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北京的時候,大街小巷已經飄起了濃濃的年味,火紅的燈籠、陰沉的天空、蕭瑟的寒風、還有車站、機場步履匆匆的歸鄉客,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新年即將到來的喜悅,那份藏不住的快樂,深深地感染著我。
子夜時分的北京城,燈火依舊燦爛,飛往荷蘭的飛機在紫荊城上空盤旋之際,想象著春節,在熱帶明媚的陽光下點燃爆竹,始終不如在故鄉寒風里來得暢快,一種難以名狀的憂傷,便緊緊地纏繞著我。
年味是什么?是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噔噔噔的剁餃子餡聲、是鍋里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的湯圓翻滾、是窗戶上喜慶的大紅窗花、更是孩子們明媚的歡顏……
古老的傳統自有力量穿越千年,無論你身在何方,都能夠感受到這些與年有關的元素微妙而又清晰地湊在一起所產生出來的神奇的年味。對年味的追尋還是一個對古老傳統習俗的復盤和回顧:元宵、舞獅、年畫、香火,這些古老的東西有些正在悄然淡出我們的視野,但卻是民族最傳統寶貴的財富,每每想起都會勾起溫暖而又遙遠的記憶。
嚴格地來說,我們的春天是從過年開始的,人們把對春天所有淳樸的希冀、虔誠的祝禱、熱辣的激情都皈依了引領春天的這個盛大的節日—春節。
一直固執地認為,年是北方的節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隆冬時節,最有韻味,也最美麗。喜慶的春聯貼起來,火紅的燈籠掛起來,嘹亮的鞭炮響起來,這純正的年文化,是一種蒼茫和悠遠、是一種原生態的醇香、更是一種虔誠的精神圖騰。我在想,只有過年這個節日才真正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年味,催促著天涯游子的歸家的步伐,年味,縈繞著舌尖上永恒的鄉愁,年味綻放著和諧祥瑞的吉祥如意,年味更是無數人記憶里不變的美好。
落筆成字的瞬間,遙遠的記憶再次蘇醒,濃濃的年味又一次遠隔萬水千山跋涉而來,滌蕩心扉。
想起年味,就一直混合著臘月的味道,那種味道混雜著:臘肉、雪花、鞭炮、忙碌、欣喜、期盼,還有那陰沉沉的天空、蕭瑟的寒風,母親忙碌的身影、孩子們穿新衣的喜悅,這一切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味道,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頑固地占據了你對年全部的記憶。
從遠古到現在,在漫長的時光中,這種混合的記憶中的味道已經成了一份難解的情懷。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記憶里對年的期盼是最幸福的。那種感覺,至今想來依然妙不可言:從二十三祭灶開始,母親便開始了幸福而辛苦的忙碌,孩子們則在各種幸福的期盼中等待著年的到來,廚房里每天都會飄來各種的香味,開花的棗饃、動物造型的豆沙包、飄香的鹵肉、豐盛的蔬菜和水果也被父親辛苦地一一送到了廚房,或許對于過年,大人是相當的辛苦和勞累,記憶中每當到了年三十的晚上,一切準備就緒,母親都累得直不起腰。
清掃房間、粘貼對聯、準備三十晚上豐盛的午餐和餃子,購買鞭炮,這些事情讓大人忙碌而辛苦,卻給了孩子們關于年最幸福的期盼和回憶。想來,我們誰沒有兒時關于年美好的記憶?團圓飯里的歡聲笑語總是伴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飛揚,壓歲錢里的欣喜寫在每個孩子的臉上。那份藏不住的快樂讓年味有了一種濃的化不開的美好和甜蜜。
“暖榻與新被,只待游子歸。”團圓是年味中最美好而溫暖的感受,收拾行囊,踏上歸鄉路,回家過年是我們最強烈幸福的希冀。
窗外異域的陽光明媚而強烈,大海的濤聲滌蕩起滿腹的鄉愁。望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觸摸得到的鄉愁,在鍵盤上靜靜地綻放著歸鄉的路。遠方的家在記憶里散發著溫暖的氣息,年味更是有一份說不出的醇厚撲面而來。
風起了又停,云開了又散。海濱的椰樹讓你想起舊居墻外傲霜的寒梅,一望無際的晴空會叫你懷念過年時節連綿不斷的鞭炮聲。除夕夜在熱帶溫暖的風中點燃爆竹,你總會覺得充滿了遺憾。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故鄉的年是越來越近了,遠在異域,我知道今年的年味又增添了一種新的味道,叫鄉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百草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