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那些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屢遭詬病之后,大有收斂。但在個別地方,卻又興起了所謂的“亮點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如果某個地方在某個方面的工作抓得好,有亮色,能起到一點帶面的作用,這固然是好事,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地方所謂的“亮點工作”是集中人力、集中財力、集中資源而人造出來的,有的所謂的“亮點工作”看上去著實很亮很美,但實質上卻與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如出一轍,都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變種。
據媒體報道,在一個貧困縣里,著力發展循環農業園,秸稈做飼料,茭白葉成菌棒,廢棄物幾乎吃干榨盡,雖然一組組數字令人振奮,但卻有農民反映:“縣里保生態,把村里的豬圈全拆了,山上林子封了,沒政策、沒項目,大伙兒想破頭也不知該搞啥。”這樣的“亮點工作”著實令人尷尬不已。還有的地方不切實際地統一建房、拓寬道路、美化村莊,不切實際地搞起經濟聯合體、規模種植、規模養殖,到頭來不但沒有給農民帶來真正的益處,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此人造的“亮點工作”,雖然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能讓前來考察的上級領導“為之一振”,進而博得好感。但這些充斥著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亮點工作”,只會掩蓋問題、積累矛盾。因此,對那些如此粉飾出來的“亮點工作”要加以糾正,加以清除,加以禁止。
新農村建設不能僅僅看上去很美,或是僅從一個側面看上去很美,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項能夠使廣大農民真正過上幸福生活的惠民工程,必須要在經濟、政治、文化、法制和社會等各方面齊頭并進,決不是“做花瓶”、“造盆景”所能實現的,單靠攻其一點而不及其余的所謂“亮點工作”是無濟于事的。那些所謂的“亮點工作”,缺乏可持續性,與新農村建設的初衷相悖,是建設新農村的攔路虎,同時也辜負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信任,危害了群眾利益,廣大農民群眾對此更是深惡痛絕。那么為何有的地方卻熱衷于此呢?究其原因,一是面子上好看,領導考察喜歡看亮點,亮點成了香餑餑,誰會耐得住寂寞去做“里子”?二是做起來容易,做個樣板可以短平快,可以快速“貼金”,而解決農村深層難題,要下力氣、打持久戰,可能短期效果不明顯,費力不討好,不如避實就虛來得容易。我們對那些所謂的“亮點工作”必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莫被“亮點”遮住盲點,要善于拋開“面子”看“里子”,防止發生一俊遮百丑的偏面傾向。
只亮一點并非亮,處處皆亮長空明。建設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腳踏實地,必須要精準發力,必須要多管齊下。惟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擰成一股繩,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使目標完成好,成效看得見,成果留得住,讓廣大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