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兩則新聞較引人關注:一則是上月中旬農業部宣稱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另一則是充斥各大媒體的所謂“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出爐。
這兩則新聞我并未點開看。因為第一則對我來說,只是歷史——至少希望它早點成為歷史。早在上個世紀之末,我曾專注報道過環境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和水污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以中國的“新聞觀”看,我那篇十多年前采訪世界銀行中國生態項目負責人之后寫的萬字長文《滇池,沉重的呼喚》,現在不僅仍然是“新聞”,而且仍然具有“前瞻性”。
至于第二則,看完標題我就笑了:拿什么嚴???
這兩則新聞本身不值得一評,但把兩則連在一起,卻涉及到當下國人生存的根本——農業和國學,必須做根本探討。
根在哪里?
再引用一則舊聞:據2015年德國時評報道,德國今年年初最大的游行不是德雷斯頓以反西方伊斯蘭化和反移民為主旨的PEGIDA游行,而是1月17日在柏林舉行的“我們受夠了!”游行。5萬多來自全德各地的人開來了近百臺拖拉機,打扮成動物和植物,發表激昂的演說……他們的訴求是:反對日益工業化農業,支持家庭農業。
真是稀奇得很!當中國舉國上下大干快上地追逐農業的工業化、現代化的時候,作為工業化標桿的德國,為何反其道而行之,反對農業的工業化?
什么是他們反對的工業化農業呢?
在網上查了一下得知:他們反對的所謂工業化的農業,就是把工業生產規律套用到農業,把土壤、水資源、環境、動物和植物僅作為生產要素,以人的意志來設計和控制農業的大規模生產。
比如,大型集約化動物養殖,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
大型“動物工廠”為了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將動物終身監禁在狹小的牢籠中,為了不讓它們在狹小空間內相互傷害,而對它們進行“改造”,拔掉牛的犄角,剪掉豬的尾巴和雞的喙;為了防止動物生病,對它們使用大量的抗生素?!皠游锕S”常常聲稱具有現代化的治污手段,事實上卻常常造成所在地下水、土壤和空氣的嚴重污染。
種植方面,他們為了追求產量而使用化肥和農藥,這樣不僅糧食的品質下降。更嚴重的是,在化肥、農藥的使用過程以及生產環節中,對環境和能源的破壞極為嚴重。
追求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的農業,意味著品種的整齊化一,意味著對土地更多的壓榨,把田園變成車間,從而使土地喪失了輪作休養、多樣化耕作的機會。政策長期偏袒大規模工業化農場,而沒能給予小規模家庭農場以應有的支持。
小農雖然保持傳統的農業倫理,維持了生態平衡、守護著鄉村景觀,給動物更多的權利,卻得不到政策支持……
反復查看了相關資料,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德國人游行抗議的,正好也是當下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都趨之若鶩的!
翻開多年來中央指導農業的綱領性文件——“一號文件”認真學習,發現“現代農業”或“農業現代化”始終是農業“發展”的主旋律,13、14、15年連續三年文件標題更是直截了當。
那什么是中國的現代農業呢?逐一閱讀,發現2007年“一號文件”是這樣表述的:“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國的“現代農業”呢?
我以往的理解,農業傍上“現代”,就是先進生產力,就是“高大上”;就是農業的規?;?、產業化、科學化、機械化生產;或者說是投入最小化、生產工業化、產品標準化、效益最大化……
但是,總覺得我這樣理解不足以表達“現代”的全部內涵,似乎還缺了些什么。
于是想起知名學者趙汀陽先生有一次在講座中對“現代”的定義,他說,現代就是不斷地革命。仔細琢磨此話之于“現代農業”,真可謂一語中的!
