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石:現代農業的發展邏輯和新趨勢

[ 作者:劉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06 錄入:王惠敏 ]

謝謝各位,我最早的時候計劃介紹一些農業服務,但是今天有機會跟高端人士在一起就介紹一些高大上的東西,主要是我對農業大的發展邏輯的思考。我是屬于皇帝不急太監急的人,一直思考一些農業發展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我的優勢所在,對于宏觀的農業比較感興趣,對于在農業的產業運作和一線操作也比較熟悉,對國外的情況也比較了解。

我進入農業這個行業是二十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不是學農的,是文科生。在孟山都時期做了一個抗蟲棉,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這個案例也成為哈佛商學院一個成功的案例。后來在杜邦先鋒做中國區總裁的時候,做了一些事,連續六年業績翻番,凈利潤率超過50%。新的單粒播種的農業的耕種方法是通過我們團隊的努力推廣,最后獲得成功。還獲得了長江商學院2008年商業模式創新的大獎,農業只有我們一家公司入圍。商業模式創業獎是比較難做到的。在隆平高科做CEO的時候沒有什么太值得夸耀的業績,只是每年業績做到50%以上的增長。

關于農業眾說紛紜,喜憂參半,我想在這里幫大家梳理一下農業發展的六大邏輯。我認為中國和國外的農業發展的邏輯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一部分:現代農業發展的六大邏輯:

第一個邏輯是農業發展的時間邏輯或者是歷史邏輯。這就是全球的農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邊緣化,這個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發了14個也不可能改變歷史發展趨勢。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農業最早的社會經濟的核心不斷被邊緣化。今天中國農業的GDP只有8%9%,美國只有2%多一點,這是一個不會改變的事實。隨著GDP的發展,在農業和食品在消費中的比例在降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第二個是空間邏輯。經濟學家一般告訴大家中國以外的世界農業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我認為是四種。前面的三類是一樣的,我認為第四個是另外的獨特模式。第一個叫“規模農業”,美國、巴西阿根廷為代表,也包括烏克蘭,大規模和農產品出口為導向;第二個叫“平衡農業”,雖然也有一定規模,但是強調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第三種是東南亞和中美洲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第四種是日韓臺為代表的“精品農業”。我把這些四種類型又分成兩大類型:前面兩種叫“主權農業”,后面兩種叫附屬農業。因為所謂的“特色農業”技術和市場都強烈依賴宗主國,有濃重的殖民地色彩;而所謂的“精品農業”其主糧要依賴歐美的進口,沒有獨立的“生存權”。所以,像中國這樣一種社會制度獨特和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走這種附屬農業的道路,所以“特色農業”和“精品農業”只能作為中國農業經濟形式的補充,而不可能成為主流。中國農業如果不在“主權農業”這個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那是沒有前途的。

第三個邏輯是技術邏輯。各種技術的跨界和融合將取代單一技術進步。農業生產的基礎要素基本上包含種子、土地、栽培、灌溉、化肥、農機、植保等七個要素。中間的種子技術是“內在要素”,外面的要素可以分為資源要素,技術要素,助力要素和抗逆要素。新型要素是什么?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是更加微觀的層面,由于分子生物技術出現,基因的功能定位、修飾編輯、轉移融合等從更微觀的層面改變農業的遺傳的規律和發展方向;第二個在宏觀的層面上,技術要素之間的組合、內在和外在要素的融合。而不是靠某一項技術進步來獲得農業整體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一項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依賴農業大數據的實踐和應用的發展。

在講第四個邏輯之前要澄清一組概念,什么叫“大農業”和“小農業”。包括中央一號文件去年也第一次提到“大農業”和“小農業”。但對于這個概念許多解讀是不夠正確的。如果認為“農林牧副漁”或“主糧”是“大農業”,而種植業或經濟作物是“小農業”的話,這是外延式的解讀,是淺層次的解讀。我從經濟運行的不同的內在規律來解讀:“大農業”是大宗農產品基于數量上的追求;而“小農業”則是基于特色的追求。響水大米、五常大米,優質麥等雖然是主糧,但是屬于“小農業”的運作方式。從表面上看,大農業是數量追求,實際上追求的是產業效率;小農業表面上是特色,實際上是價值。

