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晨:農村里的大學:問題與對策

[ 作者:劉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3 錄入:王惠敏 ]

——以粵南地區的某些大學分校為例

現如今,大學選址在農村或者城市的郊區進行辦學的現象已不是少數,主要原因是大學需要拓展他們的辦學條件,緩解大學的“人口密度”與“教育資源”的矛盾,等等。當然還有一些大學是基于現在土地價格頗高而主動選擇賣地去其它的地方重建校園。種種原因都導致了現在有的大學要么整體性的搬遷,要么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去建立新的校區。此舉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在新校區,一些設施和設備尚未完善,學生生活和學習極其不便,特別是在學習方面,教師需要坐車或者開車來進行講學,而學生在此地無更多的交流機會,故而這就阻礙了他們的“思考”和“進步”。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苦不堪言。但是,學校和當地政府并不會因為這樣的情況而選擇撤銷校址,因為成本頗大,可謂是“一失足造成千古恨”,例如西北地區的某985大學就是這般。

通常而言,大學之所以選址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主要的原因是成本低,尤其是地價。我們在調研華中某高校的時候,2006年他們就選址在LF校區,當時的地價是600元/畝,而現在差不多翻了10幾倍,達到了差不多1萬2千元/1平米。當時的學生出行可謂是苦不堪言,而現在的師生對于當初作出這個決定的校領導,都是稱贊不己,說他有眼光。反而,在西北某大學的新校區,把本科生全部安排在哪兒,用地也是之前的一個空軍基地,但是老師們去上課的時候卻十分麻煩,后來該校抵擋不過輿論,在教育部和當地的政府雙重協調下,重新在距離老校區的15公里處炸山,重新再修建一個新校區,這個學校的師生對校領導,尤其是當時作出決定的校長痛罵不已。如比較,學校的發展,校領導得到的口碑好壞,其實都與城市的發展有關系,也與領導的戰略眼光有關系。

而在粵南的一個城市,這里的師生所遇到的情況與西北這所985高校有幾分類似,從十多年前選擇到此地建立新校區,到如今,依然沒有什么“生氣”,而且學生找工作困難,他們的視野、交流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限制。有的學生,周一到周五在此地上課,周末回到G市。他們覺得,這個地方荒山野嶺,所以不愿意多待。而選擇留下在這個城市工作的也比較少,基本上都去外地謀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城市的發展前景不好,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城市能夠提供給他們的生活期待又不多。

總而言之,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規律是,這些高校都幾乎選擇在農村、城中村建設新校區,有的甚至建了之后又不要了,重新籌資再建。這些“折騰”對于大學、師生意味著什么?又該如何破解,這是我們在此文中需要回答的若干問題。

大學為什么要建新校區?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大學從2000年擴招至今,已經在資源供給與師生需求上呈現出矛盾的狀態。以粵南的這個大學為例,雖然也是985大學(占地3.428平方公里),但放在新校區的人數就有1萬多人。這也就意味著把這些人拿走,放在新的地方,則老校區就不會有那么大的壓力了。

隨著全國各地的大學擴展,各地不同的大學,尤其是有實力的大學都在選擇建設分校,例如深圳,還有一些各種不同的研究院,這些研究院與“母親”(老校區)比較而言,實力還是稍遜一些,畢竟一些硬件設備還不齊全。但為何還是要建呢?一個是因為圈地,明明可以靠政策和優惠(尤其是地方政府也希望如此)拿到一塊“寶地”,為何不拿?另外一個,加強交流。尤其是與海外,港澳臺地區的交流。這也就意味著,這個新校區往往還有一個搭建某種平臺的功能。同理,各地紛紛建立的大學城也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外宣傳時可以獲得一定的好處,例如某大學有多少個校區,多少人在某個校區,多少人在另外一個校區。等等。這對招生而言,有一定的感染效應,更對它們的排名而言,有更大的好處,因為大學拓展以后,會有新的地方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原先則沒有這么多地供成立新的學院、新的系等。這種體量上的增大,無疑會促進整體性的實力提高。例如粵南某大學在2016年就準備開展2個多億(前提投資)的一項太空研究,而這個“比較洋氣”的研究與當地的整體城市風格比較而言,實在是不怎么協調。但是,學術歸學術,尤其是自主辦學,當地又不能干預,所以做什么,不做什么,其實都是大學自己說了算。