因為自農業被“現代”了后,原本能活十年的雞,在“現代化”養殖場就只能活二、三十天;原本被我們的祖先種了幾千年仍然地力常新的土地,一旦開始“現代農業”后,土地立馬結板酸化,二三十年就長不出莊稼;
原本生物多樣性的區域,“現代化”后很多作物已經消失,只剩下“一村一品”;原本江河湖泊密布的魚米之鄉,“現代化”后成了荒灘,或不得不打井和使用滴灌;
甚至原本在頭頂的藍天白云也被“現代”革掉了命,結果頭頂“神靈”不見了,剩下的只有霧霾……
雖然相信很多人對所謂“現代農業”或“農業現代化”并不完全理解,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現代”與“農業”前后次序的顛倒,以及“現代”的尾巴上要不要加“化”的問題;而是自從“現代”和農業和捆綁在一起,農業從此之后總是病魔纏身,噩運不斷。
回顧一下,自從“現代”成了中國農業的絕對綱領后,食品安全就陰魂不散地困擾著中國人,中國人吃什么都成了驚弓之鳥了。
發明了化肥的德國人的游行也說明了一切。那么化學農業到底帶來了什么?
也許中國環保部前部長周生賢兩年前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的披露的數字可以說明。他說中國受污染耕地約1.5億畝。比周生賢更具體的,是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去年5月的發言稱,中國已有十分之一的農田被化學物質或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殘留的重金屬、有機物農藥的超標大概20%。錢克明還說中國每年大概要用相當于1億噸的化肥,等于每五斤糧食要用一斤化肥,超出了國際公認安全線的一倍以上。每年使用130萬噸農藥,是國際平均水平的2.5倍!
據悉,污染農田土壤的重金屬元素主要包括鎘、汞、鉛、砷、鉻和銅等,被污染的耕地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能消除污染的。
由于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國土資源、農業、環保、工業等多部門,所以中國到底有多少土地污染并不清楚。有機構估算中國實際上嚴重污染的土地早已超過耕地的20%!
事實上也毋須說清楚,只需要觀察一下,中國到底還有哪些地方種地不用化肥農藥,就一目了然了。2013年5月份廣州抽檢大米時發現有4成鎘超標——這僅僅是鎘!若真有一部“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實施的話,那就意味市場供應的大米至少減少4成!
好在人家德國人已經活明白了,他們開始吶喊“我們受夠了!”他們拒絕規?;瘶藴驶a,倡議要遵從農業的自然規模,還原動植物生命本性,要保護小農。
然而,作為傳承了最優秀小農生產技術的農業文明國家,一點也沒有吸取工業國家的前車之鑒,仍然聲勢浩大地對養活了上萬年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小農生產痛下殺手。
當世界各地普遍在抵制大型農業、維護小農利益的時候,中國的三農研究者卻為大農代言,強調要建立土地要素市場化,建立以利潤為導向的高度資本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他們主張公共政策為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
為了貪大求洋的追求農業的規?;同F代化,政府財政把大量支農資金補貼到“龍頭企業”,不少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甚至強力推進土地集中連片,千方百計扶持龍頭企業推行“農業現代化”。
而中國的2億多小農戶,雖然仍然生產供應著占中國大多數的農產品,卻始終是被排斥在政策扶持之外。在這種“現代”盛宴的狂歡下,資本貪得無厭地四處攻城掠地,國家涉農政策和媒體一邊倒地大干快上。他們無不借農業現代化之名否定、拋棄、打敗小農,延續了幾千年的精耕細作的小農,在“現代”的號角號掩蓋下,純粹成了“龍頭企業”拈板上的肉,恣意宰割。
一切以經濟發展之名,一切唯西方發達國馬首是瞻。一邊是號稱有著幾千年農業文明史的國度,主動放棄了祖祖輩輩所傳承的精品農業,瘋狂而不計后果地倒追農業的粗獷式生產和人定勝天的顛覆式革命;另一邊是把工業做到極致,發明了化肥(哈柏)的老牌工業國,卻在竭力反對以人的意志來設計和控制農業生產。
依現代中國經驗,可以大膽地預測:等把自然而然長在土地里的農作物像當年“破四舊”那樣消滅之后,若干年后中國人也會模仿德國人舉個牌子標示“我們受夠了!”
