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使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農民富不富,是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施效果的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在國家制定的農民致富“路線圖”的指引下,怎么讓農民真正富起來、農村強起來,需要更多實踐探索去尋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鄉村振興,農民生活富裕是根本。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發力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為實現農民富裕目標提出了明晰的路線圖:到2020年,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到2035年,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50年,實現全面富裕。那么,該如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民生活富裕呢?
“農業致富”不能丟
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培育更多新業態
對大多數農民來說,農業仍然是增收致富的根本。隨著現代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精品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在農村地區的廣泛興起,農業增收的空間也在不斷拓寬。
江西崇仁縣新綠洲農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易保良,以前從事煤礦開采、開網吧、游戲廳等行業,2014年開始投資農業。他在禮陂鎮晗口村以每畝300元的租金流轉了1000多畝地,種植有機水稻,實行水稻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注冊“黃州橋”大米品牌。2017年,有機水稻平均畝產400斤,每斤有機大米6元錢,每畝水稻收益達到2000多元,僅此一項年收入160多萬元。
易保良是返鄉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營性收入是其主要收入來源,通過生產優質、綠色、生態、安全的農產品,培育農產品品牌,讓好產品賣個好價錢。像易保良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真正解決了“誰來種地”以及“如何種好地”的問題。
背靠大樹好乘涼。對于大多數小農戶來說,要依托“大戶”實現致富。山東濱州市鼓勵引導糧油加工企業積極參與和主導組建專業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訂單農戶”的經營模式開展土地流轉、訂單收購,在掌握優質糧源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山東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作為一家集優質小麥良種繁育、種植、收購、儲存、深加工于一體的精深加工型企業,建立了6.5萬畝育種基地和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為訂單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以高出最低收購價10%至30%的價格收購小麥,平均每畝增收336元。
農業是個比較效益低的產業,可以通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培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業增收空間。浙江遂昌縣高坪鄉茶樹坪村通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了高山大米的銷售,帶動了大米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海南萬寧山根鎮大石嶺村,發展鄉村共享經濟,村民將土地租給城里人,并幫助管理、種植有機蔬菜;將自家的農家廚房提供給游客租用;修葺農家書屋,供游客休閑閱讀。游客享受到了田園之樂,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
轉移就業增收入
工資性收入占比提高,多渠道就業創造更多可能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或進城打工,或在家門口就業,從農民變身為“工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構成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498元,增長9.5%。
來自河北的李崇密在北京從事家政服務工作多年,一年工資五六萬元,全家在京打工一年收入幾十萬元,工資性收入成為家庭主要生活來源。像他們這樣舉家外出打工的農民不在少數。據有關部門統計,2017年農民工總量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增長1.7%。其中,本地農民工11467萬人,增長2.0%;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增長1.5%。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長6.4%。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是實現農民富裕的重要著力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多渠道轉移就業,提高就業質量。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條件、有意愿、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有序落戶,依法平等享受城鎮公共服務。通過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態等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培育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湖北丹江口市習家店鎮陳家灣村農民夏清華以前在深圳打工,去年6月份,他返鄉回村,成為村里農博園的一名管理人員。成立于2014年的湖北北斗星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在習家店鎮茯苓村、馬家院、陳家灣3個村投資建設了農博園,重點發展水果、花卉和苗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為村民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夏清華對現在的工作非常滿意,不用再背井離鄉在外打拼。
集體富才能共同富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鄉村振興,既要立足于富農戶,又要立足于壯集體。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浙江安吉縣遞鋪街道魯家村,近年來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帶領全村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朱仁斌2011年當選為魯家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面對的是一個沒有資金、沒有產業、沒有名人故居的落后村、薄弱村,如何建設美麗鄉村?他們創造性地構建了“公司+村+家庭農場”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通過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資產,成立魯家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其次,提出打造全國首個家庭農場聚集區的概念,以家庭農場為平臺,引進工商資本,建立了21個各具特色的家庭農場。再次,把財政項目資金轉化為股本金,引進安吉浙北靈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與魯家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了安吉鄉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串聯游客接待場所、交通系統、風情街等主要場所和21家家庭農場。成立安吉鄉土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為魯家村村民、村干部、創業者及農場內的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提供培訓服務。通過市場化運作,魯家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魯家村集體資產達1.2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56萬元。魯家村從一個山區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富裕村。
“魯家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能夠為村民個人發家致富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朱仁斌說。現在,魯家村村民收入渠道更加多元:一是股金,作為魯家村合作社的“股民”,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每年都會獲得股份分紅。二是租金。村民以每畝600元至700元的租金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村集體再以相同的價格流轉給家庭農場。三是工資性收入。除了外出務工的農民外,留在村里的村民基本實現家門口就業,平均每天工資為100元至300元。四是有條件的農戶發展農家樂和民宿。
壯大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無論是早期發展起來的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北京韓村河,還是浙江魯家村、吉林北大荒村等后起之秀,都是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全村農民共同富裕。但是,壯大集體經濟,關鍵還是要解決“誰來壯大”的問題。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18-02-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