現代農業的核心不是產量。中國農業在過去十幾年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不斷追求高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農業生產目標是不一樣的。1)從1949年到1990年,是中國農業的“供不應求”階段,在這個階段產量追求是正確的,因為只有生產足夠的糧食才能養活足夠的人口;1)在1990年到2000年期間,農業生產進入到“供需平衡”階段;3)在2000年以后進入到一個“供過于求”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供不應求,農業生產的目標是數量最大化,這種思維我稱之為“窮人思維“;第二個階段是供需平衡,農業的生產目標是多樣性,這種思維我稱之為“小康思維”;第三個階段是供過于求,農業生產的目標是品質的追求和可持續發展,我稱之為“富人思維”。所以中國到現在為止,從今年一號文件才提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從窮人思維向小康思維過渡的階段。中國現在應該做的是產業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是富人思維。但是因為傳統思維定式作怪,中國農業發展的主導思維到現在為止還遠遠落后于時代。

所以,第四個邏輯是“大農業”的邏輯,是從產量追求變成為效率和效益追求。這張圖搞經濟的人一看就明白,但許多做農業的人理解不了。做農業的人一直要追求產量高,而做經濟的人則想要效益最大化。隨著生產投入的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就會增加。但是超出了最佳的投入產出的效益點,再增產意味著投入產出比的下降,是與經濟的規律背道而馳的。所以農業作為一個產業,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產量的最大化。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的。

第五個是“小農業”的邏輯,是從特色導向轉變為價值導向。我們從下面一張圖可以看到,以消費者的立場出發,價值去向有四個階段,一是吃飽,二是吃好,三是健康,四是可追溯。如果想吃飽花100塊錢,吃好你可能要花150300之間。如果在吃好的基礎上再加上健康的概念,如無污染、綠色、有機,還要再增加,就會變成200500之間。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疊加可追溯的技術的話,則價值大概是在300600之間。所以作為一個農業產業的參與者,其未來盈利的增長點,將主要將體現在價值的增加,而不是產量的增長上。

最后一個邏輯是產業發展的邏輯。即從規模導向轉化為產業化的導向。在這里要明確產業化的定義和實現路徑。產業化實現是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一是規?;?,二是標準化,三是現代化,四是產業化。規?;且_成基本的規模效益;然后實現每一個環節的標準化操作,一個是提升效率,二是產品的質量保持一致;做完了標準化以后,才能夠實現現代化,通過現代化技術、設備、管理來提升它的效率;在現代化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產業化。產業化和現代化區別是什么呢?產業化首先是與市場的對接。如果說一個工廠的生產設備很先進,但是生產出來不知道賣給誰,這不叫產業化,這叫現代化。產業化的第一個要點是必須與市場對接;第二個是產業鏈條的貫通;第三個是產業價值的提升。所以這四個階段不可能跨越。所以現在中國的農業還在過規?;蜆藴驶某跫夒A段糾結中,還沒有能實現,現在提什么“農業4.0”,要么是不懂,要么是忽悠。現在中國根本就沒有資格談,因為我們連現代化和產業化都沒有做到。農業4.0或工業4.0必須是在產業化基礎上的更高一個層次,是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第二部分:農業技術發展的最新的趨勢。

在講這個之前,要講一下生物技術引發世界農業企業的三次并購浪潮。因為農業過去收到種植方式、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和和作物的適應性的困擾化區分得很厲,這樣就使得各地的農業生產都呈現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但是在生物技術出現以后,破解了這個難題。生物技術可以在不同的作物和品種中獲得同樣的表現和技術優勢,所以具備了“通吃”的能力,使得農業的全球化成為可能。

農業企業并購在1996年是分水嶺。之前的是“順勢生長”,之后的是“野蠻生長”。之前的是能力導向,之后的是資本導向。

思維的維度決定的未來競爭的優劣勢。比如一個公園里的一個迷宮,走出來是很難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從高空來看的話,就很容易走出來的,因為你的維度不同。中國為什么遭受了百年的恥辱,因為思維的維度落后。你還在冷兵器時代,沒有辦法跟西方的堅船利炮抗衡。這不是能力的問題,或者努力程度不夠的問題,而是戰略緯度,思維緯度的問題。

現在農業的基本的概念,什么叫“農業物聯網”?它是在設施農業的場景下,通過專有設備采集農業相關數據并進行相關設備操控的系統。它主要涵蓋農業的生產、倉儲物流和從農產品市場。目前中國用的主要在農產品生產和倉儲過程。