中國政府或會在不久的將來,派大批大批的官員到西方諸國,學習考察人家小農生產的“先進經驗”;或者干脆上升為意識形態領地,像錢鐘書先生描述的那樣,公派留學生去牛津或法蘭克福圖書館查閱整理中國的農業文明史料,回頭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兩篇轉載率極高的論文,像緬懷“四大發明”那樣引經據典地說明中國“小農生產”早于西方多少年,以此來彰顯民族自信。
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不管人類如何煞費心機地奔向“現代化”,但時至今日,總歸沒有擺脫必須依賴食物才能生存的事實。中華民族創造世界上最燦爛的農業文明,并從農業文明之根上生長出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然后,短短幾十年的“現代化”之后,還有多少人認為中國是農業文明國家?提到中華文明,還有多少人想到農業?
人類生存之根是什么?食品安全,耕地污染之病根在哪里?
以何為本?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中國人的口頭禪。所謂的五千年,主要是指中國的文化。文化不是“上帝”先于人類之前就制造和設計好的,是人類自己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總結和提煉的智慧結晶,也就是說“文化”必須有“土壤”才能產生,而這個土壤,對中國來說,就是農耕。
近幾年,常常有人質疑中國的“文明史”沒有五千年。但如果換個說法稱中國的“農業文明史”,恐怕就不是5000年的問題。
據考證,農業文明開始于新石器時代的一萬四千年多前,中國是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農業帶給人類的首先是從流動遷徙轉成定居,中國至少早在8000年前就有定居農業。距今7000年前,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保存有古人人工種植的稻谷,至中國農業始祖“神農氏”時期,農業文明基本形成?!栋谆⑼ā份d:“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然而,今天的中國人,說到中華民族的輝煌時,說得最多的是“四大發明”。孰知“四大發明”這頂桂冠,是西方人基于西方工業文明的標準和對西方文明的貢獻的贈予。
要說中國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與順天時、借地力的精細化、生態化的農耕文明相比,“四大發明”實在沒法相提并論。
因為工業文明對人類的貢獻是在技術和物質層面,而農業文明對人類的貢獻則主要集中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中國古代農業對人類的貢獻,除了精細化、生態化的農耕方式,及生產出高品質的食物外,更在于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一套宏觀整體的認識論,一整套“道法自然”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生命本真的參悟智慧。
據世界可考的資料記載,我國春秋戰國的“量地利”的農業生產的代表——龔作法,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農耕技術。西漢著名農學家氾勝之作所《氾勝之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書,里面有關于作物栽培方法的詳細論述。糞肥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先民對人類農業的巨大貢獻,早在《農書?糞田之宜》,就有“用糞猶用藥也”精辟觀點。
不光是技術,先民們主導農業生產的思想更是讓人敬佩。《荀子?王制》指出“凡農之道,厚之為寶”。《齊民要術》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勞而無獲”??芍^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智慧。
在中國的農耕文化里,土地是一個天然和諧的共生系統,包括植物、動物、昆蟲、鳥類、微生物,都是農業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叭f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莊子)。”
蚯蚓是耕田松土的幫手,螻蛄鋤草而又間苗,螞蟻在深秋時會把草籽收藏起來作為過冬的食物,第二年地里就不會鬧草荒。地里種了玉米,為了防止棉蟲侵害,玉米地旁邊種上芝麻,棉蟲就會躲避芝麻的氣味而自動遠離。
現代植物學認為,豆類作物有固氮菌,會在地里保留天然的氮肥。而中國先民早就懂得這些,通常利用豆類進行倒茬和輪作,以不斷提高土地肥力。
中國的農耕文化里,沒有絕對的“敵人”?!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荀子)。一種所謂的“害蟲”,恰恰是另一種“害蟲”的天敵,它們相生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農田里的雜草也不例外,作物中適當的保留雜草,可以涵養水分。正所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span>
