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向海南移交的群眾舉報件中,有65起與非法采砂相關,涉及全省19個市縣中的14個。近一年后,“新華視點”記者在海南多地暗訪發現,持續高壓打擊有效遏制了大江大河的大規模、長時間非法采砂,但偏遠地區小河流和夜間小規模偷采仍屢禁不絕。暴利驅使下作坊式盜采點“游擊”作業;在督察中被責令關停的采砂窩點有少部分“死灰復燃”;個別合法采砂場違規超時開采。(新華網 8月17日)
在馬克思在《資本論》說到:“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督查、舉報近一年,然相關地塊依舊滿目瘡痍,各砂場人員、車輛和設備均未撤離,甚至還有砂場繼續非法作業。誠然,在高利益誘惑之下,出現不法之徒鋌而走險,無視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和國家法律在所難免。但,事實上出現如此周而復始的“游擊”盜采,問題的根還是出在監督執法上。
河砂是保持河床穩定和水流平衡必不可少的保護層,大量非法采挖不但讓挖起來的沙堆改變河水的流向,對農田、河體會造成損害;更是對電站和橋梁存在潛在威脅。這正如記者調查發現,非法采砂影響周邊村民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一處橡膠林內,堆砂點蠶食林地,砂坑積水加劇水土流失,導致周邊植被坍塌。看到此,相信觀者都會有一個同樣的疑問,難道非法盜采真就像“水上牛皮癬”揮之不去?如此眾多的非法采砂點監督道硬是看不見?是利益驅使還是監管存在“漏洞”,著實值得深思。
俗話說,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防線總是在最薄弱的地帶坍塌。執法存在薄弱環節,采砂船就會鉆空子。或許,九龍治水也是原因之一。采砂管理涉及水務、國土、公安、林業、綜合執法等多個部門。以文中報道的某縣發現非法采砂窩點為例,記者撥打了12345政府熱線,對方表示要轉交職能部門,需耐心等待;聯系水務局,對方表示執法權已移交綜合執法局;撥打綜合執法局,對方稱需要12345派單才能到現場執法。“皮球”踢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原點。單不說非法采砂者的底氣何在,何以會形成執法與采砂之間的一場“拉鋸戰”?這樣的管理誰能茍同?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按照我國礦產資源法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事先依法申請,取得采礦許可證后方可開采,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礦產資源。對于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責令停止開采、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必要時可以并處罰款。對于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則依照我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規定,應對行為人或者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或者單處罰金;對于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則對行為人或者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假以有法可依,何愁不能切斷非法開采黑手?
生態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河暢、岸穩、景美、水清”是一幅期盼中的美景。非法采砂非小事,補齊生態短板,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愿管理者能充分認識到非法采砂危害,加大打擊非法采挖的力度。它既是事關民生的具體內容,亦是民本思想的真實體現。更別因為眼前的經濟利益而“一葉障目”,斷送了子孫后代的福蔭,更別讓非法采砂何時休,成為待解考題。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