在我們的調查中還發現,其實地價是影響大學搬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我們在前文所看到的那樣,有的在十年前拿地的價格和現在的土地價格完全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這也就意味著這個學校可以“賣地”獲得更多的資金。例如,在華中某大學,自2000年大學合并以后,他們選擇把以前的一塊地賣給開發商,售價達到60個億(2007年左右),這對于一個大學而言意味著什么?而在澳門,卻不能這般,如果搬遷,則需要把地還給政府,而后,政府再分給了另外一個學院用來辦學。

地價影響著大學的選擇,也影響著大學師生的生活。尤其是那些早些時候搬到新的校區的學生和老師,往往承受的不僅僅是公共資源不足,教學設備不足的情況,還承受著“荒山野嶺般”的生活。這對于他們的心理而言,一時半會真的難以接受。

而在農村選擇建設大學,或者說在城中村選擇建設新的校區,則也與地方政府的引進、一些比較實惠的政策有關系。例如粵南的某大學分校,選擇在此地辦學,一個是毗鄰港澳,更加方便進行與香港與澳門的交流,另外一個原因是當地的環境好。而在城中村建新校區,地價又不高,拆遷等費用也不用考慮太多,畢竟四周都是山,居住的人群并不多,故而,面向大海的大學就此落成。但是此大學的師生告訴我們,雖然安逸,但是過久了,就會自閉,畢竟是在“山中”,畢竟距離這座城市的“中心”都很遠很遠,出行也變得比在老校區困難很多。

在農村建設新的校區所帶來的困難還不止上述所說的那些,除了在位置上吃虧對生活不利以外,還有當地其實并未因為大學的到來而變得“發達”和“興盛”。我們連續觀察了若干個星期,發現:只有在周末的時候,粵南的這所大學的學生才會走出來大約2公里路的樣子,到小餐館就餐,平常幾乎都是點外賣。我們與當地的一個賣麻辣燙的婦女特意交流了此事,我們問:“為何現在大學生都變得‘這么懶’”,她的回答是:“的確是出來太遠了,太耗費時間。”同樣,正因為商家也有這樣的供給,所以學生也不愿意花費這樣的精力和時間跑來跑去。

在該村的周圍,我們發現還有很多農戶散亂的居住在周圍,尤其是該大小的北邊(南邊是山),我們詢問當地的樓房出售價格,大概1萬/平左右,而過了馬路,對面的海景房則為2萬8,甚至3萬多的都有。可見,一條馬路就決定了售價居然如此之大的差異。同時,在租房上面,周圍的居民樓的出租價格在600元左右(一個月),一室一廳,而城市市中心的租房價格在2000左右(一個月)。可見,雖然該地段的確是“風水寶地”,但是過于偏僻,原本政府對周圍經濟因大學而崛起的預期,可能要落空。

該大學與周圍的融入也是問題,我們發現,在這個地方幾乎沒有什么購物中心,也沒有什么大的廣場等,幾乎就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周圍都是農民。老師們,要么就是在校園居住著,要么就是節假日離開此地,回到老校區。同時,學生們平常也很少出來(時而出來聚餐,但是不多),即便出來,也多半是在校門口坐車去乘坐城軌回家或者坐大巴直接回家。筆者曾經遇到過好多次這樣的情況。我們問他們,為何不愿意出來,他們的回答是,沒有什么可玩的,還不如待在宿舍學習,看電影。

這也就注定了,大學與周邊是脫節的,看似原來很完美的規劃,但并非預期的那樣。社區融入的問題,不僅僅是大學的校園墻那么簡單,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再拿該校的老校區來說,它與整個城市融合的非常密切,出門就是地鐵口,不遠處就是繁華的市中心,而校園內更是時而有很多游客穿梭,學術活動可謂是熱鬧非凡,但該校的這所新校區,則幾乎很少有人來訪。在我們駐村調查的時間段內,一個星期有2次不錯的學術講座就已非常滿足。故而,這意味著本科大學四年如在此地長待,會變得越來越“落后”。

在新址建立分校或者選擇到新的地方,比較偏僻的地方建立新校區往往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即安全問題。我們通過走訪得到,在粵南的這所大學,大概晚上9點多就已經路上無人,這與冬季時期的西北地區的大學差不多(雖然那邊天黑比較晚)。一方面,此地周圍都是農民工或者原住居民在生活,這無疑會造成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外來的農民工(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天黑之后,路燈下的人,可謂是稀稀拉拉,而校園內有的地方則沒有光亮,學校周圍又是山,所以很少有人在特別晚的時候出現。