正是由于這種和諧的農耕“土壤”,才“生長”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與”、“輔相參贊”的博大的中國文化。
如:在與天的“交往”中,先民們知道敬畏,知道“順天時”,于是有了宗教信仰,有了像《易經》這樣參悟天人協作關系的樸素的哲學思想;
與地的“交往”中,先民們知道“量地利”,知道了尊道貴生厚德載物,懂得了“耕而不耢,不如作暴(齊民要術)”的智慧,就有了度量、物理、堪輿;
在與天地、日月的日常交往里,先民掌握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整理發明了人類最早最準確的歷法,并提出了陰陽、五行、四季、八卦、天干地支……
遇到各類自然災害,先民們知道靠單個人、家庭無法抵御,所以注重合作,突出群體的力量,總結出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處事方式;甚至在單純的人與人之間,古圣先賢們提煉了一套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并以溫、良、恭、儉、讓的行為準則。
總之,在于天地人的交流當中,中國先民知道敬天敬地愛人,成就了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締造了儒釋道的人生智慧。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卻日久彌新,生生不息。
然而,就像中國的傳統農業被“現代”之后的病態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被革命后,已經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完全顛倒了過來?,F代農業中,人成了自然的絕對主宰。雖然有機農業的興起已經證明了對化學農業的反思,但國人對有機農業的追捧,本質上仍然是對西方模式的頂禮和工業化思維的繼承。
比如有些投機主義者為了借食品安全之名,乘機炒作有機農業的高大上和說明自己的低產量(注:產量低的‘有機農業’絕對是偽有機),以便賣出暴利天價;還號稱自己的農產品不僅不使用化肥農藥,而且是人工捉蟲。
先不談人工捉蟲的言論是多么的荒謬可笑(少說數以畝計的作物上面的蟲子,有的比螞蟻還小,人如何捉得過來?)而要問的是,蟲生于田是蟲之為蟲的本性,是道之使然,為什么要捉它?是誰賦予你捉蟲的權力?
有機概念論的炒作者還常常聲稱自己用生物殺蟲劑和生物除草劑。孰知其“殺”和“除”的邏輯背后,本質上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和貪婪。因為化學制劑不僅“殺”了蟲子,也“殺”了自己,而生物制劑只殺蟲子,保全自己。
但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蹦阕阶⑺懒艘蝗合x子,另一群蟲子就會揭竿而起。你殺死了蟲子,鳥兒沒有了食物,它就會吃糧食。你殺死了鳥兒,蛇、狐、鷹,甚至蚊子、蒼蠅、螻蟻都將群起而攻之……
今日之人,不僅總想主宰自然,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是以“自我”為中心。在面對食品安全人人自危時,消費者總是以“上帝”自居指責生產者和經營者。
但是,當養雞的不吃雞肉,養奶牛的不喝牛奶,種菜的不吃自己種的菜,粥鋪的不喝自己熬的粥,制藥的不吃自己制的藥的年代,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沒有贏家。這正應了網上流行的心靈雞湯段子:當你把別人看成天使,那么你就活在天堂里;當你把別人看成魔鬼,你就活在地獄里。
在食品安全面前,所有人都把對方看到魔鬼,所以自己只能活在地獄里。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鑄就的誠信為本怎么了?人與人之間為何沒了信任?
現代化的進程掏空了國人的心靈,在精神空虛、價值真空和信仰迷失面前,中國人沒了自信。于是,總拿“四大發明”聊以自慰。真是子孫不孝啊——祖先發明了火藥和指南針,固步自封無能的子孫卻被洋槍洋炮打得潰不成軍;祖先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印刷最多的卻是圣經,子孫們卻前仆后繼地進行焚書批孔。棄祖宗創造的近萬年的農業生產智慧不顧,在西方列強打上門來的堅槍利炮面前,只能孱弱地沒了骨氣地辯解說,你們今天打我們的核心技術——“四大發明”是中國的!這是對自己祖宗智慧何等無知的嘲諷??!
阿Q式的民族主義者也許仍然會說:不然——中國有著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行文至此,使我想起網上一則段子:說一個外國朋友想來大陸學中華文化,有人這樣奉勸外國朋友:想學中國文化不要來大陸。想研究唐宋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歌舞和禮儀;明朝去韓國,那里保存了明代的禮樂制度;清朝去香港,民國去臺灣,那里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而在大陸的中華文化,你看到的只是一個“四不象”。
我在想:在若干年后,會不會有人在此段子后加上一句:要研究天人合一的小農生產,就去德國?
