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晚,四川師范大學送文化藝術下鄉暨達川區2018年迎新春聯歡晚會在巴山大劇院舉行。四川師范大學校長汪明義觀看演出并致辭。達州市委常委、達川區委書記許國斌觀看演出并致辭。達川區委副書記,區長向建平觀看演出。……整臺晚會分為萬眾齊心,大美四川、民族風情,紅色記憶、精準扶貧,振興鄉村、繼往開來,攜手共進四個篇章。來自四川師范大學的師生以及達川區的文藝工作者共同演繹,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高水平的視覺文化盛宴。(四川新聞網 2018.1.25)
送文化下鄉是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部委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之一。文化下鄉包括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電影、電視下鄉,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送文化下行”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受益頗多。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下鄉”到縣(區)、到鎮、受眾對象為機關干部、節目高大上不接地氣等現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如何扎實開展好“送文化下鄉”,助推鄉風文明建設呢?我認為:
首先,要打好組合拳。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部委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三個大的方面。科技下鄉包括科技人員下鄉,科技信息下鄉,開展科普活動;衛生下鄉包括醫務人員下鄉,扶持鄉村衛生組織,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參與和推動當地合作醫療事業發展。所以,不能單打一,各演各的戲,各唱各的調,要搞好結合,打好“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的組合拳,同臺而送。
其次,要真正“送”下去,送到一線去。“三下鄉”活動的主戰場,不是豪華大劇院,不是禮堂,而應該是農村一線的農家大院、村級文化陣地、田間地頭;“三下鄉”活動的受眾群體不是官員、學生,而是基層老百姓;“三下鄉”活動的內容不需要高大上的音樂劇管弦樂,不需要前沿高科技,不需要衛生領域尖端技術,群眾需要的是有地氣、積極向上、喜聞樂見的文娛節目,需要的是農村種養殖技術、農村電商信息,需要的是醫療保健常規預防知識等。
第三要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的“送”。一是要把發展經濟、建設小康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為農村中心工作服務, 為農民致富服務;二是把集中活動與經常工作結合起來,抓好集中活動,發揮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滿足農民需要;三是要把面上活動與雪中送炭結合起來,突出工作重點,著重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增強致富能力;四是要助推基層各部門的業務提升,加強自身建設;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導扶持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事業的繁榮發展。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管子·版法》:“萬民鄉風,旦暮利之。”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標榜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頭。
(作者單位:中共宜賓市翠屏區委直屬機關工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