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苗、樺皮畫、燈籠……這些大眾不太熟悉、很少關注的東西,是一些偏遠地區貧困戶祖祖輩輩種植的特色產品、經常擺弄的小手工藝,多年來靠它們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如今,這些物件在脫貧攻堅中真正變成了“搖錢樹”。(10月23日 新華網)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的指示中,廣大扶貧干部把培育致富增收的新產業與發掘傳統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有“特”沒“產”到“特別能產”的華麗轉身,特色產業給貧困戶種出“搖錢樹”,成為了脫貧增收的支柱。
扶貧需要創新思路。在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黨員干部要創新扶貧的思路,才能構建群眾持續增收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十八洞村時,就給出因戶制宜、精準施策、各個擊破的金鑰匙。但是個別扶貧干部仍然采取送錢送物的方式,解決群眾的臨時困難,卻未能構建持續增收的路徑。脫貧攻堅需要創新思路,在發展新興產業中培育支柱,在鞏固傳統產業中做足特色文章,讓其成為群眾致富的“搖錢樹”。
傳統產業要在“特”字上做大。笤帚苗、樺皮畫、燈籠、竹編等傳統產業,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中幾乎消失,但是城市人們尋找的記憶,有的還是生活所需。因而在發展扶貧產業上,成立合作社等組織,把笤帚、樺皮畫、燈籠、竹編等方面的傳承人集中起來,以開辦“加工廠”的形式組織群眾集中生產,既為群眾開辟了增收之路,又傳承了當地的手工藝,滿足各類群眾的消費需求,繁榮了當地市場。既有內蒙古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五號村的笤帚苗加工廠,又有四川三臺的“一村一品”模式,讓傳統特色產業實現華麗轉身中,成為了群眾致富的香餑餑。
做大特色產業需要黨建設引領。群眾的幸福都是相同的,但貧困戶致貧原因卻千差萬別。蓮子鎮創新打造“支部手牽手”黨建新模式,因戶致制宜地實施脫貧舉措,成立以黨員為主的技術服務隊,在普及種植技術中幫助群眾發展種植業,把愛心捐助款購買成果苗,并引導貧困戶科學管理,從而在致富增收上實現了脫貧。發展做大笤帚苗、樺皮畫、燈籠、竹編等傳統產業也一樣,需要成立以黨員為主的技術服務隊,引導群眾在解決技術問題中,讓傳統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在對接市場中帶動群眾增收,從而提升其造血功能。
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在于發展致富產業,在延伸產業鏈中做大品牌。因而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更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貫徹好落實好,以黨建為引領,讓傳統產業在傳承中展現新的活力,是民之所需,是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