中國人身上到底還有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
習主席最近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那么,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仰是什么?中國到底以何為本?
“根”“本”結合,根本出路!
真所謂風水輪流轉,雖然國人還沒有德國人般的大徹大悟,大多數人還沉溺在工業化進程的狂歡之中,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自己的反思,思考“向何處去”的問題。
如文學界,近兩年《記住鄉愁》(莊乾坤),《鄉愁里的中國》(葉一劍)等作品一夜之間走紅,更多鄉愁的文字如雨后春筍般地在網絡和微信上傳播。現實生活方面,越來越的大都市“資產階級”開始在郊區或老家租地種田,并自封為“新農人”。種地儼然成了一種時尚,地主們不光希望吃到健康的食品,更幻想著過上一種“有機慢生活”。
這說明,中國人已經開始厭煩被鋼筋水泥包裹起來的、像機器一樣運轉的生活,他們渴望回歸自然。
筆者《沒有情懷的現代農業是一場災難》一文在“國學養生文化大講堂”公眾平臺發表后,有人在平臺留言說我在反對有機農業。這里很有必要對何為有機農業,以及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區別進行辨析。
“有機農業”是一個泊來品,是相對“無機”而言,強調的是生產方式,是技術,其本質只是對化學農業的改進,它的基礎仍然是人定勝天的思維。有機農業把農業作為商業,只關心農業的最終產品,以及這些產品作為商品的交換價值,它追求經濟效益和產業化經營,而不是農業生產與自然的本質關系。
說穿了,有機農業仍然是西方以人為主導的對自然的有限平衡,是人與自然在矛盾與和諧之間的中間道路,其靈魂還是西方世界“天人對立”、“主客分離”的世界觀。與化學農業相比,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關系。
可惜的是,“有機”被國人概念化和格式化之后成為一種莫名其妙的時尚,成為不容置疑的高大上,成了對西方發展道路馬首是瞻的死搬硬套。
與之相比,中國傳統農業(即小農)始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導向,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的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價值趨向。
中國傳統農業雖然有高超的生產技術,但它的靈魂不是技術,更不是經濟模式,而是文化,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態度,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真正和諧。
它在乎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以及這整個過程中的多重價值,是中國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易傳)的終極信仰。
相對而言,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技為手段進行的工業化生產,以產出和效益為核心,與文化無關。所以我不是反對有機農業,因為相對化學農業,這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我反對把有機農業解釋得復雜化,反對唯技術論。
事實上,中國傳統農業并不反對現代科技,只是它更在乎人文和整體生態觀,而不是技術高于一切。正如“小農情懷”聯合發起人、中國農業大學生態學沈佐銳教授所總結的,他擁護中國傳統農業,是從技術,到經濟,再到文化的升級轉變。另一個聯合發起人,有著近20年有機農業實戰經驗的朱安妮教授更是批評現在很多人做有機農業根本不懂哲學。
說穿了,有機農業是厭惡了化學農業的人渴望接近自然的新的出口,可惜的是投錯了胎,錯誤地把有機農業當成了接近自然的終極方式。如果把種地視作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話,選擇有機農業只是一個半拉子回歸,這樣的回歸是不徹底的。
但不管是一小步還是一大步,都是在進步。至少這是對工業文明反思,是已經上路的尋找。
然而,人間正道是滄桑。尋找,但并非能找到。春節期間一篇《一個博士生的返鄉日記》在微信和網絡上瘋狂轉發,從這篇文章獲得的轉發和引發的評論的火爆看,它點中了中國大多數人的痛點——即葉一劍在《鄉愁里的中國》所感嘆的“回不去的故鄉,進不去的城”。
