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關于“酒桌辦公”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印發,安徽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專項整治,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群眾好評。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酒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也是重要的社交媒介。在文學作品中,酒的影子隨處可見,有李白舉杯邀明月的雅興,有蘇軾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有歐陽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有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也有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
當下,“酒”中摻進了人情、關系、功利等雜質,“酒”變成了“道具”,成為了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的“遮羞布”。近年來,全國各地相繼發生了黨員干部因“酒桌辦公”問題產生腐敗,因吃請、飲酒意外死亡等事件,在社會和群眾中造成了不良影響。群眾曾形象比喻“酒桌辦公”的實質是:“喝的是酒,噴的是口水,講的是關系,辦的是事情。”
緣何“酒桌”對一些黨員干部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殺傷力?首先是思想上的存在“病根”,一些干部放不下“不吃喝不辦事、不給好處不做事”的錯誤權力觀,把貪圖享受、吃喝玩樂當成公職人員的應有“福利”,總是想方設法找酒喝、找飯吃,實則以權謀私的“心魔”在作祟;其次是權力運行上存在“短板”,有的公務辦理不公開、不規范,自由裁量空間過大,導致本應依規依法辦的事情,變成了吃拿卡要、私相授受;三是認知上存在“弊端”,一些干部認為“接待也是生產力”,“酒桌辦公”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潤滑劑,更有甚至,部分黨員干部認為,“沒有酒桌上的一口捫,哪有仕途上的感情深”,“酒到位意味著關系到位,關系到位了啥都好說”等等。
如今的“酒桌文化”實質是“權力文化”,“酒桌辦公”本質成了“權力尋租”。當權力從辦公桌轉戰酒桌,當公務辦理變成“吃喝辦事”,規矩和底線往往在推杯換盞中被扔在一邊,交情和利益成了“通行證”,酒桌也就成了交易的“舞臺”。
安徽此次全省上下實施“酒桌辦公”專項整治,全面實施“禁酒令”,表面禁的是“酒”,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為了“治療”黨員干部的“權力病”、“作風病”,讓黨員干部回歸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的“原教旨”。筆者認為,每名黨員干部對待酒文化、政商關系、個人交往時,都應樹立起涇渭分明的角色意識。凡是公務層面的,必須守紀律、講法治;凡是私人交往層面的,切勿讓公權力“出場”。只有公私角色不錯位,公權力才不會淪為私人工具。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北縣委組織部研究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