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基層扶貧干部聊天,得知現在基層有個新動向:貧困戶享受的政策紅利越來越多,有的貧困戶干脆“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非貧困戶心里越來越不平衡,兩個群體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不和諧的苗頭。(人民日報 9月18日)
近年來,為切實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各地政府都加足馬力,選派優秀干部人才奔赴基層的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按下了脫貧攻堅的“快捷鍵”。然而,扶貧干部在推進工作中卻屢次“遇冷”,發現部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主動性低、依賴性強,存在“等靠要”思想和“慵懶散”陋習,“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進而出現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等現象。
總所周知,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最根本的力量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脫貧攻堅工作“領導熱、群眾冷”,等著扶貧、脫貧的現象,還需打好“組合拳”,讓貧困戶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貧困內因、才是脫貧的主體,力拔精神上的“窮根”。
強化觀念扶貧,打好精神脫貧拳。利用各方面條件積極開展道德講堂,講述身邊好人故事、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用道德的力量引領新風尚,把勤勞致富故事搬到舞臺、展示到群眾身邊,以形成因率先脫貧摘帽而自豪,因依賴懶惰而自慚的公眾氛圍。鼓勵各貧困村建立文化活動室,借助文字、格言、童謠、歌曲、圖畫、演出等文化載體,集中開展教育培訓、知識傳播、文體活動等,以文化熏陶、感性共鳴、理想思考等宣傳形式,提高群眾致富技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強化教育扶貧,打好思想脫貧拳。常言道:“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實行教育扶貧,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這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著力改善貧困村學校的軟硬件改造和師資建設,讓貧困地區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和充實自身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加強對貧困學生的心理輔導,“消化”貧困學生面臨的心理難題,從而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放下冗雜的思想包袱,接受知識的撫慰。貧困地區的孩子通過勤奮苦讀走出大山,幫助全家脫貧,這種榜樣和示范作用是無法估量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圍。
扶貧是項系統工程,不僅要做到項目扶貧、技術扶貧、資金扶貧,更要做到政策傾斜扶貧、精神慰藉扶貧、思想教育扶貧、環境改善扶貧、教育均衡扶貧,打好“組合拳”,雙管齊下,形成扶貧合力,才能讓扶貧更持久、更穩固。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