自近代中國沒落以來,自卑后的中國人凡事奉行“拿來主義”,一方面對工業文明價值過多追捧,而對其弊端認識不足;二是對古代農業文明的過度批評與否定,導致對其在人類文明地位的視而不見。
當今的人生活在一個被物化包裹的城市中,似乎相信工業化的程度越高,物質越豐富,離自然越遠,人類就越文明。但是,驀然回首,發現物質的豐富并不能填充精神的空虛。
隨著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食品安全,交通擁堵、城市霧霾的全面爆發,部分中國人才明白這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們開始彷徨。
但是,晚了!與工業化、城市化相配套的,是中國每天200多個農村的消失——家沒了!于是,春節的年味沒了,小時候的鳥叫聲沒了,原本固有的親情關系也生疏了,越來越多的人們對喪失自己精神家園開始不安。
去年上海踩踏事故發生后,有高校就指出這是傳統文化的失守,是中國傳統教育缺失的苦果。由于沒有了信仰找不到歸宿,中國人才厘頭地人云亦云地四處狂歡。農村沒落了,流浪在城里的農村人至少還有懷念。
比鄉下人更可悲憫的是原本的城市人,他們像孤魂野鬼似的游蕩在城市的水龍車馬當中,而找不到自己的根。不管是文學里的鄉愁思潮,還是城市中的地主情結,中國人正開始精神上的拓荒與突圍。
農業是根,文化是本。但當今中國,小農生產正在消失,傳統文化全面潰退。
吃飯是根,精神是本。但當今中國,食品安全人人自危,倫理道德樣樣缺失。
健康是根,快樂是本。但當今中國,空氣、水、食物全面污染,信任、價值、親情逐一瓦解,而懷疑、怨恨、貪婪卻與日俱增……
最終呈現在社會面前的是:生態環境惡化,社會底線失守,組織機制癌化,利益集團肆無忌憚,信息系統高度失真,公平正義嚴重侵蝕……誠如清華大學社會學孫立平教授所言:中國社會正在加速走向潰敗。
然而,反者道之動。
縱觀歷史,中華文化遭受外族侵略最危險時期有七個∶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西南北受到的外族進攻;第二是秦漢時期匈奴的進攻;第三是魏晉時鮮卑等五胡的進犯;第四是隋唐時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第五是兩宋時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第六是元、明、清時期蒙古、滿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而沒有中斷消亡,且總是在衰落中中興,就在于中華文化有很大的吸納和包容性,總能把外來的入侵消化成自己的內容,這是它真正博大精深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憂傷,但并不悲觀。
事實上,不管科技如何發達(包括違背植物倫理的轉基因技術),無論機器代替人力的機械化程度有多高,但迄今為止,人類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由天地構成的自然力主導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沒有擺脫依靠食物才能生存的事實。
雖然人類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制造出各種可替代的食物,但迄今為止,最好的食物還是來自天地之間的自然食品。所以,中國傳統農業永不沒落。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從現代化再到后現代化,人類的進化只是在經歷和復制著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罷了。
工業化、規?;藴驶默F代農業只獲得資本的喜愛,生長并滋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小農,獲得更多的是國人價值和情感上的認同。
當我們多位從事農業和國學的知名專家決定發起“中國小農情懷PGS聯合會”之后,立馬得到很多人,尤其是知識階層的響應,這是明證。
被稱之為有機農業3.0版的PGS(參與式保障體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Systems英文縮寫),不是西方概念的照搬。它是以中國小農為主體,以情懷為紐帶,把保障食品安全與幫扶小農合二為一的健康、互助、生態、關愛的高品質共生組織。
在這里,小農是根、情懷是本,PGS是鏈接研究者、生產者、消費者全面互動的平臺。
