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傅雪琴:新時期的中國鄉土文化需要重新被審視

[ 作者:傅雪琴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8 錄入:王惠敏 ]

鄉村并非"土"和"俗",新時期的中國鄉土文化需要重新被審視

在我國近一萬個“不可更動”的文化遺產名錄,其中80%在農村。事實上,我們文化的基因就在鄉村。文化遺產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是人類文明得以綿延傳承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如今,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老手藝、老歌謠、老民俗、老禮儀、古老樂器、傳統戲曲正在慢慢地消失和離去。

從去年6月起,中國鄉村之聲專門成立《記憶鄉愁》項目組,面向社會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體記憶的文化遺產。在前后半年多的時間里,《記憶鄉愁》項目組共征集到全國各地發來的《傳承》推薦作品500多篇(件),其中80%以上的內容來自鄉村。

文化薪火,世代傳承。此活動獲得聽眾和網友高度評價,河南的麥稈畫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起源于宋朝,作品取材簡單,就來自于農民收割后的麥田。其無與倫比的創意和精美細膩的制作,使得麥稈畫成為饋贈國際友人的佳品。看完中國鄉村之聲推送的《非遺絕活麥稈畫 看一眼越千年》后,網友“液壓油管、氣動元件”跟帖留言:“一種傳承,一種信念,都是底蘊。學習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數”。還有聽眾稱:《記憶鄉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希望你們繼續堅持下去。

新疆新源縣的一位農民自學剪紙,其代表作是巨幅的《清明上河圖》。即便是剪紙,也分很多流派,各地選送的剪紙作品均各有特色。如安徽霍邱的“撕紙”自成一體,讓人拍案叫絕。通過廣泛征集,我們發現散落在民間的優秀技藝比比皆是,僅位于貴州黔東南的凱里就給我們推薦了近百件風格迥異的優秀手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但即便偏遠的苗寨,會苗繡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這些優秀的鄉土文化,多數將面臨30年后只能在影像中回憶的窘境。

早在70年前,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鄉土重建的問題。但鄉村真正的衰敗,城市化的巨大威力,到今天才顯露無遺。伴隨城鎮房地產化的急行軍,作為中國文化基石的鄉村以無度的節奏消失,而中國數千年文明的傳統和歷史也隨之消失。據天津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2000年,我國還有370萬個鄉村。2010年,中國鄉村數量削減到約260萬個。鄉村以每天一二百個的速度消亡。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表示:“一些鄉村數千年來歷經戰爭和災難而存活,但卻在和平時代因拆遷或領導者的短視而注定要消亡。”甚至還有專家認為,如果鄉村被徹底摧毀,那么中國人就不再是中國人了。因為在中華古老的農耕文明中,我們擁有以家庭和緊密關系網為支撐的道德價值觀,但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鄉村的凋敝不僅反映在人口結構的變化上,還反映在傳統手藝的消失。中華民族在農耕文明中,積累了很多的技藝,這些技藝既是對物質的極大節約,又產生了大量的藝術品。但在工業產品充斥的時代,這些都不存在了,或者瀕臨消失。過去精巧的竹篾器具,別致的蓑衣、斗笠等等,被農家樂和農莊搜集去,當作一種“鄉趣”和“歷史”展示給食客們。曾經被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寶貴財富的民間手工藝,似乎走到了盡頭。湖南大學王君柏老師說:我們一再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希望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卻忘了流傳5000年的中華文化正在自我毀滅。

黃帝提倡“敬天、愛民、惜物”的文化傳統,貫穿了整個中國文明史,使擁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民族累積了無以計數的文化財富。今天的中國鄉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有人說,世界上只有東方文明具有如此漫長的歷史,可能是在歷史中沉睡得太久了,現在如此急切地擁抱現代化和西方化,似乎每個中國人都擔心搭不上最后的一班地鐵。在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的平衡被打破了,新的平衡尚未形成。如何保護民族的文化長城是個大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真人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 中美日韩在线观看网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 伊伊久久综在合线视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