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說當前土地、宅基地制度弊端,要怎么改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怎么看待現存農村土地制度、怎么對農村土地進行利用,是最引人關注也值得探討的話題。
在昨天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的分論壇上,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澤針對現行土地制度弊端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驗進行了探討。
專家學者們都說了什么?他們對現有的土地制度持怎樣的觀點,對未來又有怎樣的預測?
24日下午3點,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第19場分論壇準時開始。這場分論壇是談論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關的話題。來聆聽論壇的人很多,大多數都來自農村基層或農產品企業。這場“接地氣”的討論,在主持人簡短的寒暄過后直奔主題。
論壇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現存土地制度暴露出的弊端。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第一個發言。一上來,他的矛頭就對準了農村宅基地的入市問題和承包地流轉問題。
蔡繼明:一個是農村建設性用地的流轉,實際上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我們只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存量的建設用地入市,但是這塊地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整個農村建設用地大概有19萬平方公里,70%、80%是宅基地,但是不允許流轉。宅基地只在農村集體中流轉,可以想像其財產功能是根本發揮不出來的。另一方面是承包地。承包地目前流轉也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規模,能夠達到100畝規模經濟的也不過是350萬農戶。100畝最低的規模經營都達不到的情況下,我們的農業現代化是很難實現的。
接下來,又有兩位嘉賓把目光聚焦到了農村宅基地的入市問題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農村宅基地如果能夠入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國有的土地可以同價同權,那么,過高的房價也可以得到抑制。
劉世錦:我們說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國有的土地同價同權,但是到目前還沒有實現,宅基地本來我們想要創造條件,但是現在還只是在一個村民組進行流轉。到底誰需要這些土地?城里人可能去農村,但是你想買這個地可以買嗎?如果說供地的比例能夠達到40%以上,如果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能夠進入市場,如果經過某種政策處理以后,該交的稅交了,我們的房價能有這么高嗎。實際上,供給側是制度問題。我覺得解決問題僅僅在需求側采取措施是不夠的,解決不了長期的問題,根本問題還是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供給側。
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澤也認為,如今,農村的空心化越來越嚴重,怎么讓宅基地流轉起來、把閑置的土地資源利用起來,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姚澤:農村空心村非常多。老房子就扔在那里,沒有人開發。如果這些宅基地能夠入市,讓農村和城市一起合作開發,那我們的土地資源就可以用起來。中國未來必定面臨一些村莊重組的問題,肯定有一些村莊會消失掉。在消失的過程中,怎么把宅基地流轉起來。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那也是一個很大進步。現在“三權分置”在推動,希望宅基地入市這方面能出臺很好的政策。
對于以上三位專家的觀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也表示出了部分認同,他覺得,農村中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應該相等于城市的政府土地所有權和房地產公司的土地使用權。
溫鐵軍:土地管理法是偏向城市利益的法。我們在土地管理法出臺十多年之后,才有了保護農村承包權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至少說農民做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談判對象力量是非常弱的。長期以來我們要求的就是,農村中的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應該相等于城市的政府土地所有權和房地產公司的土地使用權。因此,早在土地管理法提出之后,我們當時作為農村的研究人員,提出的觀點就是同權同利。
不過,當談到其他三位學者關于宅基地入市和流轉問題時,溫鐵軍表示,這一點還應該從長計議,他認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到底應該怎么改,還需要從農民的角度出發,想一想他們需要什么,而不是從城市的利益出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