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次去過安吉,以前卻沒有聽說過魯村。
這次隨陸城街道赴江浙滬考察團學習時,它已經大紅大紫。報紙上、電視中,不斷出現它的名字,全國各地也絡繹不絕地有人來魯村參觀學習。
安吉魯村,坐落于安吉縣中部,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新規劃的303省道穿村而過。
我有點納悶,一個平地里突然冒出來的小村子,因何聲名大噪?安吉的青山綠水早就享譽全國,魯村憑什么脫穎而出?
去魯村的那天,天空中飄灑著蒙蒙細雨,濕漉漉的魯村在遠處露出朦朧的輪廓時,我腦海里跳出來的卻是魯迅筆下的魯鎮。
很多人都知道,浙江紹興方圓幾百里,其實并沒有魯鎮這個地方。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魯鎮,只是先生依據自己對紹興一帶水鄉小鎮的兒時記憶,概括的一個虛構的藝術文本。
多少年后的今天,紹興人在柯巖風景區,打造了一個魯鎮主題公園,試圖展現清末民初紹興水鄉的民俗風情、建筑風貌和自然風光;還原魯迅先生小說中的一個個故事場景,以此招徠八方游客。孔乙己喝酒吃茴香豆的咸亨酒店;閏土和作者一起抓小鳥的西瓜地;村民們烏泱烏泱趕去看社戲的平橋村戲臺;祥林嫂幫傭的魯四爺家的老宅院……
可是,今人新造的魯鎮,磚瓦屋檐、牌坊門廊,都透著水泥的味道;石橋街巷,水路客船,也沒有歲月包漿年復一年的滋養,哪里會有魯迅筆下的魯鎮那種血脈和氣息呢?
如今,這個遠近聞名的魯村,是一個貧窮小山村里平地而起的旅游景區,游客持續不斷地增長。可我卻未免困惑,連魯鎮這樣能依據魯迅先生的小說講出一個個故事的主題公園,都未免有生硬和造作之嫌,一張白紙的魯村,沒有任何人文底蘊的積累,靠什么來吸引游客?又如何在窮鄉僻壤上繡出美麗藍圖呢?
雨中的魯村顯得沉靜而安謐,遠山一片青黛,綠水蜿蜒流淌,空氣里有陣陣青草和泥土的味道。聽不見嘈雜的人聲,也沒看到想象中出了名的村子應該有的那種喧嘩與熱鬧。魯村只是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很淡定很自信地等待著人們來撩開它的面紗。
導游先帶我們走進一個古色古香的大廳,那里陳列著各種當地土特產和手工竹制品,游客可以在這里休憩或者購買喜歡的東西。對于這些,我歷來沒有多大興趣,于是便穿過大廳,來到一片清澈的湖水面前。
湖水四周青山環繞,郁郁蔥蔥的松柏翠竹像天然的綠色屏障,把霧霾和塵世間的齷齪一下子都屏蔽在外,心境像被湖水洗滌過一般明凈清涼。
這時,突然有一只白鷺鷥,從遠處的綠蔭叢中騰空而起,撲扇著碩大的翅膀,在我們眼前翩然飛過。
因為鷺鷥飛得低,距離近,我甚至清楚地看到了這只如仙鶴一般美麗的飛禽背上,載著一小片綠葉。鷺鷥全身雪白,羽毛上似乎滾動著晶瑩的雨珠;青玉般的尖嘴,像春天里剛剛拔節的嫩筍;一雙細長的腿在空中伸展,猶如芭蕾女孩飛揚的舞姿。
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著名詩句: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雖然眼前的湖中并無成群的鷺鷥,也沒有驚得一樹梨花飄落水面,飛過的白鷺鷥僅有一只,但它輕盈掠過碧綠湖水的身影,已經留下了一抹驚艷。
我有點意外,也有點驚訝。我知道鷺鷥是一種很古老的鳥類,大約在5500萬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現。但是鷺鷥對自己生存的環境很挑剔,它們喜歡沼澤、池塘、湖面,或水邊樹林等溫潤的濕地,是濕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標志性物種。
想著想著,被曹玉萍、鄢正芬、楊澤選喊我為他們照相而打斷,于是,拿起相機為他們在魯村留下了美麗瞬間。
我到過安吉五六個地方,這一大片綿延鋪展的青山綠水,因為生態環境優越,故而快樂地生活著各種鳥類、禽類和其他小動物,它們在這個綠色家園中繁衍子孫后代,樂此不彼。但是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在安吉看到鷺鷥。
突然間就對魯村有了一份小小的心動,我相信能夠招來鷺鷥的地方,一定是環境最美的,空氣質量最好的,生產出來的各種食物最安全環保的,人心也會是最干凈的。
帶著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坐上了導游安排的紅色觀光小火車。據說,這就是魯村人最自豪的旅游亮點。一條不足一米寬,像小神龍一樣蜿蜒在綠色中的鐵軌,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
一邊是田野、綠地,和溪水;一邊是竹林、樹叢,和青山。紅色的小火車像絲帶一樣,串起了分布在魯村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十八個風光不同、特色迥異的農場。
這些農場都有自己好聽且主業一目了然的名字:鮮花農場、靈芝農場、牡丹農場、石斛農場、野豬農場、美冬青農場、生態科技農場……
游客既可以欣賞田野風光,又能夠采摘時鮮瓜果蔬菜;既可以帶著孩子來生態科技農場實地學習,又能夠在高山牧場揮手揚鞭,釋放身心;假如你有興趣,還可以和家人一起,在土灶上一展廚藝,農家土雞和湖里現釣的鮮魚,絕對能讓你味蕾盛開,恨不得大喊一聲:舌尖上的魯村;若是還不過癮,你可以去葡萄農場體驗葡萄酒的釀造過程,若被迷醉,就在葡萄架下睡上一覺,做個美夢。如果你流連忘返,那么這里每個農場幾乎都有民宿,住個三五天,那效果,美容院里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
村委會主任向我們介紹,現在村里共有18個差異化的農場,這些小火車和綠道就將這些農場串聯在了一起,讓整個魯家村變成了一個大型綜合旅游區。 “以前這里垃圾遍地都是,村民幾乎都外出打工,農田、山林荒廢了,年輕人一個個走出去,愿意回來的寥寥無幾。”村主任回憶道。如今,年輕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鄉參與到建設之中,其中一半的農場主都是本村的村民,近1000位村民的工作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截止2017年底,村集體資產從2011年的不足30萬增至近一個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1.8萬元增至28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由1.95萬增至3.29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迅速壯大和村民收入的顯著增加。
離開魯村時,雨后初霽的鄉野間,翠綠的毛竹,與蔚藍的天空交織成一片絢爛的畫圖。
我在想:如果還有20年,世界的游客或許也會慕名而來,魯村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綺麗的光彩!
(作者單位:宜都市陸城街道黨政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