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茶陵縣鄉賢劉祖治典型案例
帶領一個服務于湘贛邊茶陵縣“三農”的企業,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通過12年植樹造林,把過去的33萬畝荒山、窮山變成了現在的綠水青山,同時也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他,就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湖南萬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祖治。
一、基本情況
劉祖治,男,漢族,湖南省茶陵縣,出生于林業世家,自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畢業后便干起林業行業。2010年,他把十多年努力打拼積累的上億元資金,全部投到家鄉綠化荒山,懷著一顆“造林造園、造林造景、造林造富”的“三造”初心,將33萬畝荒山、窮山建成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打造國家4A級“中國花湖谷”景區,成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優質扶貧產業基地。劉祖治是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第十六屆株洲市人大代表,是湖南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先后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綠化獎章、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國家林草鄉土專家、湖南省勞動模范、湖南省“先富帶后富”十大典型、湖南最美扶貧人物等榮譽稱號。他創建的湖南萬樟集團有限公司先后被授予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先進民營企業、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園區)、國家現代園林標準化示范區;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現代林業特色產業園、省萬企聯村共同發展樣板項目、省同心工程產業扶貧同心項目、省五星級休閑農業莊園、省級林業示范合作社、省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范典型、省優質初創企業等榮譽稱號。
二、主要成效
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湖南萬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祖治從2010年開始,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十年磨一劍,初心不改,堅持不懈在33萬畝荒山、窮山上“造林造園、造林造景、造林造富”。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最大的木本大花海、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同時解決了當地農民就近就業4000多人,輻射、帶動3萬多農民不斷增收、脫貧不返貧、走向共同富裕,2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鄉村面貌日新月異。而且,到流轉荒山的合同期滿后,這片綠水青山將無償歸回到農民和村集體手中,將持續讓農民和村集體獲得更多更大的收益。今昔對比,把過去的荒山、窮山現場圖片與現在開發好的綠水青山圖片對比就可以看出,他給社會、后人留給了什么。
2013年,劉祖治積極響應黨中央發出精準扶貧的號召,決定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他的事跡先后被中央、省市等1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2018年12月2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萬樟集團高質量打造扶貧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事跡進行了報道;2019年3月,人民網第二屆(2018年)“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報告會”對萬樟集團產業扶貧進行了專題報道;同年10月,劉祖治獲評“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受到國家領導人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和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的親切接見;2021年2月25日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目前,他帶領公司依托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和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壯大“紅色+綠色”“1+1>2”的發展成效,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持續做強做優做精產業,利用產業優勢,發揮國家級龍頭企業作用,讓更多村集體實現長期增收,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近就業,真正實現“讓農業變強、讓農村變美、讓農民變富”,使公司成為革命老區茶陵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強力戰艦。
三、基本做法
