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福建、黑龍江、河南等省調研了解到,多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有創新、有發展,激發了農村集體資產活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同時調動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記者調研發現,各地在確保實現改革基本目標的同時,紛紛根據當地的歷史和地域特點“因村施策”,探索出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多種實現路徑。
——在資金多、資源少的地區,整合集體積累資金,以入股、投資等方式,與其他經營主體合作共謀發展。如河南省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在改革后,于2015年底引進了滑雪場項目,村集體入股10萬元,占資10%,兩個月就賺了110萬元,每位村民分紅6000元。2016年花石村又引進水上樂園和梅園景區建設項目,村集體入股后分別占資30%和50%。
——在資金少、資源多的地區,發展規模現代農業。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大興村民以土地入股,統一發展粘玉米產業,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去年每畝平均分紅600元。
創辦現代深加工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如綏化市綏棱縣上集鎮諾敏河村以70公頃村集體地質押,從農商行貸款283萬元,組建尚善河精結米業有限公司。目前,加工能力6萬噸大米,每公斤大米市價達到6元,部分高端有機“鴨稻米”網上銷售價格高達每斤76元。
——在生態環境好,集體“四荒”地多的地區,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德善鄉明陽村有一些荒山荒地,2015年以前幾乎零收益。2016年3月,村里爭取項目資金,利用部分閑置荒地建了餐飲、垂釣一體的生態園和一體化綜合養殖發展農牧游。
——在房屋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經營性資產較多的城中村、城郊村,利用閑置的各類房產設施獲取穩定收益。如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岐安村2003年被納入城區規劃,集體土地逐漸全部換成了店面。改革后,岐安村將這些店面折股量化,每位村民一股,2016年每股分紅高達2600元。改革前,村民陳行燦只能依靠5畝茉莉花田“靠天吃飯”,如今一家5口人一年光股份分紅可達13000元。
統計顯示,試點地區的改革紅利快速釋放,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以方正縣為例,改革后兩年多的時間里,全縣67個行政村化解各類債務1984.7萬元,有積累的村增加了11個,負債村減少了13個。
改革還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速度,濟源市委農辦副主任李澤萍說,目前濟源市85%的耕地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是河南省8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第一名。
對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記者調研了解到,多數村民的心態是從一開始的擔憂、不理解,變成了改革后的積極擁護,主動參與。變化源自于村民從改革中體會到的獲得感、信任感、公平感和主人翁感。
記者調研發現,改革試點工作推進順利、有序,取得了“經濟大發展、群眾真滿意”的成績,以下四點經驗在未來的推廣中值得借鑒:
一是宣傳“接地氣”,解決思想抵觸問題。多地創新宣傳工作并貫穿改革始終,一方面消除部分領導干部認為改革奪了村級政權、收入被瓜分的抵觸情緒和不愿碰硬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糾正農民認為改革就是平分集體資產的認識,讓廣大農民群眾理解、擁護、支持并積極參與改革。
二是依法辦事,改革方案在群眾心中“站住腳”。一些地方與當地法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單位合作,為村民在改革中出現的疑問糾紛隨時提供權威的司法幫助。
三是充分放權,以群眾智慧解決群眾問題。由于歷史和傳統習俗不同,不同地區在股權是靜態還是固態,要不要設立集體股,外嫁女是否分股,老人與新生兒股份等問題上的差異較大。哈爾濱農業經管站站長王廣蒲等基層干部認為,不宜再出臺縣級以下的具體指導意見,而應遵循村民自治的原則,讓鄉鎮、村屯自行商議爭議的解決方案。“遇到問題和群眾商量,不要什么事都替群眾做主”。
四是民主協商,保護每一位群眾利益。為避免多數人侵害少數人利益,各地通過入戶調查、村民大會等途徑,充分保障每一個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參考報 2018-01-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