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曲巷,小橋流水人家,吾心安處即故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多少城市人心中的鄉愁,如何在新型城鎮化大潮中"見人、見物、見生活"地保護好古村落,為現代人留下一方安放鄉愁的心靈閣樓?
首先我們要提出幾個問題:
一、古村落的歷史和自然環境怎么保護?太多的村史就是當地文化的一個縮影,都是由當地長者和鄉紳口口相傳,而現在以無人靜心聆聽整理。
二、古村落在新城鎮化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不改原有的特色?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很多古村落在被外來文化侵蝕,再加上地方政府需要的政績,使得古村落成了當地的搖錢樹。然而失去土地的當地農民在變革中,由于利益分配問題變得只會抱怨。
三、古村落的開發缺少前期規劃?一任領導一個樣,使得古村落在開發中缺少循序漸進性。國家政策開始引導開發鄉村游,有些所謂的機構和專家為了套取國家的政策補貼馬上一窩蜂開始進駐古村落,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片面迎合。
四、古村落逐漸消逝的鄉紳?每個古村落的文化傳承都是由當地鄉紳作為領頭羊在帶動,如今那些鄉紳因互聯網的發展在逐漸失去他們在當地的帶頭作用。然而民間文化也失去了長效發展的領地,也就是我們逐漸逝去的鄉愁。
帶著種種困惑,在一個月圓的中秋之夜,記者有幸去了云南大理雞足山腳下的寺前村,在老村長家與老村長田家湘邀月暢談。
老村長在當地很有聲望,也就是記者希望找到的鄉紳。走過村口那條漫長的石板路進入老村長家,記者就能感受到這個白族人家的熱情,敬月的方桌上滿滿擺著月餅瓜果,自釀的葡萄汁以斟滿酒杯。具老村長介紹,這是當地的民俗。
進村的石板小路還有個故事,當年是老村長找縣里要了十五萬修路的費用,本打算做水泥路,但是老村長考慮以后路壞了修理沒有費用,他就把那十五萬用作采石的費用,開始修路。老村長還意味聲長的告訴記者,這條路他分七次才修成,每次有錢了就修一段,這才有了古村落的這條石板小路。這也算當年因為貧窮無意中為村子留下了一段帶有鄉土氣息的小路,老村長帶著點苦澀的告訴記者。
嘗嘗我們的水吧,這可是當年我們這邊上山采藥的的村民在山上發現了一股山泉,回來告訴我,我找錢把山泉引入我們每家每戶的,這可比您們城里人的礦泉水還天然。老村長帶著自豪的邀請記者喝茶,那絲甘甜一直在記者舌尖瀠繞。
這只是一個村莊發展史上很小的一個片段,但意義卻很深遠。
在回來的路上,記者在思索?,F在這樣原生態的村落還有多少在自然的寧靜中?有多少村民還是那樣生活在淳樸的鄉村?現在大力發展的鄉村游是否考慮了原有的文化氣息?
旅游和古村落開發,首先要把文化做好,保護自然景觀和生態,各地一窩蜂搞鄉村游的同時,不要忘了歷史傳承,失去了傳承也就失去了古村落的魂。一個古村落就是當地的一部紀錄片,因為過去的落后才讓我們少欠了子孫的債。不要在為了發展經濟,一味的享現在福,造子孫孽。習主席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媒體新聞網 2016-09-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