劉祖治以園區、景區產業為載體,不忘初心,全力開啟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新征程,奏響了一曲精準扶貧、脫貧致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動人之歌。“十四五”期間,他樹立公司發展戰略目標為打造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區,實現“四大創建”:中國花湖谷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茶博園為核心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灣里湖桐花世界創建國際旅游度假區,石峰仙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到2025年,年收入創30億元。真正實現產業興旺,引領帶動湘贛邊革命老區農民、村集體走向富裕富足。
(一)情系林業,做強做優做精產業,三產融合促振興劉祖治是一個富有情懷的人,他常思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讀書時就懷著要到“林家鋪子”大干一場的夢想,剛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畢業,便干起了林業行業。早在2010年,他在省內外做林業綠化就積累了上億元資金,一心想回鄉創業,帶領老鄉致富。一次,他偶然路過嚴塘鎮,看到一座座光禿禿的山荒廢在那里,便多次帶隊到山中考察。經了解,這是因2008年一場百年不遇的大冰災嚴重毀壞的。因冰災損毀的山林有10余萬畝,地屬嚴塘等鄉鎮十幾個自然村,加上日積月累的自然荒山、天然火燒山、老百姓與村集體偶爾維護一下的林山林場,山地總面積達到30余萬畝。還了解到,這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留守老人和學齡少年兒童;了解這里到許多老百姓家庭因這片荒山常年廢棄一直沒有收益而變成了貧困戶,十幾個村集體因經濟條件相當落后而變成貧困村。因此,他做出了“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投資興業、造福于民”的大膽決定。經過向相關部門的申請、匯報,跑省城、走市縣、到鎮村,苦口婆心地與村民交流溝通,“萬事開頭難”,終于第一次簽訂了把荒山流轉到公司的合同。2010年5月開始,他躬身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馬帶領上百名員工,不分晝夜駐扎荒山,一直堅守在山頭第一線。他的足跡遍布了每一座山頭,每一個樹坑都留下了他的汗水;他不畏嚴寒酷暑,也顧不及病痛,更顧不上家庭妻子、老小,堅持與員工干在一起,吃在工地,睡在工地,甚至餐風露宿,妻子心疼地說他:“真是不要命的倔牛”。就這樣,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憑著一股子拼勁,他毅然決然地憑借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抱著“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的共富情懷、狠下“造林造園、造林造景、造林造富”的“三造”決心,既當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影響、帶動全體員工形成向心力,思想行動上得到高度統一,開啟了向荒山宣戰的新征程,把他歷經十多年打拼積累的上億元資金,全部投入到“三造”,遵循“綠色、生態、高效”的發展理念,以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發展特色種植業為基礎,以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奮勇拼搏。2013年,黨中央發出了精準扶貧的號召,他更加堅定了發展綠化產業的信心和力量,于是,重新制定規劃,將10余萬畝園區打造成景區,形成名貴花卉及珍貴樹種產業、油茶產業、茶葉產業、優質水果產業等,產業規模由原來的10余萬畝擴大到33萬畝。正因為他堅韌不拔、頑強執著,久久為功,歷經“十二五”“十三五”兩個五年拼搏,十年磨一劍,荒山、窮山得以蝶變。在精準扶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鑄就了有目共睹的光輝業績。
產業脫貧、產業致富、產業振興,已經形成廣泛共識。2021年,公司第一產業快速發展,實力雄厚;第二產業在穩步發展,油茶、茶葉加工已然啟動;第三產業呈飛躍式發展。
2021年,中國花湖谷已經成為國家級4A景區。他帶領公司繼續完善要素,補齊短板,多元發展,走“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一是全力推進一產促發展。完成紫薇園、杜鵑園、美國紅楓園、玉蘭園、櫻花園、丹桂園提質改造工作,完成茶葉基地茶葉栽植工作,完成油茶園、黃桃園、蜜柚園全面科學管護工作。二是大力發展二產補短板。主要是油茶、茶葉加工,實現二產加工業零的突破;建設黃桃、蜜柚冷鏈倉儲設施。三是強力推進旅游業跨躍式發展。茶博園茶旅項目全力推進、灣里紅旅項目二期工程建設、康旅項目推進和呂石峰仙森林康養基地二期項目工程建設,實現四大景區全面運營創收。并且,圍繞產業鏈各個關鍵環節,持續推進“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依托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和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壯大“紅色+綠色”“1+1>2”的發展成效,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成為了集紅旅、農旅、文旅、茶旅、康旅為一體、“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園+文化園+大旅游區”。三產深度融合,互補互助,相得益彰。
情系林業,做強做優做精產業,為茶陵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了強勁的動力引擎。他這樣做,不斷壯大了公司經濟實力,給公司帶來了內生動力。2021年,公司年收入穩步提高。公司自身經濟實力增強,為就業創業注入了穩定劑,促進鄉村振興富有吸引力、感召力。
