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接近55%,農村人口在統計上只剩下45%。同時,農業占GDP比重不到10%。與此同時,糧食連續增產14年,國家糧倉充盈;農民增收,但收入中的大部分已經不靠農業,而是來自非農業。
我們一直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無農不穩。每年年初國家都發布“一號文件”以支持農業,體現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但是,農村工作卻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農民養老”。
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非農部門的擴展,農業部門相對萎縮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規律。上述的統計已經揭示了這樣的一個趨勢。發達國家農業GDP一般只占GDP的1%-2%,農村人口占10%左右,這顯然是未來中國的寫照。
展望未來,這意味著農村社會的必然解體。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面對著這樣一個解構,從國家層面來、社會層面、農民個人層面來說,都是一個痛苦過程。
改革開放從農村的包產到戶開始起步。中國改革開放的38年,也是農民和農民工不斷奉獻的38年。他們用自己的血與汗建起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現在農民工老了,他們大部分無法融入城市生活,而回到了他們出生的地方;伴隨著農村的解體,守著那一小塊承包地,在孤獨中凋零。
“人多地少”這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農民從從出生起就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盡管他們一輩子努力勞動,但由于土地產出限制,貧困還是如影隨形伴隨著他們一生。改革開放,他們可以通過在城市出賣勞動力,改善一點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們還是貧困。
從國家來說,解決這個資源稟賦的約束,就是城市化,城市經濟中,土地不再是一個限制因素。當這些農民凋零的時候,“人多地少”的經濟魔戒也自然解除。但是,要解開這個魔戒,卻意味著需要億萬中國農民的付出。
相對于城里人,本身已經貧困的他們,還要承擔去城里打工的成本和風險。由于缺少社會保障,他們不敢生大病,否則就要直面死亡。農村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是一個寫照。
農村孩子,盡管他們很刻苦,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很聰明,本身處于社會和經濟劣勢的他們,還要面對更加不公平的教育考試政策的競爭。即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要在城市里面立足,那比城市孩子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房子可能就是他們一輩子的心血。
因為貧困,所以沒有尊嚴。農村很多男人娶不到老婆,因為很多農村女孩子通過和城里人結婚來改變自己的貧困命運。
盡管他們一輩子努力但依然貧困,生活也缺少尊嚴,現在他們老了。
今年,國家雖然放開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是這些老去農民工卻是計劃生育政策的直接受影響者。傳統體制下,他們依靠“養兒防老”。但是這樣的傳統被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打破和割裂了。他們的(獨生)子女大部分都不在身邊,都在城里打工。誰來養老?
“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這是政府當年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時的口號。當年他們響應了政府的號召,實施了計劃生育,現在面對“誰來養老”問題時,政府必須要兌現承諾。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前,能不能給他們沒有尊嚴的一生一點尊嚴呢?
中國傳統社會中就把“老有所終”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任務。現在老年農民手上都有一些養老本錢,國家可以統籌個人、子女和國家投入,短期以村(衛生室)為單位,長期以鄉(衛生院)為單位,建立互助養老設施,確保老年人能夠在一起互相照顧生活,享受一些基本醫療,并提供一些娛樂文化生活。
農民養老問題應該是現在中國農村工作的中心問題!當這些農民有尊嚴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個更有尊嚴更自信更強大的城市化了的中國也破繭而出!
作者系哥廷根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都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