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至9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曉光到務川自治縣、道真自治縣、正安縣和湄潭縣調研推動“貴州綠色農產品風行天下”工作。(2月22日《遵義日報》)
貴州既不靠海,又不沿邊,也不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樞紐,貴州綠色農產品何以風行天下?讓黔貨出山,首先得靠貨夠好,其次得靠營銷手段高,重要的是要搭“互聯網+”的快車,將“互聯網+”融入到綠色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推銷中去。
“互聯網+”農業確保農產品綠色健康。在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落后的問題更為凸顯:粗放、分散的耕作方式沒有根本改變;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肆意向耕地排放、傾倒垃圾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業人口勞動素質相對不足,無法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不但產出率低,還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 將“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經營中去,無疑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綠色農產品的絕佳途徑。借助“互聯網+”可以實現對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企業的高效管理,及時精準的掌握農業生產經營狀況,對種植、養殖全過程進行動態的監管,精準調控溫度、濕度、肥料或飼料配比等,既能極大提升農產品的產出率和質量,又能確保農產品的綠色健康。
“互聯網+”農業讓農產品贏得市場。質量是口碑的前提,但有質量未必應當有口碑,更未必有知名度和市場。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下,因為信息不對稱,市場反饋的滯后性,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買方,農業公司和農戶的利益難以保障。“互聯網+”農業的模式打破了地理和信息的隔閡,直接將山里的農產品供應與外面的市場有效銜接起來,農產品的推銷將省略中間環節,不必再受制于中間商,將形成農業公司或農戶直通市場的模式。在互聯網觸及世界各個角落的今天,借助“互聯網+”,農產品將被置于被無限放大的市場空間,不但可以銷往全國各地,還可以銷往海外;農業公司、農戶與市場之間將實現雙向選擇,農戶的收益也將直接通過市場實現最大化。
“互聯網+”農業需全方位發力。目前,雖然不少地方已經在農村建立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站點,將“互聯網+”農業的觸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但因傳統農業模式沒有根本上改變、一些農戶沒有互聯網意識,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不足,影響了“互聯網+”農業的推廣和實際成效。這需各級地方強力主導,出臺獎扶政策,引導廣泛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引入專業化農業公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農產品。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