(二)情系農村,讓農民、村集體持續增收,共同富裕促振興劉祖治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事業在農村,他對“三農”懷有特殊的情感。鄉親們脫貧不是終點,更不能返貧,這是底線,應該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對自己創建的公司每個五年都編制了規劃,規劃先行。“十四五”期間能否持續發力,進一步發揮公司作用,全心全意投入鄉村振興,要村民親身感受、切身體會了才能回答。如何讓附近更多村集體實現長期增收,讓周邊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增收,這是他必須做好的一道必答題。2021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公司的根基在三農,必須與農民心連心,必須“親上加親”。為了進一步兜牢底線,把更多農民就業創業增收繼續做強做實,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他主要是做了這幾點:一是夯實就近就業。對有勞動能力的對象優先安排到園區、景區就業,實行“人選崗,因人定崗”,并對過去的貧困戶仍然每天分別加補10元工資。對路途比較遠的就業人員,安排工作車輛專門接送,解決他們來回奔波勞累之苦;對年老體弱或傷殘人員安排諸如除草、澆水、施肥等輕便的工作,并免費提供午餐送至工地。同時,采取靈活的就業方式,農民家里有事可忙家事,方便農民照顧家庭。由于就業方式靈活,不少在外打工人員也返鄉來公司就業,進一步解決了背井離鄉之苦和照顧家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難題。因為園區、景區增量提質了,崗位需求量增大了,吸納能力增強了。可以看到,21個行政村的就業人員不能滿足公司強勁發展的需求量,還需到外地招工。比如僅茶博園、茶葉基地用工就得近萬名員工。因此,從外地來就業的農民也比以前多了。真正實現有就業能力的農民不落一人。
二是充分發揮土地效益。幾十年來,這片荒山荒地就沒有過任何經濟收入。公司把農民閑置的荒山荒地充分利用起來,由公司通過土地流轉采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農民每年可得到土地收入400余萬元。當流轉的荒地合同期滿后,這片綠水青山將無償回歸到農民和村集體手中,將持續讓農民和村集體獲得更多更大的收益。三是開展創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前一階段公司斥資500萬元建立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把貧困戶組織起來,讓他們自己種植苗木花卉,創收脫貧。現在,合作社的“社員”增多了,還對有志創業增收的農民,以培智、培技能等方面的支持,公司為他們免利率提供資金,免費提供技術、種籽、農藥、肥料,并簽訂產品回購包銷合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2021年,幫助43個農戶創業,每人年均增收3萬余元。像尤竹村譚冬梅加入合作社后,年收入超10萬元,一舉致富發家。像以前貧困的傷殘軍人周漢偉獨立發展綠化苗木10余畝,公司包銷,每年收入十幾萬元,早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富裕戶典型。同時,他們把自己學到的技術,通過親幫親,鄰幫鄰,已帶動數百戶農戶發展苗木種植而創收,并且今后年收入會隨著增量提質逐年遞增。四是重點扶持弱勢群體,持續開展委托幫扶。公司對那些因病因殘或年邁體衰沒有勞動能力的剛剛脫貧的邊緣戶,繼續采取委托幫扶方式。公司繼續與嚴塘鎮的上合、堯水、玳溪、龍井、嚴塘等5個村628戶2131人簽訂了幫扶協議。協議約定,每個困難人口將1萬元扶貧基金貸款通過銀行投到公司,資金由公司統一使用,統一償還(2019年貸款已還清)。公司每年給每個貧困人口發放不少于1000元的幫扶資金,連續幫扶10年,已幫扶5年,將共發放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關愛特殊個體,支持公益事業。累計無償捐款1000余萬元。五是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他通過以產業介入,引領、輻射和帶動村集體與企業形成經濟共同體和產業鏈,壯大村集體經濟。如灣里村、黃河村、和呂村、尤竹村等已經基本形成村企合作,并收到實效,每年增收4萬元以上,多的達到30余萬元,持續讓村集體增收。并以點帶面,還將吸納周邊17個行政村,也運用村企合作模式,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樣,湖南萬樟集團有限公司在董事長劉祖治的帶領下,為老鄉親開辟了一條就近就業、創業創收的致富大道,當地餐飲、民宿、農副產品、土特產品銷售業得到長足發展,美化了環境,提高了當地群眾人居環境質量和幸福指數,也促推了鄉風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心懷感恩,黨建引領,群團攜手,建立長效促振興劉祖治及其他帶領的企業實實在在為當地老百姓和村集體帶來收益,也引領周邊鄉村一步步得到振興。然而,他始終感恩共產黨,感恩社會,感恩當地干部群眾,千方百計回饋社會。2021年,他充分發揮公司黨支部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先鋒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推動開展“學史增信爭先進”“黨員示范崗創建”“陽光服務亮身份”學黨史,我為群眾辦實事”等主題活動,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黨員帶頭示范,全體員工奮發向上,努力作為,推動公司建示范、有作為,助力鄉村振興。同時,公司黨支部經常與鎮黨委政府、村黨支部、群團組織開展聯合行動,公司黨支部主動參與鎮村活動,扶助村級弱化的黨支部,激發引領帶動作用。