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即有節律、有方向、有目的、周而復始的運作,其間伴有物質、信息和能量輸入輸出,最終有產物和成品。運行是機體(包括生命體也包括機器)活力的直接表現和保障。城鎮就是這樣的有機生命體,須臾離不開健康運行。樓蘭、交河、統萬、高昌等古城死亡,就因為運行失去依托。因而城鎮運行是個最不該忽視的課題,它直接關系到城鎮職能、屬性、質量狀況和生死命運。
(1)城鎮運行的內容
說起城鎮運行,立即想到人工環境物質構造層面:水電氣熱、內外交通、多媒體通訊……其次是市行政管理層面:戶籍、人口、治安、就業、社保……這些無疑是城鎮運行內容的最基本要目。其實,依照前述城鎮的理論模型來理解,城鎮運行內容清晰地劃分為三個子系統各自運行——生態子系統,人工環境(基礎設施)子系統,社會本體子系統。當然,還有這些子系統基礎上的城鎮總體運行。
生態本底和人工環境的運行在市政學和公用品管理中已有大量探討,甚至包括社會運行近年來也多有討論。城鎮運行內容非常龐大,有限文字很難說清子系統運行,包括社會運行、經濟運行、文化運行及其互相關系,以及各個子系統合成的城鎮總體運行。扼要言之,城鎮如人體,不僅需要新陳代謝,還需要傳種接代。這就不僅涉及到物質補給,更涉及到信息更新,習慣制度輪替,人格創新。
(2)城鎮運行的產物
包括精神社會文化產品,優良人才人格,優良的社會思想和體制制度;當然也產生物質廢棄物。兩者都有依存條件,都要求適當環境和處置手段。
(3)城鎮運行的分類
從管理角度看,運行可分為兩類:可操作類和難以操作的。一般來說,前者主要指城市管理的本體操作層面,大多為物質層面,例如市政設施(水電氣熱、公交通訊、消防衛生、治安……),也就是三疊結構的中間層次——人工物質環境。從這個層次向兩端拓展,不可操作性便逐漸增加。無論上層的社會機體或下層的生態本底,都大大超出人類駕馭能力。因為社會系統或者生態本底系統的現實關聯(即客觀規律性)非常復雜,大部分還隱匿著,不為人所知,甚至基本事實(如地震板塊活動規律或社會心理狀況)都難以透徹觀察,難以及時把握的內容。這也正是當今城市管理科學非常注重研究拓展的領域。
社會文化運行是城鎮模糊運行的又一實例。周有光老人說,他經歷過五個時代,晚清、軍閥、民國、解放、改革開放……從文化來說,民國最好。為什么?因為出現了蔡元培那樣的教育家,林風眠那樣的畫家,魯迅那樣的文豪……不勝枚舉。從林風眠有感于好友被暗殺于校園,挺身而出,舉辦畫社,直接提出“美術是改造社會的利器”,到豐子愷那么多深得人心的人倫教育畫冊,至吳冠中畫作中西合璧閃爍風眠魂魄,還有詩人,還有劇作家,還有金石學家,還有……有人這樣評述那段城鎮文化:“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造就了多少才情與風骨并立,厚道與隱忍共存的真君子……”而到文革中期這景象早已蕩然,連沒被嚇死的郭沫若也早不是郭沫若了。
從功效劃分,運行又可以劃分為正運行(進步)和負運行(倒退)。至于進退如何界定,“不同階級有不同標準”,不爭為宜。終究無法否認,上述倒行逆施的運行也反映城鎮質量狀況,也是運行的結果。道不遠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終標準。無論進退,如此文化運行當然很難預設。唯其無形,才要觀察研究這種運行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用于指導今后的實踐。
(4)城鎮運行的機理
機理是指運作機制,原理;主動被動、原因結果、物相轉化等等原理和內容。其中最主要最淺顯的內容是因果關系,如,歐洲黑死病極大刺激了社會改良和宗教發展;城市規模會導致氣候模式發生改變,如北京的降雨量和時空分布形態。人類活動的最大化同樣會引動資源環境動員的最大化。產業發展,引發能源消費最大化,環境污染隨之最大化;富裕加失德,催生地溝油和廣泛污染;歐洲黑死病大災難催生城市衛生制度;八十年代我國二王慘痛事件催生身份證制度;八十年代末連發搶劫銀行惡性案件,催生運鈔車裝備和制度;專橫制度選民無權導致難以糾正的腐敗怠政、劣幣汰良幣……都是最明顯的因果遞進聯系。
以上內容無疑都是題中之義,卻非最重要的。因為城鎮運行最難突破的奧秘乃在于人類置身城鎮文化環境是如何創造文化和享受文化,以及該過程中心物互動的機理。具體地說,就是凡人如何變成偉人,好人又如何變成了犯人。這才是最難突破的理論和實踐障礙。這個過程被稱為心物過程(physio-psychological process),指人類精神心理接受物質環境訊息,加工儲存,接受和改造整理之后,對自身和環境作出的適應和反饋,包括行為規范和取舍決定……本質上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的一個界面(interface),或稱之為臨界狀態,兼具兩個世界的基本特征。所謂文化(包括城鎮),繼基因之后成為人類繼續進化的介質,就是在這個界面上——或前進或倒退——時刻發生的變化機理涉及形而下,更涉及形而上,內容非常豐富、細微、深奧。需要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界大量嚴肅學者持續努力,進入深層理論攻克難關。而大量的研究和準備工作尚未納入規劃,甚至根本沒有進入視野。最不該忽視的論題,長期被嚴重忽視了!
作者簡介:宋俊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市化》2016年第二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