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的播種直接關系到明年夏糧的產量,目前,正是冬小麥播種關鍵時期。就在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標準,每斤下調3分錢,這是2006年國家出臺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首次下調。
記者了解到,由于國家公布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時,主產省冬小麥種植已經大面積展開,再加上不少農民還在觀望,因此,國家政策調整對農民種植小麥的意向影響并不大。農業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冬小麥種植已經完成意向種植面積的92%,面積基本穩定。
專家:糧食價格機制改革全面展開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保護農民種糧利益的重要舉措。那么,為什么要下調最低收購價執行標準呢?
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始于2004年,由于當時糧食總量不足,供求偏緊,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出臺了最低收購價政策,為農民收益托底。之后,連續多年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有效促進了糧食總量增加,但是也使糧食價格高于市場正常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這個政策發展到今天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勢新的問題。我們糧食大量是進口。很多的糧食最終形成的產品是積壓在庫里的,這種情況下就是供和需發生了這種不對稱。這些年積累下的問題,最后出現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探索糧食價格機制改革,2016年,取消東北地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執行生產者補貼。今年,又全面下調水稻最低收購價。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也首次下調,這意味著我國糧食價格機制改革全面展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最低收購價的框架沒有變,但是最低收購價的形成機制,或者說最低收購價的定價的理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終是要讓最低收購價回歸到它的本來。
專家表示,我國進行糧食價格機制改革,是為了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種植結構,促使糧食價格回歸合理水平的同時,緩解目前稻谷和小麥品種結構上的失衡矛盾。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總的一個方向就是市場在配置農業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新型經營主體敏銳應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從水稻到小麥,最低收購價下調,不少農戶已經自主調整,積極應對。
相對零散經營的普通農戶來說,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對國家釋放出的價格信號更為敏銳。
記者在小麥主產區河南南陽采訪時,不少新型經營主體告訴記者,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下調3分錢,規避收益下降的最好辦法,就是看市場調品種。
河南省南陽市興洋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新洋:小麥價格下調對我們來說沒有什么影響,主要是我們的小麥強級優質占領市場。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新型經營主體不僅對國家釋放出的價格信號敏銳,對市場需求走向也有預判,及時調整生產方式。
今年,水稻最低收購價每斤下調2到5分錢,主產區安徽小崗村新型經營主體應對的做法是,施用有機肥,嘗試綠色發展。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兩到三年我們的土地不用化肥,不打農藥,除草劑。等綠色農產品認證證書拿到以后我們產品的價格就上去了。
農業部生物有機肥研制重點實驗室主任 汪建飛:最近我們很多有機肥廠生產規模都在擴大,農民對未來的預期更大了。
農業部粗略統計,目前,我國種植糧食的農戶中,有四成是新型經營主體,六成仍是零散經營的普通農戶。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普通農戶對國家釋放的價格信號并不敏感,仍在觀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告訴農民最好不要按最低收購價賣,而是按照更高的市場價格賣,所以重點要盯著市場,盯著優質優價,盯著龍頭企業對品種的要求上去,不要盯著最低收購價,最低收購價是最后沒有辦法的一招,實在是賣不出去了你才走這一條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新聞 2017-11-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