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35歲的袁宇,是江西萬載縣康樂街道里泉村一位農民,愛書如命的他19年來省吃儉用,花費200余萬元,收藏連環畫、名人傳記、紅色刊物等各類書籍20多萬冊。他以書會友、以書睦鄰、以書誨人,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文化符號。因為坐擁“藏書屋”,袁宇被當地群眾稱為“精神萬元戶”。(6月21日中國新聞網)
眾所周知,如今大多數鄉村已成文化的荒漠,這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小學撤并后,鄉村學校的校舍廢棄了,從此廣闊的農村失去了朗朗的讀書聲;多年來,露天電影不見了,廣闊的農村成了被電影遺忘的角落;近年來,雖然村村建起了“農家書屋”,里面有上千冊書籍,不過極少向村民開放過,任憑那些書籍在書屋里睡大覺……在農村這個“買書看書都很奢侈”的大語境下,突然發現了一座農民私人修建的擁有20多萬冊書籍“藏書屋”,無異于在廣袤的沙漠里發現了一片綠洲那么驚喜——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農家書屋”:農民修建,農民使用,為農家服務的書屋。
筆者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教師,在農村工作三十多年了,對農村的閱讀狀況卻深感擔憂。筆者曾借走親戚或家訪的機會調查和觀察了上百個農村家庭,發現90%以上的農村家庭修起了樓房,室內裝修之豪華可與城市相媲美,可房間卻極難發現一個書櫥。雖然孩子有單個的書房,但里面除有幾本皺巴巴的教科書就再也沒見什么書籍了。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所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居民年人均圖書閱讀量為3.11本,低于城市居民的5.62本。農民或農民工群體圖書閱讀率僅為29.9%,不及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的家庭一年到頭很少或從不買書的高達八成以上。
如何改變農村這種悲愴的狀況?這就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書香社會”的建設,像江蘇海安那舉辦“農民讀書節”,努力在農村營造一個愛書籍,喜閱讀的氛圍;其次是敦促基層干部千方百計利用好“農家書屋”,像贛州市尋烏、安遠一樣開展“農家書屋+電商”,用“電商”激活“農家書屋”,讓農民平時有了知識“充電”的地方,讓鄉村孩子在假期里能有一個看書的地方,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不再讓閱讀成了他們“短板”;最后,要及時發現、表彰和鼓勵像江西萬載縣康樂街道里泉村的農民袁宇一樣的勇當和樂當“書癡”,自覺修建“藏書屋”的“精神萬元戶”,讓他們的“書癡”精神星火燎原,讓“書香”盡快飄香整個鄉村,早日破解農村閱讀堪憂的狀況,把整個鄉村打造成文化的綠洲。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