接下來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智慧農業”,另一個是“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是一個軟件專家系統,在獲得了一些相關聯的信息數據之后,怎么通過建立和完善模型,來進行決策的系統?!熬珳兽r業”主要是指硬件的操作系統,是相關的設備按照指令,準確實施和操作的能力。

 “農業大數據”是一個數據的系統,是在開放和多維的空間,如何去捕捉、識別各種海量的數據,如何標示和建立數據庫,如何確立算法,建模和不斷進行優化。

為什么要講這些東西呢?因為孟山都公司應在這些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布局和操作。這一系統一旦完成,其它公司的任何技術和產品都可以用其他的產品來取代。在它的系統之下,其他公司是沒有還手的余地的,所以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它現在做的這套系統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部分:美來眾聯的土地托管的模式。

中國農業面臨三重困境:農村的空心化,生產的碎片和市場的斷層化。這方面大家了解的已經很多了,不去花時間介紹。

土地托管是什么的?不是去流轉和承包,而是我給你打工,替你服務。為什么我們認為土地托管最有發展前途呢?我們先用排除法來說明。1)中國的小農業是沒有出路的,你的一家一戶的小農業是沒有辦法跟國際上的大公司進行競爭的;2)大規模農業在中國沒有空間。因為土地的制度性障礙,因為流轉成本問題,因為農業的心理接受度等問題。3)土地托管因此就應運而生。而且可以避免農業的三大風險:天氣的風險,市場的風險,農民違約的風險。

目前中國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有五種形式,大規模的商業流轉,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外來大戶承包,和土地托管。我們從流轉成本、技術水平、管理優勢、管理成本和風險控制五個緯度進行評估,最低的給一分,最高的給五分,中間的給三分,中間偏上給四分,中間偏下給兩分。得出的結果是:土地托管得分最高的,其次是農民合作社,第三是家庭農場。大規模商業化流轉和外來大戶承包都不可行。

托管模式的基本的業務架構,核心是通過專業化的農機服務隊來服務農業生產,在服務的過程中,就自然涵蓋了上游的農資集采和下游的農產品銷售。這樣,整個產業鏈就自然打通了,而且上面可以搭載農業金融,包括農資的貸款,農機的租賃,農業的種植保險等等。

土地托管能夠成功的要點是進行農機的標準化配置和操作。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做任何事如果不能做標準化,特別是農業非標的產業不能進行標準化,對產業沒有太大的幫助,只不過由一個人取代另外一個人做。同時,實現了標準化就可以進行復制。

要解決農業生產,還要從下游去想辦法。通過訂單農業的銷售來拉動上游產業的生產。今年我們在五個縣完成試點工作,每個縣實現訂單種植七萬畝,生產五萬噸高標準的單品的糧食。

美來眾聯通過土地托管解決中國農業普遍存在的痛點:第一是通過機械化解決勞動力問題,第二是通過套餐化解決技術問題,第三是通過托管化解決服務問題,第四是通過訂單化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第五是通過金融化解決資金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經過兩年的廣泛實踐,我們認為是可以成功的,所以我們才開始大規模的推廣。

總結一下托管模式:第一,它顛覆傳統渠道營銷商業模式,而是通過農業機械和解決方案提供農業全程的服務;第二,它掌控土地的種植,自然就掌握了上下游的產業的投入和產出;第三,我們建設開放和公共的第三方平臺,聚合產業和社會資源。

我們在探索和解決中國未來誰來種地,怎么樣種地的問題:中國的未來不會是一家一戶的農民的分散的種植和經營,也不會是歐美的大農場的運營和管理。中國農業未來將會是通過專業化農業技術服務,實現全面托管和全程服務,并實現上下產業的互通。

今天我最后總結今天分享的要點:

一是研究農業既要見樹木又要見森林,就是要從歷史觀、全局觀、經濟觀、產業觀來看問題。

二是新型農業操作系統正在形成,保持對于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敏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要用于嘗試和創新。

三是中國的農業道路不是一廂情愿。制度公平,模式合理,實現普惠,減少干預。這對于整個產業的長期的穩定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土地托管的農業服務模式是中國從小農經濟走向現代化農業的最佳路徑。

作者簡介:劉石 種植服務專家、種業資深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泰證券研究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212 | 亚洲人网站77777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愉拍国产自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