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發展讓果農足不出戶就可以銷售農產品,而且收入增加。果農喜上眉梢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蘋果被“無故”退回,口感沒有原來的好,蘋果大小、色澤、成熟度不一樣等等,這其實反應的就是一個農產品“標準化”的問題。
在國外農業產業化發達的地區,由于每一顆水果的品質、大小、規格都經過分類篩選,同一級別的水果各項指標均相同,即所謂的“標準化”,因此售賣通常以“個”為單位進行。
相比之下,由于標準缺乏、成本高以及種植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國內的水果品質通常都是參差不齊,唯一可采用的就是論斤出售。以生鮮水果為例,最常見的非標準化表現為:大小、重量、色澤等外觀不一樣,外觀損傷,包括擠壓傷、劃傷、鳥啄等物理傷害,以及發霉、凍傷、腐爛等傷害,還包括包裝和保鮮劑等造成的異味等化學傷害;口味不穩定,一箱水果里,有的酸、有的甜;成熟度不同,一箱水果有的不熟,而有的過熟。比如獼猴桃,有的軟、有的硬;最常見的,都不熟,需要放熟了才能吃;以及過熟都不能吃了。在日本的超市里,蘋果都一樣大一樣甜。之所以一樣甜,是因為農戶使用了近紅外等無損檢測儀器,這個小儀器只要往蘋果上面一貼,按下按鈕,就能測定出可溶性固形物有多少。
他山之石:國外的標準化
據了解,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是以高度的標準化為基礎生產的。農產品從新品種選育的區域試驗和特性試驗,到播種、收獲、加工整理、包裝上市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農民種西瓜,用什么品種、何時下種、何時施肥、施多少肥、何時采摘,都有嚴格的規定。上市出售的黃瓜,它的長短、粗細及彎曲程度都必須符合標準。
日本人買東西都是以棵或只計算,這正體現了日本的標準化工作做得好。在日本,所有農產品進入市場前都要按一定標準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分級。魚蝦是以“條”為計量單位;梨、蘋果多以“只”為計量單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或半棵標價。在市場上見不到以重量單位計價銷售蔬菜水果,等級外的農產品是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的,而是作為加工原料。
在市場上經常見到的美國、新西蘭蘋果均為小包裝,兩個蘋果售價20元,即使除去包裝費,每個也賣8元。而優質的國產蘋果新鮮度、口感都比進口的好,價格卻不及進口水果的1/10。其中的奧秘除消費者崇洋的心理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這些進口水果是按照標準優選、打蠟、拋光,因而身價倍增。
同樣的種蔥,日本農民從品種選育到不同生長期都有一套嚴格規范的工藝,使得每棵小蔥長短、粗細如同“克隆”產品一般;同樣是栽種葡萄,日本一平方米面積只允許結4串葡萄,每串400克,每顆葡萄重12克;同樣產黃瓜,他們要求瓜直及長度一樣、顏色基本相同。
專家支招“標準化”
生鮮產品標準化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在目前情況下,專家建議從標準化種植、實現農產品“可溯源”、做“個性化”、物流標準化、包裝標準化五方面著手,努力推動“標準化”的發展。
標準化種植就是按一定的科學標準進行種植。通過標準化種植,讓作物達到高產量增收、高質量增值,最終實現產值的極大提升。標準化種植有著嚴格而復雜的要求。
農產品“可溯源”就是給蔬菜上“戶口”。應用農產品動態質量追溯系統,將農產品生產的各種信息存入一個條形碼中,然后將條形碼貼在外包裝上,消費者可以通過電腦、電話、網絡等多種形式查找到該包裝袋內農產品的生產者、檢驗者及用藥、施肥、采摘日期等內容,甚至可以查到該批農產品的種子、育苗情況。同時,為農產品建田間檔案,田間檔案的作用是記錄和監督,確保從“菜園子”到“菜籃子”的產品都符合標準并有據可查。
做“個性化”,就是要求賣家把產品的獨有的特點作為賣點,如,山地蘋果,雖然很甜,但是缺水,個小,按標準化就沒有辦法執行,這就需要賣家向消費者進行說明。其實,大個的水果不一定品質好。農產品很特殊,每個人的口感和對產品的心理預期都是不一樣的。你可能因為蘋果很甜,而給賣家一個好評,也可能因為蘋果太甜了,而給賣家一個差評。在這種情況下不強求標準化,用創意提升每個果品、每棵蔬菜的價值更有意義。
物流標準化、包裝標準化。這一點也是比較好做到的,比如,蘋果就適合在產地直接單品包裝,這樣可以避免在運輸過程中造成損傷,有的產品則適合物流到集散地再包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部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