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好好的67畝板栗樹,毫不猶豫全部砍掉,換種上了只有30厘米高的紅松苗。陳希金在12年前的這一舉動,被全村的人都認為是“瘋”了。可12年后的今天,看著蒼翠挺拔的紅松林和出產的光亮飽滿的松子,加上一年6萬多元的收入,鄉親們不得不佩服老陳算明白了67畝山林賬。(新華社 5月23日)
素有“板栗之鄉”石柱子村,卻在“種地下坡”中未能端上致富的金飯碗,卻在支部書記陳希金轉型發展的思路中,逐步實現從“板栗之鄉”到“紅松之鄉”的路上,培育了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既在水土保持中綠化了家鄉,又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發展產業要有標桿引領。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中,個別地方群眾停留在發展板栗一樣的傳統產業,既因受到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制約,又受到市場的制約,既不增產也不增收,還在長年的種植中造成了水土流失。面對高產的紅松種植不愿意轉型,主要是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固化于傳統的束縛,關鍵是群眾怕承擔市場的風險,失去了養家糊口的資本。因而,發展群眾增收的致富產業,要靠村級組織或致富帶頭人的引領,才能促進群眾轉變發展思路。
發展致富產業要有技術支撐。雖然群眾深知板栗的種植,既造成了水土流失,又不能致富增收的短板,但有板栗種植的技術經驗。因為他們深知紅松的生長周期長讓經濟效益打了折扣,但對紅松嫁接技術并不了解。雖有支部書記帶頭砍掉自家60畝板栗種上了紅松,并未能打消當地群眾的疑慮。但通過林科院專家的傳經送寶,借鑒其它地方的發展經驗,種植嫁接苗縮短了見效的周期,從而在村干部小范圍內推廣,對群眾種植起到了示范更加帶動作用。更是因為以村干部為主體的技術骨干,利用農閑時間加大對種植群眾的技術培訓,并采取套種的方式,既推廣了紅松的種植技術,又保證了群眾短期的收入問題,讓種植紅松種植形成氣候,成為了全村的致富支柱產業。
鄉村振興需要做好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鄉村振興是一項造福人民群眾的幸福工程,在實施產業振興中,要借取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石柱子村的經驗,既要有科學的態度,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又要通過干部的示范,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更要加強種植群眾的技能培訓,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能增加群眾發展致富產業的激情。在砍掉板栗中砍出基層組織的柔情,砍出群眾發展紅松產業的激情,在淘汰落后傳統產業中,培育綠水青山,藏富于民。
(作者地址:鹽亭縣茶亭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