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隨著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土地流轉成了熱詞。在這一年里,有的地區利用土地流轉盤活資源,擴大就業;有的地區卻出現了“毀約棄耕”,上千畝良田變荒地。有的經營主體借土地流轉擴大業務領域,形成新的發展模式;有的則由于流轉土地后的成本提高和后期市場的波動遭受了損失。農機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通過流轉、托管等方式經營土地,提高產出。那么,2015年,農機合作社的土地流轉情況又如何?
托管土地:利弊皆明顯
托管土地分散了經營風險,但地塊小帶來的提高農機作業成本等弊端也隨之顯現。”
托管土地能有效地降低風險——這是大部分合作社選擇將托管土地作為主要經營項目的關鍵因素。
王九利說,托管形式下,當地農民比土地流轉給別人賺得更多。王九利的合作社以托管的形式給附近1300多畝地作業,與農民協商幫助農民賣秸稈,合作社只賺取作業費和管理費。“托管對于我們和農民來說是雙贏,”王九利說,“我們幫他們賣秸稈的錢比他們流轉土地賺的多。”陳倉區當地流轉土地的價格為300-600元不等,王九利算過,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的農民,只秸稈一項一年就可以賺1000元左右。
“托管土地顯著分散了經營風險,但是,地塊小且分散帶來的農機作業成本提高等弊端也隨之顯現。”王九利說。由此可見,托管土地最大的問題便是農機作業的成本提高。土地連片是農機作業的基礎,面積越大,單畝農機作業成本則越低,反之亦然。記者在采訪、調研中了解到,當前北方平原土地,在耕地環節的成本就要45元/畝,而安徽等地則要60元/畝,西南山區等地則要更高。理事長們表示,這種價格還是建立在當前5元左右的油價和機具已經回本的基礎上,一旦有因素發生變化,農機作業的成本就會更高。
成本的提高帶來的是更高的風險系數,如果合作社自身不能承受,就會將風險轉嫁給農民。為了避免將這種運營風險轉嫁給農民,不少農機合作社堅持不提高作業價格,而是通過壓縮合作社利潤和尋求更好的經營來解決這一問題。王九利說,當前合作社耕整地的成本已經達到了45元/畝,但合作社只收農民40元。明年,合作社將再降10元,讓農民安心將土地托管給合作社。
流轉土地:農機合作社更謹慎
機具投入就花了不少錢,所以在土地流轉方面,我們會相對謹慎。”
2015年,安徽省界首市前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林力排眾議,沒有大面積承包土地,降低了合作社的成本,在下半年糧食價格調整時,減少了合作社的損失。李玉林的合作社農機固定資產總值達2000多萬元,每年農機作業面積20萬畝。但流轉土地面積不到300畝,其余的都是以農民托管土地和跨區作業為主。300畝地作為合作社的“自留地”,被用于嘗試種植市場上流行的農作物,賺錢或者賠錢都不影響合作社的整體收益。
2015年年初,很多理事會成員建議合作社擴大土地承包面積,由農機作業轉向經營土地,李玉林知道,如果經營效果好,或者有企業與之合作,收益會翻倍,合作社也許能因此在種植方面打品牌。但當他了解土地流轉的價格后,卻打消了這個念頭。“土地承包價格在每畝600元左右,但是承包后的土地平整地費用都超過了600元,合作社2014年剛更新了機具,如果再承包土地,風險太大。”李玉林說,“機具投入就花了不少錢,所以在土地流轉方面,我們會相對謹慎。”
相比其他類型的經營主體,農機合作社要在機具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記者調查了2012-2015四屆的“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其農機投入成本都在500萬元以上。隨著農機工業的不斷發展,農機具不斷先進化、智能化,其價格也隨之提高。換言之,農機合作社作為“雙主體”,其資金壓力勢必要比其他類型經營主體高。
節本增效:土地流轉的成功秘訣
降低成本,提高產出,流轉經營土地的八字箴言。”
當然,在經營土地的合作社中也不乏成功者,北京金利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是金利農機合作社種植胡蘿卜的第三年。去年11月份,房山區胡蘿卜采摘節活動在金利農機合作社舉辦。在土地流轉價格較高的情況下,理事長朱言利開始種植胡蘿卜等蔬菜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輪作。在提高農作物產品的收益下,合作社開發了觀光、采摘等活動,使得土地經營效益最大化。在流轉土地過程中,朱言利通過整村流轉的方式,保證土地集中連片,大大減少了農機作業成本。同時,朱言利也坦言,在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北京市農業部門給予了很大幫助,土地使用的大型噴灌和一些先進的收獲裝備都是通過農機購置補貼購買,為合作社省了不少錢。
