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啞河:土地的黃昏:農業現代化還是現代農業

[ 作者:啞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06 錄入:19 ]

霧霾明顯可見,但土壤污染積重難返。空氣、水、土壤榮辱與共。土地是萬物之本。

常言天藍水清地綠。空氣、水、土壤是榮辱與共的,或相互成全或相互損害。只要一方污染,另兩方一般逃不掉。當前,對于前兩者的關注頗多,特別是霧霾,明顯可見。但土壤的污染,很可能積重難返,對我們身心的損害也日益嚴重。人們普遍都覺得現時的糧食水果蔬菜味道淡,或是有害異味。就營養而言,在尼泊爾吃一碗土豆,大概相當于國內吃三到四碗。土地是萬物之本,是我們真正的母親,她病了,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長期以來,農業污染(曾)近乎國家機密。

1、100多年前,美國農業部土壤所所長,威斯康辛州立大學土壤專家富蘭克林·H·金(Franklin King)遠涉重洋游歷中國、日本和高麗,考察三個東亞國家古老的農耕體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的農夫》(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的書。作者產生了疑問:中國農民數千年來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健康,他們沒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資源投入,卻養活了這么高密度的人口。為什么美國僅僅耕作幾百年的歷史,就已經面臨著肥沃土壤大量流失,農業難以持續下去的危機呢?

答案是中國農業生產特點集中于生產過程中高效利用時間、空間和各種可增進土壤肥力的資源(以糞為肥),甚至達到吝嗇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以致過度使用的資源則是農民自身的勞動力,即所謂的傳統小農經濟。而美國則是廣泛使用化肥、農藥的“石油農業”。作者不會想到,當時美國的耕種方式甚至在當下依然被許多人認為是先進的、現代化的。作者在書中提出,“我們必須學習他們(東亞三國)如何進行環境資源的保護,這是土地的根本。”

當下中國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國,但很少有人知道,農業是其中造成最大污染的行業,農業面源污染對全國面源污染的貢獻高達約1/2。我們常引以為豪地說中國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但我們卻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與此同時我們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2010年2月中國環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中國農業已經超過工業和生活污染,成為兩項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來源。農業源排放的總氮占水系氮污染總量的57%,長江、黃河和珠江每年輸出的溶解態無機氮達到97.5萬噸,其中90%來自農業,而氮肥占了農業源的50%。

據三農專家溫鐵軍執筆的報告《氮肥的真實成本》,建國初期,國內的氮肥產量只有0.6萬噸,小麥、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總產量只有不到1300億斤。隨著我國化肥工業不斷發展,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良種的選用,我國的糧食連年增產,2009年已經達到10570億斤。氮肥是糧食增產的最大功臣。但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化肥氮的平均利用率僅為30%-35%,高產地區甚至低于30%,而流失率高達52%-60%。據統計,中國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素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

氮肥工業還是高耗能工業,是我國節能減排的主要障礙。我國70%的氮肥以煤炭為主,氮肥生產年均消耗能源約1億噸標準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1000萬噸標準煤的速度增長。30%的氮肥生產依靠天然氣,年消耗全國近1/3的天然氣。

氮肥的過量使用使得肥效急劇下降,以至于威脅到中國的長期糧食安全,朱兆良院士(2006)的研究指出,隨著氮肥使用量的增加,水稻產量漸增,但增勢減緩,至最高產量后,繼續增加氮肥施用量,則產量反而下降而肥料成本卻增加,農民凈收入減少。同時,氮肥過量使用排放的溫室氣體加劇了氣候變化,也對長期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氮肥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和土壤酸化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從而會導致土質下降和土壤環境惡化,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這些有害物質可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富集,進而對人體產生影響。

雖然氮肥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氮肥過量使用加劇農業綜合立體污染,加大了生態農業轉型風險,然而氮肥的生產和流通行業仍然得到大量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享受著上游的原材料價格優惠、生產環節的稅收優惠和環保投資優惠,以及下游的運輸價格優惠和銷售環節稅費的優惠等等。

同時,農村的污染治理目前是投資最小的領域。環保投資自2008年才出現,人均只有幾毛錢,2009年人均大概一元錢。2010年是七千多億的三農投資,而2009年用于農村環保才十個億。一手拿大錢補貼造成高污染、高排放,一手拿小錢來治污,這注定南轅北轍。

2、現在中國政府已明確強調了農業的多功能性,即現代農業,逐漸在改變以往服務于產業資本擴張的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思路,給農業賦予了生態環保、糧食安全、社會保障、文化傳承、旅游休閑等功能。這恰恰符合中國政府2007年提出的生態文明,但在實踐上依然是原有的農業模式。

“以往最主要的問題其實不在于農業自身,而在于產業資本形成和產業資本擴張。過去40年時間里,我們形成了復雜結構的利益集團,他們為增加自己的利益份額甩掉成本,而推動各種政策的安排。”溫鐵軍在采訪時指出,有機農業是對當前農業生產模式的突破,其所倡導的“低耗能、低污染、低投入”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污染問題。而其所帶來的消費理念、生活模式,不僅有利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更有助于農業走向多元化的平衡發展。

有機農業起源于歐美,但它的生產理念卻深受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1911年的《四千年的農夫:中國、日本、朝鮮的永續農耕》一書,后來成為指導歐美有機農業運動的經典著作。有機農業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和高深,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幾乎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有機耕作,在英文里Oganic(有機的)這個單詞就有“古代的”的意思。古代沒有化肥和農藥,栽培的材料均取之自然,而且沒有污染。

據考古發掘,中國已經有7000年的蠶桑養殖史和6400年的稻作農業史,中國幾千年農業文明中曾出現的饑荒往往不是農業自身造成的。承載中國農業文明史的傳統小農家庭經營,本來就是有利于生態環保的有機生產,且具有食品安全、環境維護和社會穩定三大正外部性,與最近40年才被當作發展方向的,以生產效率為核心生產模式的農業現代化導致大規模推進的化學農業、石油農業相比,后者只不過是中華農業文明史中的短暫一瞬——農業現代化,盡管有著某種歷史正當性,比如人口與溫飽問題。但這個階段和模式已經過去或不合時宜,必須結合現實嚴峻形勢作出改變——。盡管短暫,卻已經讓我國的農業變成了不可持續農業,在農村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災難,在城市造成嚴重的食品不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城鄉之間的信任危機。

當今中國,化學化種植和規模化養殖已成為農業的主流生產方式,這不可避免的形成涉農利益集團占有收益和轉嫁成本的制度,并對其后的發展和制度變遷形成路徑依賴。要想將農戶的生產行為轉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上來,必須提供足夠的行為激勵。百年前金教授對中國傳統農業價值的分析不容忽視,我們應該結合現代農業多功能性所需要的適用科學技術創新和相應的組織制度創新,內在地使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啞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之综合缴情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日本一本中文一区在线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