這些問題困擾著大學的新校區的發展,但是“撤回”又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例如西北的那所大學,把新校區不要了,又重新建立一個,則花費了以億為單位的開銷和成本。如此,橫看我們現在各地的大學新校區,多半都是在“繼續辦學”的狀態下,強忍著,憋著,甚至沒有辦法去為當初的“拓展”而帶來的這些問題加以解決。首先是地方政府只要把大學“弄來了”,幾乎很少去再管,資金又不可能來自于新校區所在的地方政府,所以脫離了“親媽”而找個“假后媽”的孩子,往往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師生甚至在情感上覺得上當受騙、劃不來,等等。他們為了工作,為了這個平臺,又不得不選擇折中、強忍等去適應、調整,這為此就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學生,則畢業之后,萬事大吉,再回來新校區看看,則成“奢侈”,例如筆者所認識的一位至今在某報社當記者的朋友就畢業于該新校區,我問她為何不愿意再回去,她說,沒什么歸屬感,甚至覺得當年被拋棄。她即便到澳門去游玩,路過該市,也沒有選擇回去母校看看。可見,我們的新校區發展戰略,是否存在對學生反哺高校的可能性進行了削弱?

要知道,高校發展往往不僅僅是自己如何如何成功,還在于她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如何如何成功。例如,校友捐贈給母校資金至今還是新聞,這就說明了,大學還是應該注意學生如何來回饋的問題,尤其是情感上的回饋。有能力的,可以捐贈建設樓房,無能力的,至少可以“常回家看看”。所以,如此看來,我們所了解的粵南這所高校的新校區就如一個被利用的跳板一般,顯得工具性價值頗大。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的一個難題?正如我們前文所述,當初建設該校區,肯定有過自己的判斷,有過整個學校領導層的商議,有過看似科學的審視。如果搬走,成本該如何計算?不僅僅是放棄過去建設的這個地方所投入的資金,還有各種其它成本呢??同時還要考慮,是否又有資金來源建設更新的校區?

是否有更便宜的農村土地愿意優惠地被地方政府予以“贈送”?這些問題擱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加以思索。很多時候,都是選擇咬牙切齒的繼續堅持;很多時候,都是校領導選擇出面與師生進行溝通,安撫這些群體的“脾氣”。

但是問題出現,肯定是要解決,故而,在本文看來,不妨從五個方面來加以考慮。

第一,加強老校區和新校區的溝通性。此種溝通并非是說在新校區和老校區之間加開一些班車就可以,而是應該在學術資源、學術資本上進行多方位的合作。否則,新校區就會因為老校區的資源過多而顯得心理不平衡。第二,加強周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粵南的這所高校的周圍就有不少的傳統資源,例如民國時期的一些偉大人物的故居,還有詩人的故居等,這些都是相當好,在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尋求突破,是地方政府和該校新校區(校方)可以同時考慮的。在旅游業等帶動下,打開周邊的商業經營,促動城中村的改造和發展,甚至政府可以加大對該地區的開發,利用政治偏斜也可以。第三,增加新校區的硬件設備。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新校區因為“新”而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圖書館的藏書量,再例如一些實驗室的設備缺乏等。如果這些不足,會造成學術和科研的下降,也會造成學生不愛閱讀的后果。因為積極性,往往因為一次次的“不能滿足”而變得不再愿意愛學習。換句話說,一次借書,沒有借到,再次去借,又沒有,···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再那么愛閱讀、愛借書。第四,加強社區融入。學校和周圍的居民區,應該是互通有無,甚至可以完全開放于當地和新校區所在的社區。這為大學和市民、農民之間的溝通做出了貢獻,也讓周圍對該校的支持,有所增加。社區融入,可以進行一些活動,可以開展一些項目。第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的歸屬感因為新校區而變得減弱,但是不能因為新就什么都不管,而只是關心學生的考試分數,學費交了沒有?等等。要讓他們感受到這是在一個大學,而不是一個新校區生活和學習,讓他們有存在感和價值感,從而增加參與性和主動性,進而增加他們的歸屬意識。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如今的高校在選擇新校區的時候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有的大學已經相當嚴重,卻又無法回避。本文選擇粵南的一所985和211大學的分校,并結合華中地區和西北地區的一些高校新校區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種種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我們所希望的是,這些對策能夠給現有的一些大學帶去新的新校區治理思路,同時給還未沒有或者準備建新校區的大學能夠給予一定地啟發,此乃本文的核心意義。

2016年11月4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思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911精品一区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 | 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人成视频欧美 | 一本国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