當國家發改委《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出臺、省委書記張慶偉提出“加快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縣委縣政府提出“通過交通互聯、產業互補、生態共建、旅游連線等方式,扎實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奮力打造湘贛邊鄉村振興茶陵樣板”后,公司黨建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引領作用加強,群策群力,奮力拼搏,“四大創建”氛圍濃烈,2021這個“十四五”開局之年,成為公司黨建引領之年。為形成長效機制,公司黨支部要求全體黨員在“紅”方面帶頭引領,“講英雄故事、宣傳紅色文化、爭做先進人物、帶頭創業創收、義務幫扶”等,協助黨委對組織力量比較弱小的村黨支部形成強大的戰斗力,實現“延鏈”。公司還不斷強化自身群團、工會組織,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大力引進優秀企業人才,著力培養“土生土長”的拔尖苗子。他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以人為本,把人性化與制度化管理相結合,促進各個子公司負責人管理水平的提高,激勵全體員工自覺提高個人素質和工作本領。他的公司既抓產業發展,又抓思想建設,圍繞黨建抓引領,促推全局工作。
這樣,在劉祖治的帶領下,變荒山、窮山為綠水青山,“三產”融合促振興,有力有效地詮釋和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帶動湘贛邊革命老區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共同富裕,讓更多的鄉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為打造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區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了國家鄉村振興的新標桿。
四、主要經驗
劉祖治帶領公司圍繞鄉村振興“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要素,持續推進綠化荒山興三農產業,真創實干擔當作為促鄉村振興,因此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經驗。
(一)規劃先行預則立,不預則廢。劉祖治特別重視制定實操性強的規劃,制定的規劃,因地制宜、切實可行、都能有效落地。每次都是他親自勘察,充分調研,組織專門班子、聘請專家學者起草、審核、評估,秉承“造林造園、造林造景、造林造富”,循序漸進,縱深發展。如打造產業園,造了一片林,就是造一個景;造了一片林,就造了一個園;目前已造紫薇園、丹桂園、杜鵑園、紅楓園、玉蘭園、櫻花園、黃桃園、蜜柚園、楊梅園、油茶園等16個特色精品園, 16個園就組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景區,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和最大的木本大花海,中國花湖谷形成了國家4A級景區。園區、景區給老百姓帶來了就近就業、創收增收的經濟效益,這樣造林造景,造富了農民。規劃的直接作用及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編制規劃,規劃先行,就是打基礎,是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本遵循。
(二)重視人才產業興旺靠的是人才支撐,鄉村振興靠的是人才振興。鄉村振興,需要人才賦能,人才是關鍵。所以,他的公司引進了大批專業人才。一是培養“土生土長”的土專家,只要有志服務于“三農”,有志在公司發展,只要有潛力挖掘,他就著力培養。二是引進優秀人才。他不計成本親自到省內外職院、高校,尋找、招聘那些能扎根農村、情系“三農”的優秀學子,而且招聘回來后委以重任,重點培養,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工作、快樂干事業。三是有針對性地聘請專家學者到公司指導、講學。如產業園為了改良珍貴樹木、名貴花卉品種,像紫薇改良等,聘請了王曉明博士做技術顧問;三華油茶聘請了中南林學院的譚曉風教授及專家團隊做技術顧問;茶葉聘請了劉中華院士等做技術顧問。通過發揮專家顧問團隊的指導作用,各個產業穩步發展,牢牢贏得市場。他認為,人才振興,是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
(三)“三產”融合產業興旺,還必須走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之路;只有一二三產業融合了,才能壯大經濟效益,才能提高附加值。他帶領公司做強做優產業,利用第一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如造林時,首先需要密植,經過三五年培育之后長成樹木,根據樹木成長要求間移30-40%,再把間移出來的賣出去,或投放到鄉村綠化、城市綠化,留下來的60-70%繼續培育長成參天大樹,成立旅游景點。這樣,深入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多產融合,一產和三產都帶來了經濟效益。他還常傳經送寶說“花比果貴”。意思就是說果樹開花了,美麗的景色就可以帶動旅游,旅游就能帶動當地的餐飲、住宿、消費等等行業的發展,其收益遠超于果子的價錢。他帶領公司依托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和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壯大“紅色+綠色”“1+1>2”的發展成效。實行紅色文化園與綠色景區的深度融合,集紅旅、農旅、茶旅、康旅、文旅等于一體,揚長避短,相互彌補,相得益彰。他認為,“三產”融合,是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最強大的生命線。
(供稿單位:萬樟集團;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村行動:湖南鄉村振興精選案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