提高土地產出是農機合作社經營土地的一種方式,與企業聯合亦是合作社經營土地的一種有效方式。吉林省公主嶺市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土地流轉價格為800元/畝的時候,就流轉了不少土地。理事長薛耀輝介紹,合作社與糧食加工企業合作,為其提供糧食,企業對合作社提供的糧食質量進行檢測和收購。因此,合作社流轉土地后,從種子開始,嚴格控制糧食的生長過程,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同時,更能保證質量。
薛耀輝說,2015年,當地流轉價格由每畝800元降至每畝600元,合作社仍舊以原有的土地流轉合同中規定的800元兌付給農民。除了誠信的因素,合作社的確在糧食經營方面沒有因為市場波動而受到沖擊。
除了經營之外,在控制成本、分散風險上,一些合作社也有自己的計劃。以土地入股是如今土地流轉的模式之一,不少農機合作社鼓勵社員帶地入社,既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又能將更多的農戶吸納進來,形成更加強大的力量。“降低成本,提高產出,這是流轉、經營土地的八字箴言。”朱言利說。
市場波動:不容忽視的風險
土地經營的成本和收益問題在每個經營主體身上都會體現,但在農機合作社上會更明顯。”
作為農機“老把式”,李玉林知道,土地流轉后的作業成本不僅僅是土地承包的字面價格。“將土地耕平、去溝就會花費不少錢。”李玉林說。
安徽省肥西縣成根農機專業合作社新晉理事長韓求有些失落,他得到消息,合作社附近的示范園區得到了高標準建設農田的補貼,而他的合作社今年把1500多畝流轉來的半丘陵山區農地做了平整,整地成本達到了4800元/畝,卻得不到任何補貼。
肥西縣大多是丘陵、半丘陵山區,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價格為400-450元不等。流轉后,合作社要用工程機械將流轉來的土地耕平,去溝,這無形中增加了不少成本。但為了日后更好地作業,合作社必須要投入這部分資金。“縣里的其他合作社和農戶有的在等政府整平土地,有的就這樣靠人工作業,我們是農機合作社,必須要讓農機用起來,”韓求說,“所以我們選擇自己平整土地,要不然流轉來的土地,讓人工作業,農機具沒了用處,豈不是損失更大。”
去年,合作社雖然把土地流轉帶來的作業成本賺了回來,但自身沒有太多收益,原因就是今年糧食價格的波動。“今年少賺了1000萬,”韓求說,“所以合作社流轉土地之后,還要考慮明年到底要怎么經營,希望市場不要有太大波動。”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利民秸稈機械化加工利用合作社理事長王九利說,合作社以經營玉米、小麥秸稈機械化加工和托管農民土地為主,除此之外只承包了100畝地。合作社將小麥秸稈銷售給一家外資建材公司,將玉米秸稈銷售給附近的奶牛場,走出了一條秸稈綜合利用的致富路。2015年,在秸稈銷售方面,合作社的利潤達到了100萬元。穩定的收益并沒有讓王九利動土地承包的心思,“原因很簡單,要投入成本,”王九利解釋道,“市場不穩定,成本投入越大,風險越大。”
無獨有偶,市場價格的波動讓北京興農天力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領很苦惱。該合作社經營的“萬畝示范方”流轉了1萬畝土地,流轉價格為1500元/畝,這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還是村里鄉親們給的“親情價”。往年,“萬畝示范方”可以給合作社帶來不少青貯秸稈的銷售收益,而2015年,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價格有波動,當初說好了的價格,到結賬時卻可能有變化,”陳領說,“但是沒有辦法,很多牛場都搬到了河北省,僅剩的合作伙伴,又不能因為這塊兒八毛的就不合作了。”相比價格的波動,陳領更擔心的是越來越多的牛場搬遷到外地,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在未來到底要如何經營才好。“土地經營的成本和收益問題在每個經營主體身上都會體現,但在農機合作社上會更明顯。”陳領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機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