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輕重戊》中有一則“種桑誤國”的故事,說的是管仲輔佐齊桓公,讓他帶頭率領齊國人穿綿綈的衣服,同時給予販賣綿綈的商人以高額補貼,使得鄰近的魯、梁二國紛紛放棄農業改為織綈。過了一年,齊桓公又帶頭改穿帛料衣服,齊國人紛紛效仿。魯、梁二國的綿綈賣不出去,糧食短時間也種不出來,朝廷賦稅斷絕。三年后,“魯梁之君請服”。
如今,現實版的“種桑誤國”則有可能再一次上演。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趙治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但一些媒體過分夸大了糧食庫存問題,總的來說中國的糧食供給還是處于“緊平衡”狀態。如果忽視這一現狀,導向扭轉,再過幾年糧食種植面積將大量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度增加。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將有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糧食連續增產,面臨庫存大幅增加、市場價格下跌等問題。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多措并舉消化糧食庫存。
趙治海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發布以后,有些媒體過度解讀,一時間糧食似乎已經“成災”了。實際上我國的糧食供給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每年仍然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大豆和糖,所以還是應該保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糧食問題一定要繃緊這根弦,要是嘗到了甜頭,以后全部依賴進口,那么20年后又會重蹈‘種桑誤國’的覆轍。”趙治海說,“表面上看現在是歌舞升平,實際上則是危機重重。”
他表示,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一定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相比美國等國家,我們的人均土地非常少。目前糧食產量雖然年年豐收,但那是建立在多施化肥、多撒農藥、多澆地下水的基礎上的,我們的糧食產能已經逼近極限,繼續的提高的空間非常有限。
例如,種植一季玉米需要澆灌三次水,每次按照50立方米/畝計算,三次就是150立方米,按照4元/立方米的地下水資源費,總計就需要600元。但是,國家為了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目前并沒有收取這筆錢。
“地下水不是不值錢,而是不能算錢。但長此以往,地下水資源也有告急的那一天。”趙治海說。
3月7日,農業部長韓長賦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就“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韓長賦也表示,全面二孩之后,我國人口預計會明顯提高,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必須始終保持糧食穩定生產。
具體來講,趙治海建議,國家可以鼓勵加大小米的種植面積。“5000年來小米都是中國人的主糧,只有最近幾十年,因為營養原因,吃的少了。”趙治海說,但小米的好處是耗水少,以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研發的“雜交谷子”為例,不用灌溉,不用多施化肥,以前不是產糧區的地方,通過種植“雜交谷子”也可以變為產糧區。
趙治海表示,小米現在的問題是種植面積太少,由于量少,價格波動很大。今年貴了,老百姓都種,明年就便宜了,然后大家又都不種了。價格波動大,又導致加工企業無所適從,“沒法做”。
“目前小米還沒有國家補貼,要是能夠出臺國家收儲政策,小米的種植面積就能增加到2億畝,代替一部分主糧。”趙治海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夏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