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學歷“遇上”最基層,會有著怎樣的“化學反應”?近年來,廣西先后選派1.6萬多名機關干部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擔任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其中許多是名校研究生畢業的年輕機關干部,他們扎根基層傾心扶貧、摸爬滾打,譜寫著新時代的青春之歌。(7月14日,人民日報)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千千萬萬大學生下基層,幫助群眾開展脫貧工作。這些大學生不僅是扶貧工作的先行者,還是扶智工作的引領者。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物資安逸的生活,下放到基層,選擇了到貧困地區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機會,扎根基層,讓自己的熱血青春染上了接地氣的氣質,為群眾產業發展尋找了很多從根本上脫貧的產業模式,解開了群眾致富無門的瓶頸,據悉,三名名牌大學生馬騰、張細香、周福波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基層接任第一書記。
初來時,這三位大學生受到群眾的質疑,認為他們就是不懂事的城里人,手不能挑戶不能挹,對農村工作一竅不通,得不到群眾的信任。后來,在朝夕相處的磨合中,三位大學生把先進技術授給了當地農戶,努力學說壯話,用群眾能夠耳熟能詳的語言和他們溝通,和村民交朋友,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作,把自己也變成一位實實在在的農民,從村民的角度思考問題,將村民當成自己的家人。通過一系列的努力,三位大學生為群眾做了很多實事,為他們創造了實際收入,增加了月收入,提升了生活水平,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三位大學生的駐村工作,正是成千上萬貧困村駐村工作組成員所做的工作。正是因為有了像他們這一類人,懂得舍得,舍得安逸自在的生活,用心用情感化群眾,為貧困群眾找到致富的門路,擺脫貧困的局限,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才使得我們全國的貧困村在短短幾年時間脫貧致富。我們國家的貧困村正在蛻變成非貧困村,非貧困村日益繁榮,這條蛻變之路加速了小康社會的進程,人民生活定會越來越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