在這個組織里,生產者的產品找到了出路,價值得到認同;消費者既保障了食品安全,也滿足了工業社會遠離自然造成的精神空虛;研究者真正實現了學為所用,既為消費者把關了食品安全,也為生產者提供技術保障。
反觀時下興起種地的熱潮,由于對農業本質的理解不到位,半道入行的新農人錯誤地把有機農業當成是親近自然的終級方式。他們多是為情懷而來,初衷只是為保障自己能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并聲稱自己不是為了賺錢。
但等一頭扎了進來,才發現技術問題,人員成本,營銷體系……諸如此類的投入原來如此之高。于是恐慌之后,如何賺錢又一次成了思考的焦點,并因此而迷失了當初的需要,多數農莊最終陷入“商業模式”的困惑當中。
與之相反,小農情懷PGS不是對農業生產系統的重建,它是以傳統文化為導向,通過對固有的小農生產進行幫扶和疏導,讓原來就很好的原生態產品、風光秀麗的大自然,與渴望吃到健康食品和向往自然的人群進行無縫對接。既低成本地保障了食品安全,傳承了小農生產,又圓了都市人的地主夢,鄉村夢。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社會,中國文化的根基全在農村。
那里有小時候的味道,那里有儒釋道的信仰,那里有節日的濃郁氛圍,那里有雞鳴犬吠,鳥語花香。回到農村,有親情的關愛,有淳樸的民風,有甘甜的泉水,有習習涼風;
你可以巧遇當年同窗在瓦欏窗下品茗論道;也可以專程拜會遠方親戚在熱炕頭上敘說家常??梢月牥贇q老人講古今,提前回想曾經的蹉跎歲月,觀察自己還健碩的滿頭銀發;也可以和三歲孩童捉迷藏,及時找到孩提的快樂年華,反思自己已消失的天真無邪。
可以根據你付出的多寡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程度,選擇當一個羊倌,躺在山坡上曬太陽,在傍晚跟在羊群后遠遠地聽圈里小羊咩咩的叫聲;也可以做一次牧民,騎上駿馬追逐白云,在清晨融進彩虹里,靜靜地體會耳畔的呼呼風聲。
你可以在隆冬,到閩南的土樓里,裹著大衣,品味婉轉歡快的歌仔戲;你也可以在孟夏,去陜北的高原上,光著膀子高吼蒼涼豪放的信天游。你可以與伴侶同行,在靜謐的夜晚里并肩坐下,傻傻地望著頭頂閃爍的星空;你也可以與同學結伴,在豐收的田野上漫步同行,激情地討論眼前滾滾的麥浪。
每一個生產基地,我們都竭力維護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保存當地固有的文化習俗和歷史傳承。所到之地,都有我們國學專家向您講解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讓您充分感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前世今生。
果林專家會在碩果累累的園子里,教你品鑒不同水果口感的苦澀酸甜;生態學家會在鳥語花香的樹蔭下,向你家的小孩講授妙趣橫生的自然世界,講述每一種生命不凡的身世及生長智慧。
不管多懶,你一定要擼起衣袖,推一推碾米的石碾,感受一下歷史的厚重;也必須卷起褲管扛一扛刨地的鋤頭,體驗一下農民的艱辛。
在這里,參與是旅游,是學習,是修行;保障的是健康,是良知,是仁愛……參與不是監督,是教你了解生命本源,全心投入地融入到每一種食品的生產過程;保障的不光是食品安全,還有你那顆原本并不冷漠的靈魂。
農民不需要你掏出太多的銀子,他們更需要的是對他們的尊重……在這個組織里,農民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心安理得地從事小農生產。消費者也毋需坐在物聯網的攝像頭下,懷疑一切地監督雇工有沒有偷懶,或者往飼料里添加抗生素。再也不需要目不轉睛地注視老母豬的行蹤,比較著它與吃了瘦肉精后的小豬神情的恍惚程度。
農業是“根”,國學是“本”。農耕孕育了國學,國學指導著農耕。根沒了,沒了健康的食品,生命將難以延續;本不在,人沒了靈魂,無疑于行尸走肉。大搞沒有文化的現代農業,或者蜂擁而上地建設裝滿了攝像頭卻沒有信仰支撐的有機農莊,甚至從根本上否認傳統農業的價值,只一味地強調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指標的建設,都將是死路一條。
只有“根”“本”結合,才是根本出路!
不要只沉迷于世界第二大GDP的虛假繁榮,8億農民的富裕才是中國富強的根;也不要空喊中國夢,文化才是民族之靈魂,才是中華民族強勝之本。
農業與國學,中國問題之根本。
文章最后,我想以狄更斯《雙城記》里的開篇詞,作為此文的結束: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旅居農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