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對當前“三農”問題的思考

[ 作者:沖擊波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9 錄入:吳玲香 ]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來年間,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的發展制定和實施了大量利農、惠農的政策規定和具體措施。特別是2004年至2016年的13年間,中央的一號文件均姓,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三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綜合生產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優化,糧食產量大幅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面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在看到三農可喜變化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三農存在的一些隱憂。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業方面。相比其他農業強國,我國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農業生產投入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高,農業產品價格卻難以提升,農業生產利潤有限。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部分農業產品需要大量進口,而部分農業產品卻時常出現大面積滯銷的現象。我國農業生產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率較大,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普遍較大,出現了土壤退化,生態環境惡化,部分農業產品存在安全隱患,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較低等問題。我國農業生產方面還存在機械化使用率較低的情況,美國等發達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已全面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全機械化,而我國很多丘陵和山區還在使用傳統的人力、畜力進行農業生產,其生產效率顯著低下。

二是農村方面。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發展依然明顯,部分農村地區的面貌依然落后。部分地區農村的道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正在改善,但仍然比較薄弱。城鄉經濟水平還普遍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是農民方面。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學習能力等依然較差,難以掌握和利用新技術、新信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依然較低。更由于農業生產利潤低下,機械化使用率較低,農業生產辛苦等原因,很多農村地區的大部分勞動力流向城市打工,農業生產勞動力嚴重不足。目前,很多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絕大部分主力是70后、60后甚至是50后的農民。80后、90后等農村青年他們大都不會也不情愿從事農業生產而只愿在城市和工廠等地工作,甚至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們認為年輕人在家務農是沒有出息的表現,我國的農業生產還將面臨后繼乏人的窘況。因此,在部分農村地區還出現了土地被大量撂荒的現象。

三農問題是事關13億人口飯碗的大事,是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關系到全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在看到三農工作取得顯著發展的同時,我們更要關心、關注三農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根據具體存在的問題集全社會、全方位的力量多舉措解決三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才能達到人民幸福、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長實發展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91最新在线 | 综合色桃花久久亚洲 | 久久久夜夜嗨免费视频 |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 |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