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雨傘換農裝,扎根農戶話家常。還是當年土改勁,策籌精準富農桑。”這首由82歲老黨員傅成玲創作的打油詩,生動地描寫了湖南省漣源市黨員干部走進貧困農家的真實場景。(8月11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一首看似普通的打油詩,描繪出了黨員干部在當前的精準扶貧中“俯身進農家,巡察到地頭”的生動畫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激發起了廣大黨員干部的斗志,紛紛投身其中,演繹出了共產黨人高尚的情懷。面對媒體關于一些地方資料脫貧等現象,這種深入田間地頭的扶貧模式確實值得點贊。
“背包雨傘換農裝”,從思想上轉變角色。說到領導干部,百姓往往就想到坐在辦公室里喝茶聊天或是走出門就指手畫腳的形象。在當前的扶貧工作中,如果還是那樣坐在辦公室里“遙控”,那群眾怎么脫貧?因此,首先是要轉變角色,把自己融入百姓之中。脫下西裝革履,換上一身農裝,背上背包,扛上雨傘,才是“下鄉干部”應有的形象,融入百姓才融洽自然。
“扎根農戶話家常”,從距離上親近群眾。曾幾何時,在一些地方,干群關系越來越糟,黨員干部與百姓之間心靈上的距離很大,完全談不到一塊兒。年齡大點的農民還記得上世六、七十年代的一些下村干部,來到田間地頭,與百姓拉拉家常,甚至開開玩笑,很多事情就解決了。換上了“農裝”,關鍵還要去與農民親近,才能得到信任。能夠在“農戶”扎根,與他們漫話家常,那工作的推進就樂觀了。
“還是當年土改勁”,從工作上展示熱情。82歲老黨員傅成玲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是因為他從“土改”走來。當年,剛剛解放,打土豪、分田地,顛覆了歷史,干部群眾那是熱情高漲,積極投身到那場變革之中。如今,我們要完成脫貧攻堅,就要拿出當年的干勁,懷滿腔熱情把責任扛在肩上。因此,那些工作中總是畏首畏尾,裹腳不前的黨員干部,更當拿出勁頭沖刺。
“策籌精準富農桑”,從方法上精心籌謀。地方要發展,百姓要脫貧,那就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只用“輸血”式的扶貧。要因地制宜,提升地方、群眾脫貧路上的“造血功能”,就要求黨員干部們深入調研,切合地方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惟其如此,那“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恬美畫面才會在眼前展現。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要實現精準脫貧、全面脫貧,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像傅成玲詩歌中描繪的那樣,“俯身進農家,巡察到地頭”,與群眾零距離接觸,走進他們的心靈,融入他們的生活。這樣,我們的脫貧攻堅就會節節勝利,百姓的日子就會芝麻開花,迎來一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村新氣象。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