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成資源,茉莉花田的香味越來越濃。據媒體報道,17年來,垃圾分類在“中國茉莉之鄉”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持續推進。如今,這個西部小城垃圾分類覆蓋面達70%以上,垃圾分類正確率達90%以上。
垃圾分類是一個流行的環保話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其不僅牽涉垃圾綠色無害化生態處理以達到環保目的,而且更是一種科學綠色生活方式的倡導和踐行。但在現實中,垃圾分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在一些地方還沒有落到實處,無論是個人的認知、習慣、責任感,企業的回收、利用、產業化,還是政府的投入、管理等,都存在一些問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垃圾分類沒有得到全面落實,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以下三點:
一是垃圾分類作為一種新習慣、新素養,公眾還不大能接受,因而就不能形成一種自覺,這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內化素質,外化習慣,幫助公眾養成垃圾分類意識;
二是垃圾處理設施不到位,分類收集容器、分類存儲點投放點不足,分類自然難以開展;
三是雖然在源頭上倡導分類,中間運輸、終端處理卻沒有分類,如垃圾車一來,分好類的垃圾又一股腦地混裝在一起,給群眾造成了“分了白分”的不好影響。
“茉莉之鄉”推動垃圾分類的成功經驗,正是抓住了這三個方面,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政府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譬如針對市民新習慣、新素養沒形成,縣里便組織關鍵人員和骨干力量培訓,再由他們回去組織延伸培訓、內化素質,同時以骨干力量上門督促與獎勵相結合,外化習慣。
譬如針對源頭分類卻又混合運輸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該縣克服困難,保障了源頭分揀、中間運輸、終端處理的全過程分類。更值得一提的是,縣里還完善了長效機制,協調推進,推廣新技術新理念,讓垃圾變廢為寶。
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
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實行科學的分類處理,達到最大程度的無害化,既可以消除生活垃圾圍城、圍村、圍民問題,又能解決生活垃圾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消化問題。當然,唯有“分類”而治而且治理管理到位,“垃圾分類”才會成為現實。都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隨著城市規模日趨擴大,人口日益增多,城市里的大量垃圾不可避免,如何實行垃圾分類,讓垃圾“各行其道”,進而“變廢為寶”,這才是時代課題。“中國茉莉之鄉”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將看似煩瑣的垃圾分類做成了可借鑒的模板,使垃圾變成自然資源,讓“茉莉花田的香味越來越濃”,的確值得其他地方借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鎮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