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鄉村實際上是一個精神工程,它要求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究竟應該追求什么
每年春節后,總會有一些描述鄉愁的文章見諸媒體,不少是反映農村破敗景象的。其實,廣大的農村不僅有破敗的房屋,而且也有停在鄉村小道上的高級轎車,中國的農村和城市一樣,已經出現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出現了斷裂。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觀點,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逆的過程。正如一位經濟學博士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社會結構發展可能比西方國家社會結構的演化更為復雜。中國有可能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間出現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國的經濟學者試圖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間,構造一個全新的社會結構,讓那些長期居住在農村的居民,就近進入小城鎮,成為現代化的市民。
城鎮化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然而,在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值得反思的問題。中國大都市幾乎都是西方國家現代化都市的翻版,中國許多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都帶有非常明顯的模仿痕跡。現在許多人懷念美麗的鄉村,懷念自己的故鄉,可是,當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后,他們可能會對中國的城鎮化有別樣的理解。可以這樣說,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物質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匱乏,使得許多中國人根本無法寄托自己的鄉愁。對城市的孩子們來說,可以轉過身去,回到自己的家中,可是,對于那些從鄉村走出來的人們來說,他們回到城市,除了漂泊的感覺,他們還有自己的鄉愁嗎?
當前農村之所以出現破爛、荒蕪甚至凋敝的景象,不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資源,而是因為缺乏將現有的資源有效利用的勞動者。當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背井離鄉到現代大都市尋找發展機會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城市投資者將自己的目光投向鄉村,把鄉村的土地作為自己生產資料開始工業化建設的時候,鄉村的“淪陷”就會不可避免。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將農民集中起來建設小城鎮是非常容易的,可是,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卻是非常困難的。
對于絕大多數農村青年而言,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貧困,他們還要面對農村精神上的“淪陷”。對于那些習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每日耕作在農田的普通居民而言,他們度日如年。他們希望城里的孩子,幫助他們擺脫眼前的貧困,他們不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鄉村,更不希望鄉村破敗的景象傷害孩子的心。
筆者認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總有人做出犧牲。可是,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令人撕裂的過程。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許多人忘記了發展的目的,或者這樣說,絕大多數中國人在改革洪流裹挾之下不由自主地向前奔跑,以至于當他們停下腳步,再回到自己的故鄉找回昔日寧靜的時候,他們驀然發現,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鄉。
鄉村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走向現代化的都市,可是,對于那些老人而言,他們對生活的需求可能只是一日三餐。當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們會坐在墻根,暖暖地度過一天。可是,當太陽下山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暗淡。這不是生活節奏的差異,當然也不是生產方式的不同,在現代化進程中精神上的距離可能比物質上的距離更為遙遠。如何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讓每個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靈魂寄托,這才是現代化的完整含義。
重建鄉村,不僅僅是把鄉村改造得清潔美麗;重建鄉村,也不是在鄉村和城市之間修建寬闊的道路。重建鄉村實際上是一個精神工程,它要求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究竟應該追求什么。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究竟應該怎樣重建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怎樣重建自己心靈的故鄉。
當理想和現實出現巨大反差的時候,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年輕人,同時也包括中國的決策者。假如不能盡快解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那么,精神上的撫慰或許能暫時掩蓋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但卻無法徹底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只有讓每個人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靈魂棲息地,中國的現代化才是一個完整的、充滿希望的。如果說西方經濟學關注的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過程中生產要素的變遷,那么,中國的決策者更應該關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階段社會結構的變化,通過精神的重建,讓每一個公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法制日報2016年02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