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老人在南海畫了一個圈”,隨即這個圈的魔力就帶著中國由沿海到內地都開始改變,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富有時代色彩的詞語影響著中國十幾億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國家各個鄰域的突飛猛進。幾十年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如果說鄧小平是將國夢喚醒了,那么習近平總書記則是將國夢細化了。中國夢助推著我國加速實現小康社會,每個家庭要踏上這個步伐,首先便要擺脫,扶貧刻不容緩。
扶貧就像繡花慢工出細活,要實現脫貧還得領導干部肯花“繡花”的功夫去繡出滿堂彩。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從三億減少到三千萬人,這三千萬貧困人口就是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后剩下的幾根難啃骨頭,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四川審議團時明確強調“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這就明確點出了繡花需要怎么繡以及在哪里繡。
當駐村人員走家串戶去采集信息時發現,很多貧困戶安于現狀,他們因為窮而不敢去嘗試致富的辦法,他們依賴于政府提供的補助,出現了送牛吃牛、送果苗果苗枯死地間的怪圈。 要打破這一脫貧攻堅怪圈除了干部要親自上陣磨槍還要帶上貧困戶一起動起來,加入這場無硝煙的致富戰之外,還得干部俯身花功夫慢慢繡花。
要繡花首先得宏觀設計,因此調整貧困戶心態才能為其造血,對待貧困戶要的是從根本改變其致富觀,不等不靠,主動朝著政府指向的路子前行,不半途而廢。花要繡的好還得針細、繡布好,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每一個貧困戶就像繡線,我們要用耐心將線理順,扶貧的難題就像繡線纏繞難解,要干部細細研究逐個解決,才能做好繡花準備工作,才能讓貧困戶不返貧。要繡出精品就要繡花人將每根彩線合理布局,做到心中有數,所以扶貧干部就要讓每戶貧困家庭找準自己的致富路,做到一個蘿卜一個坑,做到扶貧不硬套經驗,真正因地制宜。
扶貧這項繡活需要膽大心細,敢于走出新的路子,不在乎一針一線如何穿行在繡布間,只要過程足夠心細,每一針都花心思,精品繡便能應運而生。扶貧不是一時一地能做出成效的事情,繡花功夫下的好這就是貧困戶的福音。肯將繡花功夫下到位,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