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歷史性轉折新階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攻方向。我區應正確研判農業發展新形勢,樹立新理念,把握新機遇,克服新挑戰,培育新動能,加快實現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統籌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牧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綠色發展、提質增效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畜產品有效供給體系,不斷提高我區農牧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生產體系
首先,要優化農牧業產品產業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統籌糧經飼協調發展。逐步改變我區玉米“一糧獨大”的作物結構,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糧食作物要鞏固提升優勢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本著適區適種的原則,在玉米優勢產區重點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的加工型玉米;在農牧結合區堅持種養結合,積極擴種青貯玉米;適應市場需求,鼓勵發展鮮食型玉米。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要保持適度擴大態勢,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繼續加大設施蔬菜財政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市場供應能力。飼料作物要大力擴大種植面積,培育壯大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進大小牲畜協調發展,改變“一羊獨大”的養殖結構。堅持“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方向,實施千萬頭肉牛發展規劃,穩定奶牛養殖頭數;順應我國畜牧業生產區域“生豬養殖北上”的新布局,制定實施生豬產業發展規劃,鼓勵玉米主產區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業。鼓勵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特色養殖、特色種植,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牧民增收的大產業。開展馬鈴薯主食化行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馬鈴薯食物資源。
繼續加大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畜于草”戰略,嚴格保護基本農田草場,建設高標準農田草場,提升農田草牧場單位面積產出。大力開展以水為中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推廣以噴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種植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大設施農業特別是蔬菜產業發展步伐,積極開展標準園創建活動。穩步推進牧區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配套建設暖棚、畜圈、人畜飲水井、儲草棚等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草場質量,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
強化農牧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創新農牧業技術體系和技術路線,為農牧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建立一批現代農牧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牧業科技創新聯盟,推進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臺基地建設。鼓勵發展農牧業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對企業科技研發的引導扶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吸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產業園,發展設施農牧業、精準農牧業、精深加工、現代營銷,帶動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和農牧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牧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加強生產標準化管理。實施國家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畜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銷全過程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快實現內外標準的統一,用標準、規劃來引領農畜產品的優質化。實施農業標準化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以糧食、蔬菜、特色林果、中藥材等為重點,涵蓋生產、加工、儲存、包裝、運輸、流通等環節的標準體系。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質量控制等各環節的農業企業標準體系。著力培育和保護農畜產品的品牌,讓品牌為農畜產品擔保,通過品牌建設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提升安全食品供給水平。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強農畜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監管,著力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在重點產品生產企業推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產品質量安全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風險可管控、責任可追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切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加大農藥殘留、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環境問題的治理力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步伐。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
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
提升農畜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加快實施農畜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重點開展初加工、主食加工、質量品牌提升、技術集成、綜合利用能力建設。鼓勵龍頭企業打造全產業鏈,支持企業加強農畜產品深加工科技攻關和產品研發,促進農畜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
促進農牧業產業鏈延伸。推進農牧民以土地草場經營權、農畜產品等入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讓農牧民既能獲得生產環節利潤,又能獲得農畜產品加工、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的利潤,增強對農牧民增收的帶動能力。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在優勢農畜產品產地打造食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實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動,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等模式。圍繞減少流通環節、降低安全風險,積極推進產銷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牧業”行動。加快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信息分析模擬、冷鏈物流等技術在農牧業生產、流通、銷售中的應用,積極利用電商、物流等現代商業模式對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改造。重點發展“互聯網+農牧業+深加工”、“互聯網+農牧場+配送”等模式,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特色農畜產品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
積極開發農牧業多種功能。著力打造體驗型新業態,實現農牧業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拓展。推進農牧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家樂、牧家樂、采摘園、開心農場、開心牧場、葡萄酒莊、垂釣中心等體驗型業態。充分利用生態風光、農牧文化、美麗鄉村等元素,推動種養業、加工業、餐飲業、創意農牧業等互相滲透、互相提升,促進休閑觀光農牧業提質增效。
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
鼓勵引導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三大主體”,充分發揮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在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通過溢價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多種形式,帶動農牧民共同致富。
開發農村牧區人力資源。優化我區農牧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隊伍,把職業農牧民培養成為自治區現代農牧業發展的主力軍。深入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牧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探索培育農牧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新牧民。
推進專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農牧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的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提升農牧業生產過程和投入品的專業化管理水平。總結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扶持培育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供銷、郵政、農機等系統發揮為農服務綜合平臺作用,促進傳統農資流通網點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
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圍繞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與農牧戶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17年,全區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的比例力爭達到50%,重點發展“訂單農牧業”和股份合作。
深入推進農村牧區重點領域和關鍵性改革
積極推進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穩定農牧區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牧戶自愿互換承包土地,實現連片經營。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集體的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農牧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拓寬農牧民增收新渠道。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是實現農牧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應盡早明確村級集體經濟的地位、功能,提出扶持和發展措施;安排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要給予稅費減免、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扶持。從各地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鼓勵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實力。
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牧業和農村牧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牧區。整合落實支持農村牧區創業創新的有關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各地要加快建立返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開設開放式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
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發揮政府支農投資的引導作用,積極探索資本金注入、以獎代補、擔保、貸款貼息以及PPP等多種政府支農投資方式,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吸引社會投資,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等各種經濟成分從事農牧業生產。構建新型農村牧區金融體系,為農村牧區市場主體提供多元化、多樣性的融資方案。
健全農牧業保險制度。農牧業保險要服務于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適應農牧業產業鏈建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在橫向上,農牧業保險要盡快覆蓋農林牧漁各主要產業;在縱向上,農業保險要與農牧業產業鏈加速融合,從農牧業生產環節向產業鏈上下游的加工、儲存、流通、貿易直至終端消費等各個環節延伸。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內蒙古新聞網 2017年5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