”及效果不明顯的涉農專項資金要堅決整治;對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對地方具有管理信息優勢的涉農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由地方統籌支配,落實監管責任。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切實提高涉農資金投入績效。
入秋以來,全國糧食主產區的玉米、小麥、水稻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如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同時兼顧農民的合法收益?方案要求根據各類主要農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收儲政策,堅持按貼近市場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原則確定收儲價格,降低儲備成本,提高儲備效率。
如果市價過低怎么辦?政府要探索采取適當的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思路補貼農民。為此,方案提出了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現行的“三項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優化補貼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保持與現有政策的銜接,調整部分存量資金和新增補貼資金向各類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合理確定支持力度,不人為“壘大戶”。
同時進一步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渠道,突出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重點,持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強化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加大對農業投入品、農機具購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補貼資金發放辦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對農民收入補貼的辦法。
改革聯動是城鄉一體化的制勝之鑰
——農民日報·深化農村改革系列評論④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叭r”問題之所以存在,究其體制根源正是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如何通過城鄉改革聯動來消解城鄉分治歷史造成的一系列制度藩籬,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勝之鑰?!渡罨r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關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提出五個方面的改革舉措,條條切中肯綮。
現階段,城鄉關系更加緊密,利益交織,牽一動萬,農村很多深層次問題的根源在城市,解決農村問題往往要到城里找辦法,解決城市問題也往往要到農村找辦法。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時,必須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聯動改革,協調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等重要改革內容。其中,城鄉發展規劃的一體化改革首當其沖,必須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編制體系,健全縣市域空間規劃銜接協調機制,力求城鄉規劃一盤棋;并強化規劃約束力和引領作用,一張藍圖干到底。
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出發點是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探索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統籌城鄉的義務教育、公共文化、醫療衛生、基本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區域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可持續,還要特別注重加強對“三留守”人群的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與此同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消除附著在戶籍上的城鄉差別,以居住證為載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的全覆蓋。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要給他們自由流動的權利,更要給他們自由流動的能力。進城,他可以享受公平的服務和保障,實現落戶定居;回鄉,他能夠獲得返鄉創業政策的扶持,實現增收致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勞動就業市場,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與其他經濟要素的合理配置,讓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下,要從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做起,實現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
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要按照各類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承載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來統籌考慮,否則也會造成其他社會問題。要逐步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實現同權同利,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身份、待遇和尊嚴。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城鄉一體化絕不是城鄉一樣化,加快推進城鎮化,但不能搞去農村化,建設新農村,但不能搞大拆大建,把農村的風貌改沒了。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指的是在供給上的均等化,而不是同質化,應該根據城市和鄉村的不同特點、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的不同要求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未來的城鄉間一定是要素自由流動,居民同權同利,城市讓農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有的人喜歡住在繁華的城市,有的人喜歡住在安靜的農村,當人們能夠按照興趣來選擇,能夠沒有顧慮說走就走的時候,城鄉一體化的夢想就能真正照進現實。
構建更有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農民日報·深化農村改革系列評論⑤
城鎮化浪潮下的鄉村經濟社會該如何治理?這是一個時代命題,是必須解答好的改革之問?!渡罨r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指出“必須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組織民主制度,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鄉村治,百姓安,則國家穩。鄉村治理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頭戲,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繞不開的重大課題。當前農村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鄉村經濟社會面臨著更加復雜和艱巨的治理任務。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廣大農村在空間、人口、社會及利益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鄉村形態逐漸從封閉靜止走向開放流動,農民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的生產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另一方面,原先聯系緊密的村莊共同體開始瓦解,傳統價值觀念、精神歸屬被打破,基層組織渙散,鄉村空心化、集體經濟空殼化,鄉村治理陷入困境,而發達地區農村人口凈流入,社會、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加大。鄉村治理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改革創新、探索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搞好鄉村治理,關鍵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無論農村社會結構如何變化,無論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核心作用不能削弱。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要嚴肅黨內基層政治生活,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務監督機制;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強化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建設;要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的組織基礎,進一步增強團結群眾、帶領群眾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搞好鄉村治理,基礎是理順基層不同組織的關系,厘清各自職能。鄉村治理既包括村莊內部的封閉式治理,又包括鄉村社會與基層黨委政府和國家宏觀政治間的互動,主體是由鄉鎮黨委政府、村黨支部、村委會、經濟合作組織及各種社會組織構成,只有理順關系、厘清職能,才能共同把公共事務管理好。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開展以村民小組、自然村或農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創新村民議事形式,探索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協商形式;要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最終建立起“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公共服務聯合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為支撐,以各類專業民間組織為延伸”的鄉村治理構架。
搞好鄉村治理,依托是鼓勵基層探索創新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當前基層治理經歷了一系列結構性調整后,面臨著更加復雜多樣的身份、地位、利益、親屬關系,要發揮好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在把握方向、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廣東清遠農村綜合改革采取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農村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以及土地資源、涉農資金、涉農服務平臺“三個整合”,有效激發了農民積極性;江蘇太倉探索“政社互動”、浙江紹興上虞區弘揚鄉賢文化,有力推動了鄉村社會的治理;還有的地方借鑒城市行政服務大廳模式,根據農民實際要求和地方實際統籌設立辦事窗口,提升政府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這些做法都為構建現代鄉村治理機制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
鄉村治理是寬泛多樣的,又是古老而常新的?,F代社會,鄉村治理更加復雜、多元而艱巨,隨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均等化,隨著城市與農村不斷融合,隨著鄉村治理理念和機制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迎來一個更加燦爛的未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綜合改革研究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