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與會嘉賓認為,中國農業面臨糧食安全、農村土地撂荒、農村金融體系難覆蓋三大挑戰。專家建議,在確保主糧絕對安全的同時,加強玉米等工業用糧的國際貿易,在全球層面確保糧食供應鏈得到補充;農村金融方面,積極利用社會資本彌補銀行缺位的短板。
徐鵬飛
保證安全可靠的糧食供給是中國面臨的農業問題
第一,糧食安全問題。全球基金會秘書長Steven Howard 指出:“主權國家的糧食安全,很難依賴于自己國界之內的努力來解決,現在越來越依賴于主權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貿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
“世界糧食隨著市場和技術的變化,短期內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但如何保證高質量的、安全可靠的糧食供給是中國面臨的農業問題。”澳大利亞FMG集團董事長Andrew Forrest認為,現在的消費者一直會關心超市里、互聯網上買的食物,來源是哪里?有沒有人工添加劑?是制造的還是天然的?
第二,農村勞動力流失、土地撂荒嚴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理事長溫鐵軍指出:“現在中國很多耕地都是荒地,約占20%,很多年輕人不想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工作,想留在城市里面,農民到城市打工,造成土地撂荒,是因為農業無法給與他們同樣收入的回報,這些會危及糧食安全。”
第三,農村征信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很多現代服務手段和農村對接不上。翼龍貸創始人、董事長王思聰認為,在中國農村,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得不到金融服務,尤其是商業銀行的農村金融體系基本很難覆蓋到。
未來中國不是小農的衰退,而是多樣化發展
溫鐵軍指出,談論農業問題必須理解世界農業的三種模式,亞洲小農經濟模式、歐洲城市農民模式(60%的農民是原城市居民)、美洲模式,不同模式之間不可以簡單復制,以前部分學者極力主張照搬美洲大農場的模式是錯誤的。但可以相互借鑒成功經驗。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Stephen Groff 認為:“這些模型及性質在一段時間會發生改變,現在中國的農業主要是小農經濟,而且小農經濟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我們看到大批農民進城的情況,小農經濟社會結構在一段時間會流失變化,我們要把資金、激勵等更多的資源送到農村,讓人們有理由繼續待在農村。”
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從事30多年中國農村業務發現:“農民開始走向規模化,種的地由原先房前屋后的一畝三分地,通過流轉,能夠適度規模擴大種植了。”劉永好說,“不僅適度規模化,而且大型農業企業開始涌現出來,農業跟市場緊密結合。”
對于中國小農經濟的未來,Andrew Forrest認為,未來中國不是小農的衰退,而是多樣化發展,農民的收入不完全依賴于農業,還可以有其他收入。在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認為,未來中國,至少將有5億至6億人過半農半工的生活,中國工業化這么多年來,只是制造出幾億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一到春節幾億人回家,春節后又返城。未來半農半工是主要趨勢。
無論大農業還是小農生產,一定要關注個體性的農業
李昌平認為,中國可以學習歐洲、日本和臺灣的經驗,發展特色小農、精細化的小農和尖子小農,農業經營與農家旅游、農家特色服務方式結合。嘉吉全球執行副總裁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大農業還是小農生產,都要高產,這需要新技術,一定要關注個體性的農業,通過技術、教育以及吸收資本來幫助他們。
對于中國主權國家的糧食安全,Stephen Groff認為:“貿易和區域合作很重要,要確保主糧有足夠的量,但在某一主權國家內不是100%自給自足的,我們需要從區域甚至是全球層面確保供應鏈可以得到補充。”
劉永好建議:“中國糧食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對老百姓不利,中國的肉蛋奶價格比國際市場高,最后都要老百姓買單。我們可以在保證大米和小麥口糧絕對安全的同時,放開玉米等工業用糧的生產和供給,用國際市場來調節。”
針對農村金融,實際上社會資本現在已經有了可喜的行動。李昌平表示,中國鄉建院正推廣在每個村的內部建立起合作信用組織。通過這個組織,農民可以把土地、房屋拿出來從中進行抵押貸款,農民的土地也可以當存款存進來,可以把農民閑置的房屋變成存款,存30年給30%的回報,存50年給50%的回報,把農村的資源用金融的方式進行整合,解決了農民貸款難,避免了用行政手段推動農村資源整合產生的問題,使農民的主體性得到增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